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次CT Scan,其輻射對人體危害大嗎?

去醫院看病,做個CT Scan(電腦掃描)就像吃飯一樣平常。

然而,一聽說CT檢查有輻射,不少人聞風喪膽,擔心檢查過程中會不會吃很多射線?對身體傷害是不是很大?

 CT的工作原理

CT Scan是利用X光束“穿透”人體某個部位進行掃描,由探測器接收透過該層面的X光,轉變為可見光後,再由光電轉換變為電信號,最後經電腦處理形成圖像的檢查。 

CT檢查好比是X光平片的升級版,普通的X光平片只能將人體的某個部分壓縮成一個平面來看,往往只能看個大概,視覺效果欠佳。

而CT則不同,它是把人體某個部位分成一層一層仔細看,可以較為細緻地剖析每一層面的病變,這些層面的厚度一般<1mm。

常見的CT檢查有兩種方式

一、 普通平掃

即常規的CT檢查,一般只需要躺在CT機上面進行掃描便可,無需打造影劑,速度快,方便簡潔,故常作為初次檢查、急性病變的首要檢查方案。 

二、增強掃描

在平掃CT的基礎上,靜脈注射造影劑(常用碘對比劑),通過血液循環進入到全身組織器官中,與平掃的CT相比,能更加準確地分辨血液循環豐富的器官組織病變,如腫瘤和其它病變的鑑別。

一般來說,如果借助普通平掃CT就能做出明確的影像學診斷,那就不需要進一步做增強CT了。

這裡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極少部分人會對造影劑有不良反應,故檢查時需要醫護人員及家屬或朋友陪同。

CT雖有輻射,但一般不會危害健康

誠然,X光是一種高能量粒子,屬於電離輻射,若劑量不大,只會產生短期效應,人體能夠自行修復,危害一般不大;

倘若這種輻射超過一定劑量,對人體是有害的,可能會影響造血、生殖、遺傳、生長發育、激素調節等方面,甚至致癌。

例如,居里夫人便是死於長期、大量地接觸放射性物質所導致的白血病。 

但不要被固有的觀念嚇到,一次CT檢查的輻射含量對人體的危害是微不足道的。

輻射劑量的單位是mSv,做一次CT的輻射有多大,可以通過以下的例子來理解。

  • 做一次CT約為2mSv-15mSv;
  • 乘坐飛機20小時所接受的輻射劑量約為0.1mSv;
  • 照一次胸片約為0.2mSv;
  • 胸透一次劑量約為1.1mSv;
  • 每天吸20支煙,每年約接受輻射為0.5-2mSv;

因此,即使不做CT,輻射還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方面,只是我們沒有察覺而已。

另外,生活中還存在“天然”輻射,研究人員給它起了個名字——背景輻射。

據調查顯示,每個人每年所接受到的這種天然輻射劑量為2mSV左右。

例如,在室內有一種特殊氣體——氡氣,便具有輻射性。 

氡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的19種主要致癌物質之一,是僅次於香煙引起人類肺癌的第二大元兇。

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估計,來自天然的輻射對公眾的年有效劑量為2.4 mSv,其中氡及其子體的貢獻佔54 %。

在美國,單獨從背景輻射計算的年平均輻射劑量為3.1 mSv,其中2.3mSv 來自室內的氡氣。

影響最大的不是患者,而是醫護人員

國際放射委員會在1990年指出,對於公眾因任何工作和生活引起的輻射建議的劑量限​​值為1mSv/年,而影像工作者(拍片或CT的工作人員)接受的輻射劑量遠超過1mSv,但5年內平均每年不超過20mSv,單年不超過50mSv。

因此,更需要做好輻射防護措施的是醫護人員,跟他們所面臨的輻射強度相比,做一兩次CT檢查的輻射顯然是微不足道的。

合理評估利弊

CT檢查往往不可或缺,遵循正規檢查原則偶爾進行一兩次檢查並不會對健康造成顯著影響。

國家對各種檢查中的輻射劑量有嚴格的管理標準,由專業放射科醫師按規程操作,將放射強度和接觸距離控制在標準範圍內,注意對非檢查部位和敏感器官進行屏蔽防護,不容易傷及受檢者身體。

隨著X光技術的不斷發展,檢查設備也在不斷更新,參數在不斷優化,例如低劑量CT的發展就明顯降低了CT的輻射劑量。

 CT不可濫用

每種疾病有其最適合的檢查方法,雖然CT可以用於診斷許多疾病,例如腫瘤、出血等,但有些疾病不需要做CT便可診斷,這時候採取其他相關檢查便可,如超聲、MR等,可以減少接受不必要的輻射!

此外,對於某些人群,應該避免接觸帶有輻射的檢查,如孕婦。

總之,偶爾經歷一兩次CT檢查大可不必擔心,但也不能因為覺得危害小就濫用!

相關文章

探索更多來自 生活百寶箱 LIFE BOX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