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蜱蟲叮咬不一定會患蜱蟲病,除非蜱蟲攜帶了「蜱蟲病病毒」。
被蜱蟲咬了怎麼辦?如何避免蜱蟲叮咬?請看文章第二三部分。
蜱蟲病會在人與人間傳播,注意避免接觸患者的血液和血性分泌物。
據新聞報導,河南信陽市天橋村的一位老人因蜱蟲病去世,同村4 位老人曾幫忙給逝者淨身穿衣,隨後其中3 人也因蜱蟲病不幸逝世,還有1 人正接受治療。
蜱蟲病到底是什麼病?被蜱蟲咬一下怎麼竟然能導致死亡?看起來還能在人與人間傳播啊……
蜱蟲病,不僅僅是被蜱蟲吸血
俗稱的蜱蟲病通常是指新型布尼亞病毒導致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SFTS,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因為跟蜱蟲叮咬有關,也叫蜱叮咬病。[1]
從病名可以看出,患蜱蟲病有兩個條件,一是被蜱蟲叮咬吸血,二是蜱蟲攜帶新型布尼亞病毒。
蜱蟲叮咬帶來的直接危害
蜱蟲,又叫壁蝨、牛蝨、狗豆子、草爬子,是常見的吸血寄生蟲。蜱種類豐富,全世界已發現約895 種,我國發現的約130 種。
大家更熟悉的是蜱蟲叮咬造成的直接危害,跟同樣吸血的蚊子相比,蜱蟲的吸血現場簡直是破壞性災難,它幾乎是把整體口腔部分(鰲肢、口下板等)一起刺入人體皮膚,會造成皮膚局部充血、水腫,有時還會引起急性炎症反應,甚至是繼發感染。
但蜱蟲同時也會分泌麻醉劑和抗凝劑注入人體,以減少痛感和防止血液凝固。這也是為什麼被叮咬後不易察覺。[1]
蜱蟲攜帶多種病原體
蜱是人獸共患病的重要媒介生物和中間宿主,它攜帶了極其豐富的病原體(病毒、細菌、寄生蟲)。目前已知它可以傳播83 種病毒、 15 種細菌、 17 種螺旋體、 32 種原蟲以及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等。在吸血生物媒介中傳播疾病僅次於蚊類。
攜帶了這麼多病原體,蜱可傳播的疾病自然也不少,約40 餘種,可導致人、獸死亡或慢性後遺症。如森林腦炎、蜱傳出血熱、萊姆病、蜱傳斑疹傷寒等。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即「蜱蟲病」就是其中一種,主要表現就是發熱+ 血小板減少,少數患者病情較重且發展迅速,因多髒器衰竭而死亡,病死率可達10%。[1-3]
新聞報導中的患者之一的化驗報告,可以看到診斷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 圖片來自澎湃新聞微博。
被蜱蟲咬了怎麼辦?
一般來說,蜱類主要分佈在野生環境,與人類的接觸機率並不大,蜱叮咬多屬於偶發性事件。
但蜱在各地都有分佈,在高發季節(4-10月)被蟲子叮咬還是要提高警惕。2011 年北京就有居民就在小區內被蜱蟲叮咬的病例報導。[4]
如果真的被蜱蟲咬了,也不要恐慌,實際上只有約10% 的蜱種攜帶那麼多的病原體,多數被蜱叮咬後,都只是過敏、潰瘍、發炎等較輕微的症狀。[3]
被咬後如果及時處理並治療,就能治愈蜱傳播疾病。
最重要的事:盡快除去蜱蟲
條件允許的話,最好尋求醫生幫助。
因為蜱蟲吸血時會把頭部鑽入皮膚,它頭部的倒勾會越拉越緊,沒經驗的人容易將蜱的頭部殘留在皮膚內。另外,蜱蟲在受到刺激後會往體內鑽並釋放更多有毒的唾液。
如果就醫不便,只能先自行處理:
① 最好先用酒精、煤油、松節油等塗在蜱蟲頭部,以”麻醉“蜱蟲讓其鬆口更容易脫落;
② 然後用乾淨的尖頭鑷子盡可能靠近皮膚表面夾住,以穩定、均勻的力垂直向上拔出;
③ 然後,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傷口,用肥皂和水徹底清洗雙手。
一定不要扭曲或猛拉蜱蟲。
如果蜱蟲頭部殘留,最好及時就醫手術取出,避免繼發感染。[1]
不要用手捏蜱蟲
從皮膚上取出的蜱蟲或是環境中發現的蜱蟲,你可以用鑷子把它:
① 泡到酒精中;
② 放到密封的袋子或容器中;
③ 用膠帶緊緊包裹住;
④直接衝進馬桶。
任何時候,都不要用手捏蜱蟲。如果不慎皮膚接觸到蜱蟲,特別是蜱蟲擠破後的流出物,一定要用碘伏或酒精消毒。[3,5]
詳情請看:夏季外出,千萬警惕“蜱蟲”叮咬!如果被咬了怎麼辦?
注意觀察身體狀況
無論是蜱蟲自行脫落還是人工取出,都要注意觀察身體狀況,如果被叮咬部位發炎破潰或有紅斑,或者幾週內出現發熱、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就診,並把被蜱蟲叮咬的事告訴醫生,以便醫生能及時排查是否患上蜱蟲病並治療。[1,3]
如何避免被蜱蟲咬到?
目前,對蜱蟲攜帶並引起人畜感染的多種病原體,還沒有預防性的疫苗和特效藥物,因此,對蜱傳染疾病的預防,重點在蜱蟲殺滅、個人防護、家畜和寵物的清潔衛生。
不過,進行個人防護、注意寵物的清潔衛生,並不意味著要從此遠離戶外活動。
蜱的生存能力雖強,但移動性不強,活動範圍一般只有數十米,因此,在戶外活動時做好防護,就能有效避免蜱蟲叮咬。[3]
減少高危場所的暴露
進入蜱類的活動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時,做好個人防護:
①盡可能減少身體裸露,穿長袖長褲長靴,紮緊領口袖口褲腿;
②選淺色衣服,便於查找有無蜱蟲附著;
③不要長時間坐臥,也不要在草地、樹木上晾曬衣物。
戶外活動前做好防護
①可以用含0.5% 的氯菊酯的產品處理衣物和裝備,後續也可多次噴灑維持保護性;
②直接購買使用氯菊酯處理過的衣物和裝備;
③裸露的皮膚可以塗抹驅避劑,如遵循產品說明使用避蚊胺、異丙啶、檸檬桉樹油和對薄荷二醇等產品。(但一般不推薦3 歲以下嬰幼兒使用含檸檬桉樹油和對薄荷二醇的產品。)
進入室內前檢查有無蜱蟲附著
仔細檢查外套、背包、自己的皮膚上和寵物的體表,發現蜱蟲要及時清除。
蜱蟲常附著在人體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大腿根部)及腳踝下方等部位,要重點檢查❗️
寵物的話,要特別注意耳朵裡、 腳址間和耳朵外沿。在草地或郊外遛狗時更是要注意,蜱蟲易叮咬狗狗,從而被帶回家中。[1]
蜱蟲病會人傳人嗎?
新聞中的3 位老年人是被最先去世的蜱蟲病患者傳染的嗎?
大概率是的。
早在2010 年原衛生部就警示公眾和醫療人員,新型布尼亞病毒所致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即蜱蟲病),急性期患者及屍體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傳染性,直接接觸可導致感染。確診病例如有出血,應往院治療且入院後儘量單間隔離。醫護人員要按預防接觸傳播類疾病的原則進行防護。[6]
2018 年5 月,同樣是河南信陽市(再次出現的地名,最後會說說為什麼這裡的病例這麼多。)發生過一起家庭聚集性疫情。首例病例確診後,在住院和死亡期間,共有5 名家庭成員參與了護理和遺體處理,其中3 人被傳染,但好在經過治療後痊癒。[7]
現在是蜱蟲病高發季,要當心
蜱蟲病主要是經蜱叮咬傳播,所以發病時間跟蜱的活躍期以及人群的野外勞作(採茶、種植)或戶外活動(旅遊)等因素密切相關。[8]
5-7月要更當心
蜱蟲在溫暖的月份4-9 月最為活躍,這跟我國已有病例報告時間是一致的,病例報告主要集中在4-10 月,不同省份的發病高峰在5-7 月。
7個高發省份的丘陵地區要當心
雖然,蜱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長角血蜱在我國分佈廣泛,但蜱蟲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山東、安徽、河南、湖北、遼寧、浙江和江蘇7 個省份,232 個鄉鎮的丘陵、山區地帶的農村。[8,9]
長角血蜱多見於丘陵地區,其他蜱類多見於草坪和草原牧場、北方森林和南方丘陵、山區。因此在丘陵、山地和森林等地區生活、生產或者進入該地區旅遊的人群,感染風險較高。
但這並不等於說其他地區的人就是安全無憂的,畢竟蜱在全中國各地都有分佈。
農民、野外活動較多人群要當心
蜱大多生活在野外地區,因此,發病人群以農民為主,這可以理解,農民在田間勞作的時間跟蜱的活躍時間一致,跟蜱的接觸機會也更多。
而戶外愛好者(露營、園藝、打獵等)、野外活動較多的科研人員,感染蜱蟲病的風險也高於一般人群。
為什麼河南信陽病例這麼多?
2017 年及以前,河南的病例數居全中國首位,就是現在也位居前三。不過,就算在河南這樣的高發省份,不同地區也存在發病率的差異。
河南的病例主要分佈在豫南地區,特別是信陽市,因為這里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氣候溫暖濕潤,很適合蜱的生長繁殖,而且當地的長角血蜱中新型布尼亞病毒攜帶率也更高。
同時,信陽市還是盛產茶葉的地方,5 月為採茶旺季,人群跟蜱的接觸機會較多,感染風險也就更高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