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懸案|無差別投毒:怪人21面相事件始末

被警方公佈的犯罪嫌疑人之一的狐目男畫像。 © NAVERまとめ

怪人21面相事件

怪人21面相事件又被稱為固力果·森永事件(グリコ·森永事件),這在當時的日本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畢竟,事件發展到最後,用劇毒投入食品以威脅普通民眾生命的方式 (無差別隨機投毒) 的確讓人萬分膽寒。

再往前追溯的話,上世紀70年代日本東京都港區品川站還曾發生過可口可樂投毒事件。

該事件肇始於一個公用電話亭,一瓶含有氰化物的玻璃瓶裝可樂就擺放在旁邊:一名女孩成為該事件的第一位受害者。

與可樂投毒案相比,由於每次罪犯都會事先預告,因此在怪人二十一面相事件中,並沒有人因為有毒食物而受到身體傷害,但相關企業受到的經濟和名譽損失卻是非常巨大的。

日本可樂投毒事件引發公眾的恐慌。 © wikipedia

如今很多都市傳說都被證偽了,人們已經知道“萬聖節投毒糖果”只是個傳說,正如世上並沒有“摻入了化工藥劑的口香糖”,也沒有“藏有剃須刀片的焦糖蘋果”。

在過去很多年間,相關學者們一直致力於解密這些不實消息的源頭, 他們認為所有這些謠言都來源於一種引發焦慮的文化——害怕陌生人,害怕不確定性,害怕攝入太多醣分等等。

事實上,如今我們幾乎可以確定萬聖節那天你的鄰居能做出來的最糟糕的事情,不過就是根本沒有準備糖果罷了,也許還會在你的孩子去要糖的時候用一根牙刷或者別的什麼將他們打發走。

然而對於30多年前日本大部分地區的居民來說,這種非理性的、藏在人性深處的恐懼竟然真的在現實生活中上演了。

在 長達一年半的時間裡,一個神秘組織竟然勒索了日本最大的幾家糖果公司。 該組織在超市的貨架上混入了含有氰化物的糖果。

他們還寫了大量信件, 字斟句酌又充滿挑釁 ,詳細描述了投毒行為的細節。

這些信件都被寄到日本最大的報紙並刊登發表。 在此期間,他們一再挫敗日本警方的調查與士氣。 直至今天,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

他們自稱“怪人二十一面相” (かい人21面相) ,他們讓所有日本人對糖果的熱愛一夜之間變成深深的恐懼。

日本大阪地標性的固力果公司廣告牌。 © Sakaori/Commons Wikimedia

開端

1984年3月18日,江崎勝久在結束了一天的繁重工作後回到家,脫下了西裝,然後舒舒服服地坐進了浴缸裡泡澡。

當時 江崎勝久 擔任江崎固力果公司 (江崎グリコ株式會社) 社長已經快2年,當年那是一家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食品公司,位於日本大阪。

該公司產品種類繁多,從冰激凌到日式漢堡肉無所不包,但最著名的就是該公司的甜食類食品——布丁(プッチンプリンプッチン)、百奇巧克力棒(ポッキー),還有固力果糖果(グリコ),這是一種使用牡蠣湯中富含營養的糖原製成的糖果。 (www.glico.com/global/about/history/product

那一晚,江崎剛剛在浴缸裡泡了一小會兒就听到家裡某處傳來了一陣騷亂。

突然間,兩個蒙面男子手持武器破門而入,他們衝進浴室並從浴缸中把江崎拖拽了出來。

江崎大叫求助,但是蒙面人早就想到他會這麼做——他們已經把江崎的夫人和女兒綁了起來,還切斷了家中的電話線,他們甚至闖入了隔壁江崎母親的家中,並且把他的母親也綁起來了。

接著,兩個人把江崎拖到屋外,給了他一件大衣、一頂滑雪帽,最終把他帶到一個孤立無援的無名倉庫。

第二天,當警方在江崎家中搜尋有關其下落的線索時,他們在電話附近找到了一張紙條,通過這張紙條綁匪向江崎家索要10億日元 (相當於1984年的430萬美元) 以及大約100公斤重的金條作為 贖金。

就在警探們根據線索全力調查時,僅僅過了2天,被囚禁的江崎就成功從倉庫中脫逃了。

當然,所有人都希望綁匪被繩之以法,而事件就此平息。

然而這一切只是個開端罷了。

怪人二十一面相使用的就是這種型號的打字機,GEW日本打字機公司生產的“Panwriter”。 © LoKiLeCh /Commons Wikimedia

內容古怪的信

大約3週後全日本最大的幾家報社編輯部同時收到了一些內容古怪的信。

“致愚蠢的警察們,”這些信件在開頭處這樣寫道,“你們是笨蛋嗎?……如果你們算得上是專家,你們就能抓到我們了。因為你們這幫蠢貨遇到的困難也許太大了,我們決定給你們一些提示。”

接著,這封信在後文中羅列了一些犯罪細節——用來逃跑的車是灰色的,他們這幾天的飲食都是從大榮超市(株式會社ダイエー,日本最大的連鎖超市之一) 買到的。

信中甚至還有更具挑釁意味的發問:

“ 用不用我們綁架哪個縣的警視監呢? (警視監,日本警察的警銜,相當於自衛隊職銜“將”,即中將) ”

當然,這封長信最終的落款就是怪人二十一面相。

各大報社都刊登了這封信件,不僅如此,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幾家報社還發表了隨後寄來的一些信件:報社前前後後共收到幾十封長信,這些信件無一例外全部極盡調侃諷刺之所能,還羅列了大量沒有價值的線索。

雖然其中一些信件的寫作目的純粹就是為了挑釁警察,但 還有很多信件預告了該神秘組織未來可能會進行哪些犯罪活動。

比如當年3月中旬的一封信宣稱,該組織已經在一些固力果公司生產的糖果中添加了氰化物,但是信中並沒有明確說明到底是哪款產品被投毒了。

1984年12月,警察在日本大阪的一家超市檢查固力果公司的產品。 © Getty

固力果公司立刻決定下架所有在售的糖果類產品——雖然召回的產品中並沒有發現氰化物,但是這些檢查報告並不能挽回該公司的名譽,驚魂未定的日本人在無形中開展了一場針對固力果公司的抵制。

被盯上的固力果公司

根據《紐約時報》當年的報導,

全社會都對固力果公司的產品警覺起來,最典型的一類情況就是當東京的一位上班族想給她的朋友送一些巧克力禮品時,她會附上一張紙條註明這些巧克力是由其他公司生產的。

很快,固力果公司的市值就隨之暴跌,他們也不得不因此辭退了1000多名員工。 (www.nytimes.com/1984/07/02/world/the-great-candy-caper-leaves-all-japan-atwitter.html

雖然固力果公司的公信力一落千丈,但反觀那個善於利用媒體的神秘組織,他們卻變得更臭名昭著了。

人類學家瑪麗蓮·艾薇(Marilyn Ivy)在其論文《尋找怪人二十一面相》( Tracking the Mystery Man with 21 Faces )中詳細介紹了 該神秘組織的名稱來源,即 日本推理小說家江戶川亂步筆下的虛構人物“怪人二十面相”——在小說中該虛構人物是一名可以隨意易容的反派神偷。

對於這個人物江戶川本人的描述是:

“在每個居民區的每一間民居里,只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湊在一起,他們就一定在談論那位怪人二十面相。對他們來說這是自然而然的事,就好像是在談論天氣一樣。”

位於日本大阪的固力果公司總部。 © Bakkai /Commons Wikimedia

雖然這個神秘團伙從未被抓獲,但他們卻牢牢俘獲了大眾對這個組織的想像與好奇。

他們的那些信件,還有所有的行動策略都極具戲劇性,雖然這麼說有點病態,但那的確令人不得不著迷。

他們曾經要求糖果公司支付巨額現金,卻並沒有出面獲取那些現金。 (沒有證據可以表明他們曾經收取過任何資金。)

他們還曾經指使一名固力果公司的員工在特定的時間進入一個特定的電話亭,並在那裡等待他們的通話——但是當那些喬裝改扮的警察出現後,他們並沒有打來電話。

就在該行動的第二天,神秘組織又寄來信件挑釁警察:

“你以為你可以糊弄我們嗎?你以為那些漂亮的海軍藍西裝,還有那些假裝自己是工薪階層的演技可以糊弄我們嗎?那些鬼鬼祟祟的眼神早就讓你們暴露了。”

這說明該組織不知通過怎樣的方式在監視著這次行動。

日本報紙《讀賣新聞》曾經在一篇社論中表示:

“我們無法找到任何一起類似的犯罪活動,警察從來沒有被罪犯像這樣愚弄過。”

這些信件表現出一種類似於大阪方言的口語特徵,當時大阪是日本的第三大城市,同時卻又是樸實無華的城市面貌,被視作反資本主義的象徵。

艾薇指出,與標準日語的拘謹特徵相比,大阪方言給真情、真摯和幽默留出了大量語義空間。

另外,這座城市在1000多年以來一直都與喜劇聯繫在一起,很多享譽全日本的喜劇演員都來自這座城市。

艾薇 還表示:

“恰恰是藉用這種方言,其作者把那些往往藏在字句中的殺人暗示挑明了。”

換句話說,當日本民眾打開報紙,閱讀來自 怪人二十一面相 的最新挑釁、最新威脅時,讀者讀到的其實還有信中的那句潛台詞:“何必認真的呢?”(Why so serious?)

1984年6月,該神秘組織又寄出了一封信,這次開頭寫明了“致我們在全日本的粉絲們”,而且該組織還在信中宣布要放過固力果公司。

“固力果公司的社長最近一直低著頭四處亂轉,”他們寫道,

“我們決定原諒他。”

當然,信中一如既往地拿固力果公司開玩笑,

“在我們的組織中有一個4歲的孩子,他每天都哭著要吃固力果。讓一個被剝奪了最喜愛糖果的孩子這樣哭鬧下去真的很煩人。”

另外,這封信也不忘狠狠地調侃警察,“警察們的工作做得很棒——堅持住,別放棄!”

最後,他們在信中做了一個預告,先是斷言“現在日本變得太熱、太潮濕了”。

接著他們繼續寫道:

“所以當我們的’工作’結束以後,我們就會去歐洲——日內瓦、巴黎、倫敦——我們會去這3個地點其中的一處……別忘了帶上 百奇巧克力棒 ,它是旅行者的好朋友!

固力果公司美味的產品啊——我們也在吃著呢!明年一月份再見吧!”

日本的一家711連鎖便利店,當年人們就是在類似這樣的日常環境中發現被投毒的糖果的。 © Japanexperterna /Commons Wikimedia

但是該神秘組織早在預告的時間之前就再次出現了,就在1984年9月份,他們又盯上了森永制果 (森永製菓株式會社) ,這是日本另外的一家老牌糖果食品公司。

這一次他們直接索要40萬美金,森永公司並沒有滿足這一要求。於是10月8日,日本的各大報紙刊登了另一封信件:

“致全日本的媽媽們: 在秋季胃口好的時候,糖果也格外甜。

當你提到糖果——不管你怎麼說——那一定要數森永最好吃。

我們加入了一些特別的調料。

氰化鉀(Potassium Cyanide)的口味微苦。

但它並不會造成蛀牙,所以給你的孩子買糖吧。

我們已經在這些有毒的糖果包裝上特別標記了。

從博多到東京,我們在超市裡放了20盒。 ”

日本警方馬上出動,在京都,大阪,神戶和東京市內、市郊的食品商店裡逐個貨架排查,搜尋被投毒的糖果。

當然,他們很快找到了幾盒巧克力球(チョコボール)與天使派(エンゼルパイ), 包裝上貼著額外的一張標籤註明:“危險,含毒藥。如果你吃了它你就會死掉。怪人二十一面相。”

這一次,化驗檢測的確證實了這些糖果含有劇毒。 www.morinaga.co.jp/company/about/history02.html

於是森永制果的股票馬上暴跌22點。

而且接下來的信件預告說,如果各大商超沒有馬上抵制森永制果的食品,他們就會繼續在糖果中投毒,而這一次不會再張貼警示貼紙。

神秘組織在信中說:“這就像是尋寶遊戲。”

線索

這一次,日本警方史無前例地動員起來了,由於警方注意到神秘組織傾向於在周六日進行投毒活動,因此警方足足動員了40000名警官——相當於全日本警備力量的20%——接連好幾個週末不停地在各大商超中便衣巡邏。

當他們仔細查看超市內的監控錄像,終於在其中一段錄像中發現了一名留著捲髮、戴著棒球帽和眼鏡的男子將某物放置於一個貨架上。

他們還根據信件追溯到了這些信具體來自哪一款打字機。

他們公佈了勒索森永制果的那一通電話的錄音,錄音記錄了一名女性和一名兒童索要金錢的聲音——他們還為這段錄音設立了熱線電話,這樣人們就可以撥打熱線然後聽那段錄音中的聲音。

監控錄像中的嫌疑人男子。

但所有的線索都慢慢變得無人問津,這也為警方招來了更多的嘲諷。

其中一封信問道:“錄像裡的那傢伙看起來很陽光不是嗎?”

接著,那封信開始拿好幾位著名的警部 (日本警察的警銜,相當於自衛隊職銜“三佐”至“一尉”,即少校至上尉) 與錄像中的嫌疑人進行外貌特徵對比。

警方在滋賀縣的一次盯梢、抓捕行動失敗後,警方只追踪到了一輛被嫌疑犯遺棄的麵包車,車裡裝滿了奇奇怪怪的設備——吸塵器一台、寬邊帽 一頂、剪線鉗一把等等—— 怪人二十一面相 很快寄信宣稱:

“你們無法通過被我們丟棄的東西追踪到我們。”

在那段時期,他們不停地向糖果公司勒索金錢:比如向不二家(株式會社不二家)勒索1億日元、向駿河屋(京三條駿河屋)勒索5千萬日元。

1985年8月7日, 由於深深自責並責怪下屬在之前的抓捕行動中辦案不利,滋賀縣警察本部長山本昌二在身上澆滿煤油自焚身亡,以此謝罪。

即使對於這個神秘團伙來說,這件事也讓他們極為震撼。

怪人21面相消失了

在5天後,他們寄出了最後一封信。

信中有一段寫著,

退休的山本像個男人一樣死了。因此,我們決定獻上我們的慰問。我們決定不再折磨食品公司了……我們是壞人。

這意味著除了折磨幾家公司,我們還有其他事情要做。

身為壞人活著是件很有趣的事。 怪人二十一面相 。”在這封信被發表之後,他們也就此消失了。

森永制果生產的奶糖。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警方一直在試圖尋找線索、鎖定嫌犯。

一些線索指向了臭名昭著的黑道勢力。 還有一些線索指向了極左或極右組織,或者是來自朝鮮的勢力。

在此案中警方總共調查了125000人,追查了28300條由民眾提供的線索。 然而所有人的不在場證明都是成立的,那些線索也沒能激起新的火花。

1995年,江崎綁架案的追訴時效期過去了。

2000年,愛知縣氰化物巧克力投毒事件的 追訴時效期 也過去了。 邁克爾·牛頓(Michael Newton)在其著作《懸案百科全書》( The Encyclopedia of Unsolved Crimes )中寫道:

“即使今天我們知道了 怪人二十一面相 的身份,他和所有同謀也都無法被起訴或審判了。”

如今這些怪人的那21張假面仍然完好地掩蓋著他們的真實身份,這個神秘組織並沒有銷聲匿跡——他們仍然潛藏在人們偶爾對那些可怕信件的回憶裡,他們仍然會在你伸手去拿 百奇巧克力棒 的那一瞬間讓你猶豫片刻。

因為他們可能是任何人,所以他們可以隱身在所有人之中。 正如他們當年用恐怖主宰大眾的時候曾經被發表的一封信所言:

“我們是誰?

有時候是一名警察,有時候是一名暴力團成員……

有時候是工廠裡的工人,有時候是綁匪……

但是我們真正的身份……

就是怪人二十一面相! ”

也許我們對這件懸案的了解將永遠止步於此。

原文: http://www.atlasobscura.com/articles/the-1980s-crime-ring-that-poisoned-japans-candy-and-never-got-caught

相關文章

探索更多來自 生活百寶箱 LIFE BOX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