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牙的4大原因!頭痛耳鳴、牙齒鬆動…都與它有關!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晚上睡覺睡得好好的,第二天醒來卻覺得腮子有些酸痛,好像咀嚼了一整晚? 如果有,那你很可能得了 磨牙症

磨牙症發作時 患者自己往往無知無覺,卻讓身邊的人無比痛苦 ——因為 磨牙的聲音實在是太刺耳、太難聽了。 如果說打鼾是“平地一聲驚雷”,那麼“咯吱咯吱”的磨牙聲便像是有人在抓撓你的床鋪,一下子就能將身旁的人從睡夢中驚醒。

磨牙症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會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又該如何去緩解治療呢?今天可可就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關於磨牙的那些事

導致磨牙的4大原因

磨牙的現像在口腔醫學裡稱為磨牙症,它是指牙在無意識狀態下承受一定強度咬合力的同時,下頜作一定節律的運動或表現出較大運動傾向的現象。

磨牙症可分為三型,

  • 一是磨牙型,常在夜間入睡以後磨牙;
  • 二是緊咬型,常在白天不自覺地將牙咬緊,但沒有上下牙磨動的現象;
  • 三是混合型,兼有夜磨牙和白天緊咬牙的現象。

磨牙的原因很複雜,一般是由許多因素協同作用的

牙齒咬合因素

咬合關係不協調是導致磨牙症的一個主要因素,包括錯牙合、缺牙、牙齒缺損或過長、單側咀嚼等。

特別是兒童在換牙期時,由於牙齒咬合面還在發育,上下牙齒不能很好地吻合,磨牙更加頻繁。

精神心理因素

精神緊張是導致磨牙症的原因之一。

情緒焦慮、過度疲勞、思想有壓力或者白天過於興奮時,晚上入睡後大腦皮質層仍有一部分處於興奮狀態,可使咀嚼肌收縮而發生磨牙。一般情況下,磨牙症患者的焦慮程度越高,磨牙症的發生頻率也就越高

神經因素

研究認為,夜磨牙症是睡眠障礙中的一種表現,它的出現和睡眠中的輕度覺醒異常有關;還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信息傳遞的介質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異常改變有關。

疾病因素

腸道寄生蟲感染、胃腸功能紊亂、內分泌不平衡、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甲亢、膀胱應激症等多種原因都有可能引起磨牙症。

但要注意的是,人們往往將磨牙與肚子裡有蛔蟲聯繫在一起,或把磨牙當做是身體“缺鈣”的信號,一磨牙就開始胡亂吃“打蟲藥”、吃鈣片,這種行為其實是不可取的。

目前並無直接證據能證明磨牙與腸道寄生蟲或身體缺鈣有相關性,所以如果出現較為嚴重的磨牙症狀,最好還是盡快到醫院做檢查,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

磨牙對不同年紀的人的影響

睡覺磨牙看似是小事但其危害可能貫穿一生

磨牙症的發病率差不多有10-30%85-90%的人在一生中有過磨牙的經歷。

兒童期磨牙較為普遍且影響不大,但若隨著成長磨牙的症狀依舊沒有緩解,那就一定要重視了,磨牙的危害會隨年齡逐漸顯現,甚至貫穿我們的一生!

青少年階段( 14~20歲)

夜晚磨牙時,我們在睡夢中往往無法控制自己的力量,上下牙緊挨一起磨動數小時,雖然感受不到明顯的痛苦,但牙齒承受的力量可能是白天的上百倍。

青少年階段磨牙頻繁,容易引起顳下頜關節(即控制嘴巴張開關閉的關節)和肌肉的勞損,患者在張大嘴時可能會出現“咔咔”的彈響,嚴重時甚至會張不開嘴。

青年階段(20~35歲)

到了20多歲,常年磨牙會加重對牙齒的磨損,可能會出現牙齒楔狀缺損,甚至接觸冷熱酸甜的食物時都會疼痛不適

在這一階段,磨牙造成的顳下頜關節損害可能會進一步加重,張嘴和咀嚼時關節、肌肉都會疼痛彈響,有時還可能造成較嚴重的頭痛

中年階段( 35歲~50歲)

在此階段,關節問題和牙齒問題積累的隱患都可能全面爆發。一些患者可能因為磨牙的習慣,出現牙齒鬆動,甚至被折斷的情況,嚴重者甚至連牙根都會出現紅腫、崩裂、腫痛難忍的症狀,這時即便牙冠還完好也只有拔牙了。

中老年階段( 50~60歲)

長期磨牙咬牙會使骨骼、肌肉變得粗大,時間久了面部也會逐漸變形,尤其在中老年階段,很可能變成寬臉

與此同時,磨牙引起的關節病,可能會進一步影響耳朵,導致患者出現耳鳴症狀,不少患者去耳鼻喉科就診無果,才轉診到口腔相關科室。

3招緩解、治療磨牙

磨牙症的病因複雜且不明確,一般只能緩解症狀,很難完全治愈

患者平時可通過以下3種方法來緩解改善:

佩戴防磨牙套

最常用的方法是佩戴磨牙墊,它能將互相磨耗的牙齒分開,並重新分配力的分佈。不過這種方法不能完全根治磨牙症,但能減輕磨牙給牙齒帶來的傷害,並減輕磨牙聲音對別人的干擾。

因為每個人牙齒形狀不同,要保證完美的密合度,磨牙墊需要到口腔科根據牙齒的具體情況個性化取模定制

佩戴咬合板

如果是因為牙咬合不和諧引起的磨牙,也可佩戴咬合板進行治療。咬合板相當於一個較硬的、有治療作用的磨牙墊,能夠引導上下牙齒正確咬合

調節心理和行為

由於精神心理因素作用產生的磨牙,可以嘗試通過消除緊張情緒,解除不必要的顧慮來進行調理。

患者也可通過提高睡眠質量或者改變喝酒、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盡可能減少磨牙的發生。

相關文章

探索更多來自 生活百寶箱 LIFE BOX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