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照鏡子時,你可能毫無徵兆地發現頭上多了幾根白髮,在忍不住拔掉的同時,還會生出一絲傷感。
白髮不一定是衰老的象徵,也可能是疾病或微量元素缺乏的信號。
5月28日是全國愛發日。哪些人容易被「白髮」提前鎖定?如何讓白頭髮來得晚一點?
7類人容易提前長白髮
一般來說,亞洲人在40歲前後開始出現白髮,稍晚於白種人,非洲人最晚,而這是由基因決定的。
到了50歲,有50%的亞洲人會長出白髮;一般顳部及鬢角最先出現,然後是頭頂部,最後才是枕部區域。
長白髮的最主要原因是老化,此外有以下特點的人更容易提前出現白髮:
壓力過大的人
哥倫比亞大學與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聯合發現,“壓力”可以激活交感神經,改變黑色素和某些蛋白質,導致頭髮變白。
同時研究團隊還發現,當消除壓力因素後,有些灰白髮可恢復到原來的顏色。
經常熬夜的人
頭皮中的色素幹細胞只有在毛髮生長期才能被激活,分化出成熟黑色素細胞,進而維持頭髮的黑色。
而睡眠不足會擾亂交感神經和細胞代謝,影響黑色素分泌。
梳錯髮型的人
總是中分或三七分,邊分線處容易長白髮;愛紮馬尾,髮際線處易長白頭髮;常戴髮箍,兩鬢易長白髮。
快速減肥的人
過度節食減肥,或長時間偏食挑食,會導致營養不良,尤其是B族維生素的缺少會讓髮色變淺。
煙不離手的人
吸煙與30歲以下人群頭髮變白之間存在明顯關聯,吸煙者提早出現白髮的概率,是不吸煙者的2~4倍。
過度燙染的人
經常染髮、燙髮,會增加白髮或脫髮可能。一般情況下,兩次燙髮的間隔時間不能少於半年。
有家族史的人
在25歲前就出現白髮的稱為“少年白”。大規模研究發現,少白頭與家族遺傳背景最相關,男性或女性發生少白頭的機率是一樣的。
有些白髮是疾病信號
除了遺傳和生活習慣,有些白髮還可能是疾病的信號。
- 比如甲狀腺功能異常、惡性貧血、腦垂體功能受損、自身免疫疾病(比如斑禿)、白癜風等。
- 微量元素缺乏也會導致長白髮,如低鈣、低鐵、維生素B12及維生素D水平降低。
- 其他如心血管疾病、酗酒、肥胖也有研究發現與長白髮有關。
影視劇中經常會有這樣的畫面:一個人在遭遇巨大的精神創傷後,一夜之間白了頭。所謂的“一夜白髮”,其實是發生了急性瀰漫性斑禿。
斑禿是一種可逆的脫髮性疾病,引起免疫反應的炎症細胞只攻擊含有黑色素的毛囊,因此黑色頭髮被攻擊完全脫落,只剩下了白髮。
若在短期內出現較多白髮,或沒有家族“少白頭”背景,卻在25歲前就出現較多白髮時,建議尋求皮膚科醫生幫助,排查相關疾病。
讓白頭髮來得晚一點
誰都不想年紀輕輕就一頭白髮,趁早做好以下細節,讓白髮晚一點找上你。
及時減壓
因為緊張、精神壓力大而出現的白髮,要及時調控情緒,合理減壓。運動是調控情緒的重要方式。壓力大時,更要堅持規律運動。
避免營養不良
頭髮和體內微量元素關係密切。建議平時多吃些魚類、豆類、綠葉蔬菜、核桃、芝麻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幫助強健髮質。
多梳頭,促進血液循環
經常用梳子或手指按摩頭皮,有助促進血液循環,給脆弱的毛囊提供充足的血液供應。
保證充足的睡眠
對已經出現白髮的人,最應該做到的就是調整生活方式。不熬夜,不暴飲暴食,不抽煙、酗酒,保證充足的睡眠。
注意防曬
髮際線、髮型的邊分線處,更容易出現白髮,這些部位容易長期受到紫外線刺激。
預防白髮,要注意給頭皮做好防曬。出門戴頂帽子、打遮陽傘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不同位置的白髮這樣改善
從傳統醫學的角度看,頭髮早白多與個人臟腑功能失調有關,不同位置的白髮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調理。
前額白髮:脾虛
前額為足陽明“胃經”循行所過之處,前額白髮主要與脾胃功能有關。這些人還容易出現面色萎黃、食慾不振、大便稀溏等。
日常要避免暴飲暴食,盡量定時定量,少吃辛辣油膩食物。脾胃虛寒的人群平時還可以煲些薑絲粥,早晚飯時趁熱喝1~2碗。
頭頂、後腦勺白髮:腎氣不足
頭頂是督脈、任脈行經所在,任督二脈與腎臟代謝密不可分。頭頂長白髮,多是腎氣不足。後腦勺是任脈經過之處,也與腎氣虧虛相關。
這類人群可通過食療調理,男性可吃些羊肉、雞肉、黃鱔、泥鰍、蝦、核桃仁、黑豆等食物;女性可吃些干貝、鱸魚、栗子。
日常可堅持按摩百會穴。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每天用食指和中指指腹按壓60次。
兩鬢白髮:肝鬱
兩鬢即耳旁的部位,屬於足少陽膽經,兩鬢生白髮與肝膽關係最為密切。
這類人群除了兩鬢斑白,還伴有急躁易怒、口苦口乾、胸脅脹痛、失眠多夢等症狀。
盡可能在晚11點前就寢,達到養藏肝血的目的。另外還有一款食療方——玄參豬肝,也很適合肝血虧虛的人群食用。
具體做法:取玄參15 克煮30 分鐘,再放入500 克豬肝,共煮5 分鐘,撈出肝切片,然後用蔥、姜、醬油等炒豬肝片至熟。
白頭髮是歲月的印記,不必為此煩惱,勇敢接受它,梳理整齊,也可以優雅帥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