表淺性胃炎|原因、症狀、治療|體檢發現表淺性胃炎該怎麼辦?

臨床上很難見到「胃、十二指腸未見異常」的正常胃鏡報告。成年人做胃鏡檢查,幾乎無一例外會得到這麼一個診斷:慢性表淺性胃炎(superficial gastritis)。

那麼,這個表淺性胃炎問題大不大呢?

表淺性胃炎命名的由來

胃炎多種多樣,診斷主要靠胃鏡觀察和病理切片。病理診斷的表淺性胃炎,是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胃粘膜淺層有少量炎症細胞浸潤,而深層的胃腺體正常。

胃鏡下視角看表淺性胃炎:胃粘膜充血、水腫及點狀出血與糜爛或伴有黃白色粘液性滲出物。其實,紅腫充血是炎症的普遍表現,就像眼結膜感染了會泛紅、充血的道理一樣。

顯微鏡下表淺性胃炎組織與萎縮性胃炎的區別在於,表淺性胃炎的腺體不伴有胃黏膜的萎縮性改變,粘膜層以漿細胞及淋巴細胞等慢性炎症細胞為主。根據炎症細胞浸潤程度,表淺性胃炎可分為輕型、中型、或伴急性活動等類型。

但很多「健康人」體檢也被診斷表淺性胃炎,這是怎麼回事?其實,胃粘膜淺層本身有少量淋巴細胞或漿細胞浸潤,屬於正常現象,這種命名並不診斷任何臨床問題。

 如何區分症狀輕重

如果體檢發現表淺性胃炎,沒有任何症狀,此時表淺性胃炎可以理解為正常。

如果是本身有胃痛,最近又喝了酒、吃了藥,檢查診斷表淺性胃炎,那就要考慮為「胃病」了,這時疾病還沒進展,暫時局限在淺表部位,若不控制疾病繼續發展,可能演變為胃粘膜的糜爛或者萎縮。

需要治療


慢性表淺性胃炎還需不需要治療呢?這要根據有無症狀來決定。

對於只是體檢胃鏡報告有慢性表淺性胃炎,而本身無任何症狀的人而言,無須治療。假如有食慾減退、上腹部不適、隱痛、噯氣、反酸或惡心嘔吐等症狀,則需要對症治療。


部分慢性表淺性胃炎的病人同時伴有幽門螺桿菌(Hp)感染,此時需不需要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治療呢?其原則也要視症狀而定:無症狀者無須治療,有症狀者需進行Hp根除治療,這樣可以改善消化不良症狀。

此外,根除幽門螺桿菌還可以減輕胃黏膜慢性炎症,從而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還能預防胃黏膜萎縮,降低胃癌的發生率。

會不會引起消化不良

慢性表淺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很大一部分是重疊的,往往難以嚴格區分。從概念差別上來看,表淺性胃炎是基於內鏡檢查所見,消化不良是基於臨床症狀,二者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慢性表淺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表層上皮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胃鏡下可以發現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出血。可以發生在全胃,也可以分別發生在胃竇、胃體和胃底。

功能性消化不良舊稱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組無器質性病變或僅有一般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候群,可反復或持續發作,中青年多見,症狀以上腹部不適、疼痛、上腹脹,常發生於餐後,或餐後加重,並伴有噯氣、早飽、食慾下降、上腹隱痛或灼痛、甚至有惡心嘔吐等症狀。

慢性表淺性胃炎與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同時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二者看似兩個病,其實只是診斷的角度不同而已。

但需注意的是,病變嚴重程度與消化不良症狀的嚴重程度不是平行的。例如:有的人只是表淺性胃炎,是最輕微的病變,但其症狀可以很明顯,而其他更嚴重的疾病也可能沒有很明顯的症狀。

總而言之,遇到表淺性胃炎切莫驚慌,應積極排除器質性疾病,之後進行改善症狀為主的治療即可。

相關文章

探索更多來自 生活百寶箱 LIFE BOX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