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 Deck 萬字評價:一台頗具潛力的機器

Valve 目前已在海外先行發售了便攜式遊戲機Steam Deck,編輯部駐紮在美國的一位編輯此前入手了一台256GB 型號的機器,下文就是他為大家帶來的體驗評測。

從預訂到出貨

Steam Deck 是在Valve 旗下的數字平台Steam 上進行販售的,因此購買前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預訂,支付完成後可以看到預計出貨時間,然後官方就將按照預訂順序開始陸續向顧客發貨。

苦苦等待幾個月後,我終於收到了一封郵件,通知我在72 小時內付清餘款即可完成訂單,也就是說我預訂的Steam Deck 將不日發貨。

▲從3 款型號中選擇一款自己鍾意的機器並支付訂金即可完成預訂,時間確定後就耐心等待吧

▲輪到自己時,官方將通過電子郵件進行通知,需要在72 小時內完成付款

初次開機需要先選擇系統語言,然後設置好Wifi,使用自己的Steam ID 進行登錄和更新。簡單的說明結束後,全新的遊戲生活就將拉開帷幕。你可以先遊玩免費的應用程序《Aperture Desk Job》來熟悉操作,或者直接去現有的Steam 遊戲庫中尋找你想要嘗試的遊戲。

▲可選擇的系統語言非常完善

硬件篇

尺寸還挺大的……?

拿到Steam Deck 後最先讓我感到驚訝的就是它的大小,與我擁有的Nintendo Switch 相比,機器的屏幕尺寸和兩個搖桿之間的距離雖然差別不大*,但兩側握持部位的尺寸差距卻十分明顯。

* Switch 為6.2 英寸顯示屏,1280 x 720 像素。Steam Deck 則配備的是1280 x 800 像素的7 英寸顯示屏,比例為16:10,相對要更寬一些。

Switch 安裝Joy-Con 後寬為239 毫米,而Steam Deck 卻有298 毫米。此外,Switch 的厚度為13.9 毫米,重約398 克,而Steam Deck 的厚度達到了49 毫米,重約669 克。躺在床上玩的時候假如一個不小心砸到臉上,立刻就會光榮負傷。

▲兩者搖桿的尺寸差距不大,但外側的握持部分Steam Deck 卻大了一圈,厚度也相差甚遠

雖然不至於拿不下,也不妨礙正常遊玩,但是對於手小的筆者來說握起來確實不容易。其中最痛苦的莫過於把手指從L2/R2 扳機移動到L1/R1 按鍵上的時候,過程簡直像是在登山。

不過這個問題可以通過用戶的自定義設置進行優化,比如將功能更多分配給背面兩側的按鍵(L4 / L5 / R4 / R5),這一點筆者會在後文中詳細介紹。

▲背後的按鍵需要用中指和無名指按壓

▲正式名稱是背面握持鍵,可以隨時前往設定畫面分配所需按鍵

屏幕、聲音、接口以及獨特的按鍵

接下來將為大家介紹該機器功能獨特的按鍵以及可用於各種擴展功能的接口。

  • 觸控板(兩側各2 個),可代替鼠標的功能
  • Steam 按鍵,位於左側觸控板下方,按下後可以打開菜單
  • 可使用Steam + X 呼出虛擬鍵盤
  • 可使用 Steam + R1 截圖
  • 快速訪問按鍵,位於右側觸控板下方,可以立即呼出想要訪問的各種設置,常用於調整性能設置(詳情見後文)
  • microSD 插槽(機體右下方),可通過microSD 卡擴展容量
  • USB-C 接口(機體右上部分),不僅可用於充電,還可以連接各種 USB 設備
  • 耳機插孔(機體左上方) 可以連接 3.5 mm 立體聲耳機或頭戴式耳機

Steam Deck 內置雙麥克風陣列,因此無需連接耳機即可進行語音輸入。此外,本機還支持藍牙5.0,可連接無線耳機、無線鍵盤等各種藍牙設備。

雖然配備的顯示屏在色彩顯示方面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其選用的屏幕大小卻十分值得玩味,尺寸比現有的便攜掌機要大一些,但又不到普通顯示器的程度。因此如果出於性能考慮降低一點分辨率,並不會感到畫面變得太模糊不清。

掌機底部兩側都設置有揚聲器,可提供通透的音質和寬廣的聲場。官方規格表中描述的「內嵌式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可營造沉浸式的聆聽體驗」所言非虛。

▲底部是一個microSD 卡插槽(為了拍攝方便,筆者故意拉出了一半SD 卡,但實際上可以完全插入)

▲頂部是USB-C 接口和耳機接口

各型號Steam Deck 的價格和區別

Steam Deck 擁有三種不同存儲容量的型號,分別為:64 GB 型號、256 GB 型號、512 GB 型號。

三款機型安裝的處理器和內存是一樣的,但實際上除了容量之外還存在一些細節上的差異,請大家多加註意。規格方面的主要差異如下:

  • 64 GB 型號(399 美元)

最便宜的基礎型號。安裝的處理器和內存沒有變化

採用的是 eMMC 存儲

安裝大容量遊戲需依賴microSD 卡

  • 256 GB 型號(529 美元)

採用的是NVMe SSD 存儲,容量大

可以在掌機內保存一些大型遊戲

  • 512 GB 型號(649 美元)

機身容量最大的機型。此外,官網標註的硬盤規格與256 GB 型號也略有不同,寫的是「高速NVMe SSD」

屏幕為「高級防眩光蝕刻玻璃」(所謂的防眩光屏幕)

根據經驗,應該有不少玩家會產生「64 GB 型號是eMMC 的話就不考慮了,但是512 GB 型號的價格又太高,所以我應該選擇256 GB 型號嗎……?」的想法。事實上,筆者自己訂購的就是256 GB 機型,但購入64 GB 機型其實也並不會很吃虧。

儘管存儲介質不同,但加載時間差異不大

由於這台Steam Deck 並非是官方給予的評測機器,而是完全作為私人物品購買的,所以筆者無法直接對比三個型號的區別,只能引用別人的測試數據。在他人的對比實驗中,採用eMMC 的64 GB 機型和採用NVMe SSD 的另外兩種機型啟動安裝在microSD 卡上的遊戲時,加載時間似乎沒有太大區別。

既然安裝遊戲的介質(eMMC、NVMe SSD、microSD 卡)的不同並不會給加載時間帶來那麼大的差異,那麼用戶完全可以選擇「購入最便宜的64 GB 型號搭配大容量和高速microSD 卡」的方案來彌補掌機本身容量不足的問題。

對此,筆者自己也進行了實驗。啟動安裝在NVMe SSD 上的《艾爾登法環》和安裝在microSD 卡上的《艾爾登法環》,兩者的加載時間真的會有不同嗎?

以「從啟動遊戲到出現Logo 畫面」和「遊戲中從艾雷教堂快速傳送到關卡前廢墟」的加載時間為例,筆者詳細對比了雙方所花時間的差異。結果在某些情況下,安裝在microSD 卡上的《艾爾登法環》甚至啟動速度還要更快一些(分辨率為1280 x 800,先後測試了多種畫面設置。遊戲啟動均花費約34 秒,快速旅行加載約9.5 秒)。

▲試圖用小圓盾格擋法姆亞茲拉獸人攻擊的截圖(順帶一提,由於影片採集設備不兼容,因此未能錄製到影片)

在microSDXC 卡上多花點預算吧!

需要注意的是,包括筆者上文引用的案例在內,這些數據都不是在非常嚴格的條件下進行的測試,並且內部存儲的差異或多或少也會影響測試結果(理論上應該進行大量的讀取或寫入數據測試)。但如果你實在苦於不知道選擇哪種機型,總之先購買一款最好的microSD 卡絕對不會出錯。

因為想要安裝大量遊戲的話,即便是256 GB 型號的機器也勢必要用到microSD 卡。相信很多人通過研究Nintendo Switch 的擴展模式已經了解到了哪怕是同一型號microSD 卡,個體之間的性能差異也是非常大的,因此想要獲得舒適的遊玩體驗,一張容量大而且讀寫速度快的microSD 卡絕對是必不可少的。

▲插入microSD 卡後可以在設置中將其它設為安裝目錄。不僅如此,還能將microSD 卡指定為默認安裝目標,或在安裝後選擇將數據全部移動到microSD 卡上

選擇內存卡的先決條件是必須得是UHS-I microSDXC 卡*,剩下的則可以根據自己所需的容量、預算和讀寫速度來決定。如果打算在實體店購買,不妨參考一下用於拓展Nintendo Switch 容量的優質內存卡。

*UHS-I microSDXC:64 GB 或更大容量的microSD 卡被稱為microSDXC 卡。雖然也可以安裝microSD 卡(最大2 GB)或microSDHC 卡(從4 GB 到32 GB),但遊戲一多的話光靠一張卡完全不夠用,所以並不推薦購買容量較小的microSD 卡。此外,雖然UHS-II 卡應該也可以適配,但Steam Deck 的接口是UHS-I,並不能完全發揮它的性能。

順帶一提,筆者自費購買的是SAMSUNG PRO Plus 的512 GB 型號microSD 卡。雖然價格很貴,但處理速度確實配得上這個價格。

▲我自己購入的microSD 卡。順便說一句,Steam Deck 與Windows 的文件管理系統不同,使用的是ext4 文件管理系統,因此無法通過SD 讀卡器讀取從Steam Deck 中取出的卡,需要搭配專門的軟件使用

不是所有移動電源都合適

機身內置一塊40Wh、5313mAh 的電池,理論續航應該在2 到8 個小時左右,但遊戲和性能設置的不同會對續航造成很大影響(具體差異將在下文的軟件篇中詳述),因此如果想盡可能地長時間遊玩,需要針對每款作品進行相應的性能設置。

另一方面,由於能利用機身的USB-C 接口直接進行充電,所以在靠近插座的地方將掌機附帶的電源適配器或單獨販售的官方基座(目前尚未發售)組合起來後便無需再擔心剩餘電量,大可放心遊玩。

▲接上電源後沒有了後顧之憂,順利打倒惡兆妖鬼瑪爾基特

然而有的玩家為了追求遊玩的便攜性,可能更希望使用移動電源進行充電。雖然也不是不行,但和microSD 卡一樣,並不是所有的移動電源都能為該機器進行穩定供電。

由於穩定遊玩Steam Deck 需要至少45W 的電源功率,這就要求移動電源和數據線都必須達到這一規格。但是目前支持這一規格的產品有限,再加上輸出功率較大,所以有的產品可能還會出現供電不穩定的情況。

在尋找達標產品時,最好關注那些最高支持100W 輸出的USB PD(Power Delivery)3.0 產品。筆者使用的是一家名為Baseus 的廠商製造的可提供65W 輸出的移動電源。

順帶一提,如果你想要購買移動USB 集線器來連接鼠標,最好也選擇一個支持45W 輸出的集線器(否則USB 集線器會成為功率瓶頸,無法最大程度利用移動電源的輸出)。

▲即使是同一塊移動電源,如果連接的是可支持65W 輸出的USB-C 接口,就能保持充滿電的狀態。但如果使用僅提供30W 輸出的USB-A 接口,便無法滿足供電需求,屏幕上依舊會顯示當前電量剩餘的可玩時間

▲無法高速充電時會給予用戶提示

可以使用USB 集線器開啟類TV 模式

前面我提到過,目前官方設計的基座還沒有正式發售,但目前依然有可能實現將畫面輸出到電視或顯示器上進行遊玩的類「TV 模式」。

由於可以從USB-C 接口直接輸出圖像信息,所以用戶能夠使用帶HDMI 端口的USB 集線器來傳輸畫面。理論上還能夠用這種方式來進行影片錄製,但或許是我手上的採集設備無法兼容(也可能是USB 集線器的問題),導致個別遊戲無法錄製影片,有時還會產生迷之延遲。

軟件篇

部分遊戲並不能在 Steam Deck 上游玩

Steam Deck 究竟是一款什麼樣的硬件?一句話概括就是「一台像家用主機那樣專為遊戲進行過優化的Linux 系統機器」。也就是說,Steam Deck 是一款基於SteamOS 3.0(Linux 的變種)系統運行的掌上電腦。

但Steam Deck 與家用主機的最大區別在於,並非所有的Steam 遊戲都可以保證在掌機上正常運行。為此Steam Deck 特別設計了一個檢驗遊戲能否正常運行的驗證機制,並會將結果標識在每個產品的商店頁面上。

截至2022 年7 月10 日,大約有1850 款作品帶有綠色驗證標誌,代表這些作品已被官方確認可以在Steam Deck 上正常運行。目前Steam 上販售的Windows 軟件大約有102000 款,Linux 軟件有22000 款左右,因此目前通過驗證的作品數量並不算多。

▲Steam 商店還專門設立了一個收錄綠色驗證標誌遊戲的頁面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筆者在撰寫本文時的Steam 遊戲庫中共收錄了575 款遊戲,其中只有141 款帶有綠色標記。不過筆者庫中包括很多小眾的獨立遊戲,因此也不是不能理解官方無法面面俱到的現實情況,但用Steam Deck 只能玩庫中不足三分之一的遊戲這一事實還是令人略感失落。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數字其實「暗藏乾坤」,在575 款作品中,實際上只有60 款作品被官方驗證為無法運行,還有104 款遊戲帶有「可玩」的黃色驗證標誌,表示無法流暢運行(更多細節將在後文中詳述),還有270 款遊戲尚未得到官方的正式驗證。

▲此處的「全部遊戲」不包括已知無法運行的遊戲。可以看到有綠色標記的遊戲數量很少,黃色標記和未驗證作品佔的比例很大

整體來看,目前帶有黃色標記的遊戲共計2000 款,因此加上綠色標記作品後有3850 款遊戲堪堪夠玩家遊玩(數據來自第三方數據庫SteamDB),而且未來這個數字還會穩步增長。其實撰寫本文時筆者原本使用的是5 月底的數據,但由於現在的作品總數比當時的3100 款已多了近700 款,所以不得不重新進行清點。

未來還需改善的地方有兩點,首先是優化對Windows 遊戲的兼容情況。因為Steam Deck 不僅僅能玩支持Linux 系統的遊戲,還能通過Proton 運行Steam 上主流的Windows 遊戲(即所謂的PC 遊戲)。

因此Proton 的兼容性問題以及無法完全支持反作弊機制的事實勢必會導致有些作品無法運行,但這種情況肯定會隨著Proton 的更新和遊戲工作室方面的優化逐漸得到好轉。

至於筆者遊戲庫中未經驗證的278 款遊戲,只能說在Steam 海量的遊戲中,確實還有很多作品沒有得到官方的驗證,其中不乏可以拿到綠黃標誌的遊戲。

隨著Proton 的更新優化、開發者對Steam Deck 的支持以及驗證工作的持續推進,未來的遊戲兼容率肯定還會有所提升。

▲在搜尋庫中黃色標記的遊戲和未驗證的遊戲時,可以使用過濾查找

就算無法全部兼容也能玩得盡興,一起尋找「黃標」遊戲吧!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在我意料之外的遊戲居然也擁有綠色標記,例如《Apex 英雄》和《艾爾登法環》。儘管如此,我還是推薦大家去找尋一些帶有黃色標記的遊戲玩玩看,或許你並不會對這些作品抱有很高的期待,但實際上Steam Deck 滿足遊戲最基礎的遊玩體驗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帶有黃色標記的遊戲中最常見的是那些在正式啟動遊戲前,需要用鼠標或鍵盤輸入來登陸專屬啟動器的遊戲。除了需要操縱Steam Deck 的搖桿和按鍵,可能還要用到觸控屏或者虛擬鍵盤來完成輸入,因此這些作品會被判定為不完全兼容(也可以自行摸索如何跳過啟動器直接啟動遊戲)。

▲可以隨時使用Steam 鍵+ X 按鍵調出虛擬鍵盤(支持簡體中文)

以《輻射4》為例,本作在啟動時會先跳出設定畫面(顯示Windows 錯誤窗口),但只要同意設置並繼續,就可以正常運行遊戲。

不過,並不是所有作品在運行時都不會出問題,比如《漫威銀河護衛隊》等遊戲就會出現畫面閃爍的問題。或許有的玩家可以接受,但肯定會有人覺得這是個無法忍受的問題。

這樣的體驗非常有PC 遊戲文化的味道,在兼容程度不一的遊戲庫中按照自己的標準尋找可遊玩遊戲的過程很可能會讓用戶對Steam Deck 的遊玩感受產生完全不同的印象。

▲遊玩本身沒有問題,但是根本看不清Pip-boy 上的文字

▲系統設置中無法調整使用Pip-boy 時的視角,只能重寫設定文件進行修改。擁有USB 或藍牙鍵盤的話會輕鬆很多,在遊戲中調出Pip-Boy 畫面後按「~」(波浪號)鍵即可打開控制台。接下來輸入「fov 90 110」(第一個數字是第一人稱視角,第二個是第三人稱視角),保存為「saveini」,完成設置。再次點擊「~」關閉控制台

不斷找尋最合自己心意的性能設置

Steam Deck 需要玩家通過自主設置來挖掘掌機的潛能,比如《艾爾登法環》雖然是綠標遊戲,但遊玩本作時的電池耗電速度相當之快,所以如果想遊玩更長時間,就需要自行調整性能設置。

內置電池的預計可遊玩時間因遊戲的負載和性能設置而異。對於《艾爾登法環》和《Apex 英雄》這樣的遊戲來說,可遊玩時間大概是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半小時,但如果是獨立遊戲和PS3/Xbox 360 時代的作品,即便是3D 遊戲,也可以遊玩超過3 個小時,2D 遊戲在沒有任何特殊設置的情況下則最多可以遊玩5 個小時或更長(本身可設置的選項也不多)。

順便一提,每款遊戲都可以單獨保存一套性能設置(需要替換通用的配置文件),因此一旦找到最合自己心意的設置,就不必每次都花功夫重設。

▲添加新遊戲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單獨進行性能設置

▲一邊查看性能數據一邊調整設定。可以看到幀數圖的波形很不穩定(突然增加/減少),需要自己調整性能設置

這麼做不僅能保證遊戲的幀率和圖像質量處於自己可接受的範圍內,還可以盡可能地減少機器負擔並降低功耗。我知道有的用戶可能想把本機當作比較便宜的「第一台遊戲PC」,接上電源和顯示器來游玩,就算如此設置的基本思路也是一樣的。

在調整設定時,遊戲本身的設置和掌機性能設置中的具體項目說明如下:

遊戲設置中最重要的項目

  • 分辨率設置

基本上只要調低就能減輕運行負擔和降低功耗。當分辨率低於掌機屏幕的分辨率時,可以開啟掌機本身性能設置裡的縮放過濾器

當指定 FSR 進行縮放時,性能數據中會顯示是否開啟該功能(一些海外評測誤以為Steam Deck 在全分辨遊玩時也會打開 FSR,其實並非如此)

  • 各種畫質設置

如果想要了解機器的顯存容量,可以參考Valve 開發者文檔的描述—— 「Steam Deck 有16GB 的動態隨機存取內存。其中有1GB 僅用於GPU,根據負載GPU 最高可使用的容量達8GB」。

  • 動態分辨率調整、幀率限制等

如果遊戲內存在這些設定,建議先嘗試一下能否在遊戲設置中更改,而不是直接調整掌機本身的設置

掌機性能設置

  • 幀率限制

限制幀數,旨在減輕負荷。共有四個選項:(屏幕刷新率的)1/4、1/2、同步、關閉(無限制)

有些作品是以 60fps 為前提進行設計的,因此限制幀率可能會出現運行問題

  • 刷新率

掌機屏幕的刷新率可以在默認的60hz 和40hz 之間切換

降低刷新率可以省電

  • 半速率著色

強制應用VRS(可變速率著色)。旨在通過部分降低分辨率來節省電量

實際使用時遊戲並不能很好地完成處理,所以效果不是很好,文字和特效都很粗糙

  • TDP 限制

將處理器(CPU + GPU)的功耗限制在3W 到15W 範圍內,降低這一數值也會拉低處理器的性能,因此最恰當的數值因作品而異

請注意,這並不是性能數據中顯示的總電池消耗(BATT)值

首次啟用時似乎會出現Bug,即CPU 核心頻率固定在一個極低的值,可以通過更改功率來解除

  • 手動控制 GPU 核心頻率

能將 GPU 核心頻率穩定在200Mhz 到 1600Mhz 之間,結合 TDP 限制,可以做到「在確保 GPU 具備一定處理能力的同時降低處理器功耗」

  • 縮放過濾器

當遊戲以低於掌機屏幕(1280 x 800 像素)的分辨率運行時進行放大處理

  • FSR 銳化

縮放過濾器開啟 FSR(AMD 的超分辨率技術)後可調節的項目,確定 FSR 處理的銳化程度

FSR 銳度過強時畫質會顯得比較粗糙,所以建議不要調太高

▲部分遊戲內置動態分辨率和幀率限制設定。例如《Apex 英雄》就能以達到目標幀率為前提自動調節分辨率

▲開啟半速率著色後文本顯示會變得非常模糊

▲進行整數倍縮放的畫面會相對美觀一些

性能設置案例—— 《艾爾登法環》

現在,讓我們來試著查看一下《艾爾登法環》的設置,看看可以進行哪些調整。Steam Deck 具有顯示幀率和功耗的內置工具,因此只要你了解相關知識,就可以自行優化設置。

以下調試結果均在「關卡前廢墟」場景下進行。當然,即使設置完全相同,機器負載有時也會因實際的遊戲內區域和周圍環境的變化而波動,所以下文給出的數值僅供參考(並沒有真的一直玩到電量變成零)。

【初始設置】

遊戲設置:分辨率1280 x 800(初始分辨率),畫質高

掌機設置:刷新率60hz,無幀率限制

此時100% 電量可遊玩時間為1 小時30 分鐘以上。作為參考,處理器(CPU+GPU)的總功耗在12-13W 左右,電池總功耗在26W 左右

【稍微降低分辨率,幀數固定為 30fps】

遊戲設置:分辨率960 x 540,畫質中

掌機設置:刷新率60hz,幀率固定為30 幀,開啟縮放濾鏡FSR,FSR 銳化等級 1

可遊玩時間為2 小時30 分鐘以上。處理器總功耗6W 左右,整體16W 左右

通過降低分辨率和畫面質量來減輕負荷的同時,開啟幀率限制也能有效降低耗電量

開啟 FSR 功能用於提高(放大)輸出分辨率,提升畫面表現

雖然可以通過進一步降低分辨率來減少負荷,但這樣一來畫面細節會變得過於粗糙,如果應用太高等級的 FSR,畫面會過於銳利

即使起用初始設置,遊戲的幀數也基本在30 幀左右徘徊,所以直接選擇固定 30 幀運行

【40fps 設置】

遊戲設置:分辨率864 x 486,畫質低

掌機設置:刷新率40hz,幀率固定為40 幀,開啟縮放濾鏡FSR,FSR 銳化等級 1

可遊玩時間為1 小時30 分鐘以上。處理器總功耗約13W,整體約為24W

分辨率進一步降低,顯示器的刷新率也降至40hz,可遊玩時間和初始設置一樣,但能夠使遊戲跑到每秒 40 幀左右

▲一邊查看性能數據一邊進行調整更加便於設置。可以通過按下右側觸控板下方的菜單按鈕開啟性能數據的詳細視圖

▲通過將屏幕刷新率設定為40hz 來實現40fps 運行遊戲是一種相當常用的技巧

FPS 遊戲的瞄準方法眾多,操作還能自定義!

在討論機身大小的時候筆者略微提及了背鍵按鍵的自定義功能,而這也是能釋放Steam Deck 潛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與Valve 過去推出的PC 遊戲控制器「Steam 手柄」類似,除了背鍵之外,觸控板和陀螺儀也都是可用的輸入方式。

玩家可以隨意組合和調整這些操作方式,並且能夠直接讀取開發者或玩家社區提供的一鍵設置。

舉個例子,在設定FPS《Apex 英雄》的瞄準操作時,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 右搖桿瞄準
  • 觸控板瞄準(可以在模擬鼠標和模擬搖桿的設定之間切換)
  • 陀螺儀瞄準(可以在模擬鼠標和模擬搖桿的設定之間切換)
  • 鼠標瞄準(桌面模式)

通過連接USB 或藍牙鼠標進行操作

在遊戲模式下游玩FPS 遊戲時,操作鼠標可能會出現視點上跳的現象(在遊戲模式的菜單界面和非 FPS 遊戲中,鼠標都能夠正常使用)

此外,玩家還可以在系統層面進行靈敏度和垂直/水平反轉等詳細的設定,想認真設置的話其實挺值得研究的。特別是可以與搖桿和触控板操作相結合的陀螺儀輸入似乎蘊藏著很大的可能性(但需要一定時間來適應)。

▲可以使用鼠標和鍵盤來進行遊戲(不過目前《Apex 英雄》在遊戲模式下鼠標不能正常工作)

▲用觸控板模擬鼠標即可體驗那些必須連接鼠標遊玩的遊戲(但遊玩RTS 類的遊戲會很困難)

▲甚至可以設定陀螺儀僅在觸摸搖桿或觸控板時生效

進階篇

可以利用 OBS 進行直播的「桌面模式」

此前筆者曾形容Steam Deck 是一款便攜式PC,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研究一下它在這方面的表現。

上文主要介紹的都是Steam Deck 的「遊戲模式」,但這其實是在Steam OS 上運行Steam 時才會開啟的專用模式。只要按下電源按鍵,就可以隨時在彈出的選項中選擇進入Steam OS 的「桌面模式」(KDE Plasma)。

Steam OS 是基於Arch Linux 開發的Linux 系操作系統,因此也可以安裝Steam 以外的遊戲和軟件。如果能準備一套USB/藍牙鼠標或鍵盤,完全可以創建出一個小型的電腦使用環境。

▲雖然官方基座還沒有發售,但目前通過組合USB 集線器以及支架也能夠創造一個便攜式的桌面環境。圖中用到的集線器是Anker 的Power Expand + 7-in-1,鍵盤是Dierya DK63,鼠標則是Razer Viper Mini

需要用到的軟件筆者基本都是通過一個名為Discover 的應用程序安裝的,其中甚至包括用於直播的軟件OBS Studio,用戶可以通過USB 集線器額外連接一個USB 攝像頭,這樣就能創建一個超便攜的直播環境。

▲能安裝OBS 和Blender

兼容非 Steam 遊戲

在桌面模式中,用戶不僅可以在桌面版的Steam 上玩遊戲,甚至還能夠運行其他平台的遊戲。

以Discover 中能下載安裝的應用為例,安裝名為Heroic Games Launcher 的軟件後即可訪問Epic Games 商店和GOG 內容庫。筆者嘗試體驗了Epic Games Store 版的《底特律:變人》和GOG 版的《賽博朋克2077》,兩者都可以正常遊玩*。

*和Steam 一樣也存在某些軟件無法運行。特別是GOG 平台上那些使用DOSBOX 的複古PC 遊戲基本都運行無望。然而部分Steam 遊戲在DOSBOX 環境下依然可以正常運行,或許與具體設置有關?

▲在Steam Deck 遊戲模式下運行的GOG 版《賽博朋克2077》,也可以開啟性能顯示

除此之外,海外獨立遊戲雲集的itch.io 官方啟動器也可以在Steam Deck 上下載安裝。由於很多遊戲都自帶Linux 版本,比如《蔚藍》,所以如果在itch.io 上購買了獨立遊戲包,不放仔細查看確認一下。

把這些遊戲添加成桌面版Steam 上的非Steam 遊戲,就可以在遊戲模式下直接從Steam 啟動(直接在Heroic Games Launcher 目錄下啟動雖然很方便,但此時掌機的性能設置將完全統一)。

▲在Steam Deck 上運行其他遊戲平台

並非完全自由

如果是你原本就是Linux 系統的用戶,那多半都會想要通過直接輸入命令來完成自定義。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開發者想讓Steam Deck 的桌面模式能像傳統遊戲主機那樣穩定運行,很多配置文件都被設定為了只讀,即使執行在網上找到的命令,也常常會出現錯誤。

  • 由於沒有設置密碼,所以想要使用 Sudo 命令的話首先得用 Passwd 命令來設置密碼
  • 舊版 SteamOS 是基於 Debian 進行開發的,而當前版本則是基於Arch,例如現在使用的已經是 pacman 命令而不是apt 命令,所以Debian 時期的Tips 基本都已經不適用了

雖然喜歡研究這些東西的人應該還是能想出解開這些限制的辦法,但千萬不要想當然地以為是Linux 系統就可以為所欲為……

順帶一提,Steam Deck 可以安裝Windows,並且官方還為此特別發布了所需的驅動程序。因此未來似乎可以實現Steam OS 和Windows 雙系統的構架,正常情況先啟動Steam OS,遇到必須由Windows 系統運行的遊戲和應用程序再啟動Windows。

適合搭配 Steam Deck 使用的外設

  • microSDXC 卡

如果想安裝大量遊戲,microSDXC 卡對於64GB 機型而言幾乎是必需品,256GB 和512GB 型號也同樣適用

  • 可連接到掌機 USB-C 接口的移動電源和USB-C 數據線

選擇輸出功率不低於45W 的產品

移動電源只有USB-C 接口可以實現高功率輸出,因此可能需要一根「USB-C to USB-C」的數據線,而不是一般的「USB-A to USB-C」數據線

  • 可連接至掌機 USB-C 接口的USB 集線器

用來擴展連接鼠標、鍵盤、網絡攝像頭等各種 USB 設備

與移動電源配合使用時,連接順序為:掌機→USB 集線器→移動電源,請選擇能正常進行移動電源供電的集線器

部分產品支持使用LAN 端口連接有線網絡或利用 HDMI 端口輸出影片信號

  • 各種藍牙設備

Steam Deck支持藍牙 5.0

可以連接耳機和鍵盤等設備,如果擔心延遲,也可以選擇有線連接而非藍牙連接

  • 各種基座和支架

海外硬件製造商目前已推出多個 Steam Deck 非官方基座,旨在滿足官方基座發布之前的用戶需求

請注意,部分基座採用的是USB 2.0 而不是USB 3.0 接口

USB 集線器和支架可當作TV 模式的替代品

目前美國亞馬遜等購物網站上出現了許多由Switch 支架(不提供基座功能)改造而成的Steam Deck 支架(通過開孔來避免阻塞排氣口)。

總評:一台對於核心用戶而言頗具潛力的機器

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能按照自己的心意自行定制,這就是為什麼Steam Deck 是一台如此核心向的機器。它所蘊含的可能性遠遠超過那些功能簡單的家用主機,因此絕對稱不上是一台適合推薦給所有人的遊戲機。不僅能玩的遊戲十分有限,而且每次遊玩之前還要專門調試設置。

但是,如果你能調試好運行環境,充分激發它的潛能,Steam Deck 也可以成為一台非常夢幻的機器,更別說Steam OS 肯定還會通過推送更新來不斷完善和增加功能(如果能像控制器設置那樣在Steam 社區中分享性能設置和遊戲的圖形設置,應該能有效降低門檻)。

起碼筆者個人十分樂於研究和把玩這台機器,並發自內心地希望日本國內的預約也能早點開啟。最後再提一句,我真的很想要一個官方基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