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種「營養主食」被忽視太久!值得經常吃

很多人現在意識到主食是要吃的,但是“吃好”的並不多。

膳食指南推薦大家每天的主食裡要有1/4-1/2是全穀物和雜豆,把它倆放在一起說,也是兩者確實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相比於精米白面,雜豆和全穀物在提供碳水化物的同時帶來更多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鉀、鎂等礦物質,餐後血糖反應比精米白面低不少。

另外,豆類富含穀物蛋白中所缺乏的賴氨酸(必需氨基酸之一),和穀物一起吃,還能起到互補作用,提高穀物蛋白質利用率。

日常主食,把這些雜糧加在大米飯裡做成雜糧飯、豆米飯,代替純白米飯,飲食健康級別就上了個檔次。下面就介紹幾種比較有營養優勢的穀物和雜豆~

穀物

1、燕麥  

燕麥的營養和熱量非常適合做主食的同時,血糖反應比白米飯低不少。

一方面是燕麥生澱粉中有約40%的慢消化澱粉,約29%的抗性澱粉[1-2],消化慢,血糖上升也就慢。另一方面,燕麥中富含β-葡聚醣(一種高粘度的可溶性膳食纖維,燕麥中含量約4%),它可以在消化系統中形成凝膠狀的物質,降低胃排空的速度,從而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速度,對餐後血糖峰值降低以及胰島素的平穩分泌有幫助。

|  2、青稞

青稞是二棱大麥的變種,又被稱為裸大麥、元麥或米大麥,它的營養成分和大麥是比較相近的。

青稞的蛋白質含量約11.6%,總膳食纖維含量高達16%-18%,鈣、鉀、鎂、鋅含量也比較豐富 [3]。

青稞中抗性澱粉含量較高,佔澱粉總量的34.4%,還有12%的慢消化澱粉 [4],另外青稞跟燕麥一樣也富含β-葡聚醣(但分子量和黏度低於燕麥中的),所以說青稞也有助於保持餐後血糖穩定。

青稞米血糖生成指數(GI)僅22-36,屬於低GI食物[3]。

|  3、蕎麥

蕎麥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全穀物,它的鎂、鉀、鋅含量都很突出,蛋白質和膳食纖維含量也不錯。

蕎麥天然澱粉中慢消化澱粉比例較高,超過40% [5],煮熟的整粒的蕎麥米血糖生成指數(GI)是51,而蕎麥麵條的血糖生成指數(GI)在46-59之間 [6],也都是對控血糖群體比較友好的主食。

|  4、小米

小米,可以說是最「細」的粗糧了,別的粗糧多少給人以難煮、難嚼、難消化的感覺,而吃小米完全沒門檻,好煮好消化,甚至生病時很多人拿來救急,這本身也代表著它好消化的特點。

小米的維生素、礦物質含量相比於精白大米還是強很多的,推薦吃,但是煮成小米粥後血糖生成指數很高,蒸飯(不預先浸泡)就好多了。想要吃起來血糖升慢點,先吃幾口肉和菜再吃主食也是個辦法。

|  注意事項

全穀物一般比精米白面要難以消化,也容易造成脹氣,腸胃敏感人群會感到不適。另外全穀物含有較多的植酸,植酸會和鈣、鐵、鋅等礦物質結合,從而影響礦物質吸收,重金屬風險也更高一點。所以沒有必要讓主食中都是主食,可以加一點雜豆。

雜豆

相比於大豆,雜豆提供更多的碳水化合物,所以被當做主食看。

把雜豆作為主食確實是有很多好處,比如我們看下綠豆和大米的營養成分對比,大家能看出差異在哪嘛?

|  1、植物來源好蛋白

豆類含有穀類蛋白質中所缺乏的賴氨酸,因此,將豆類(尤其是大豆)與穀物搭配作為主食,可以提高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對改善免疫功能、骨骼健康、甚至皮膚和頭髮健康,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  2、降糖降脂好幫手

豆類的血糖反應要遠遠低於穀物,這是由於除了澱粉之外,它還有大量的低聚醣和膳食纖維。

低聚醣無法在小腸中被消化和利用,在增加飽腹感的同時並不會帶來糖分攝入。但它可以和大腸中的微生物發生作用,改善腸道菌群。

膳食纖維也有著飽腹而不增肥的類似作用,能改善便秘,還對降低血脂、保護血管非常有幫助。豆類中的植物甾醇也可以競爭性地抑制膽固醇的吸收。

除此之外,豆類中天然含有一些酶抑製劑,可以降低消化酶的活性,也是有助於控制餐後血糖的。

|  吃哪種?

常見的幾種雜豆中,豌豆的B族維生素含量優秀,芸豆則含有更多的鈣和鉀,鷹嘴豆膳食纖維含量最高,鎂也是第一。但差距也不大,換著吃或者混著吃更好。

|  注意事項

酶抑製劑一方面可以控制血糖血脂,另一方面也可能會造成消化不良。我們所感受到的“吃了豆子肚子脹”,甚至”喝綠豆湯拉肚子”,有時和酶抑製劑等抗營養因子有關。

所以豆子雖好,胃腸道敏感的人也不要一次吃太多,更推薦的做法是搭配其他穀物作為主食,發揮它對精米白面優越的互補作用。

因為豆子裡的酶抑製劑和單寧都溶於水,我們可以提前把豆子泡一晚上,倒掉泡豆子的水,再把豆子和其他的穀物一起煮成粥,這樣豆子中的營養成分就更好消化了。

如果沒有時間提前泡,用高壓鍋也是一種讓豆子更好消化的方法。

像是紅豆麵包、綠豆餡餅這種把豆子做成泥揉進面裡也是一種處理方式,但是這種糕點裡的糖和油含量都很高,想要降糖降脂的話,如果不是能明確控制用量,還是不要用點心欺騙自己了。

如果本身沒有消化問題也不需要把豆子加工地特別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