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鐘交流,改變貓咪性格?總結行為學家的12條神奇建議

想讓主子變得更粘人、更愛撒嬌嗎?想讓主子不要抓沙發、不要半夜嚎叫嗎?想讓主子麵對陌生的人和環境不再害怕躲藏,而是主動探索嗎?

(夢裡什麼都有(不是

這不只是你一個鏟屎官的願望。

2004、2007年時,曾經兩批研究人員對鏟屎官們進行過問卷調查。

更主動粘人、更好奇頑皮、更少行為問題,幾乎是所有鏟屎官對自己貓主子的美好期許。

那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貓咪養成這種性格呢?

讓我們在實驗中尋找答案

2015年,意大利的行為學團隊曾經進行過一個實驗:

這項實驗將91隻貓咪分成兩組:A組45只,B組46只。

這兩組小貓咪都是1歲上下,公母分佈比較均勻。

離開母親的年齡、被收養的時間長短均無統計學差異。

(1)施加25分鐘的魔法

行為學家與A組貓咪的鏟屎官進行了25分鐘的溝通,向這些家長提供了一套簡單的行為建議。

B組的鏟屎官們則沒有得到這樣的建議,在沒有經過類似學習的情況下,開始和貓咪相處。

(2)會得出什麼結果呢?

10個月後,研究人員再次去拜訪了A、B兩組的鏟屎官,詢問他們對於貓咪的滿意程度、貓咪發生不良行為的頻率等。

A組與B組的貓咪有多少出現了行為問題?

10個月後:

15.6%(7/45)的A組鏟屎官認為自己家的貓咪至少有一種行為問題。

43.5%(20/46)的B組鏟屎官認為自己家的貓咪至少有一種行為問題。

課代表總結:與行為學家交流過的A組鏟屎官的貓咪行為問題顯著少於B組。

A組與B組各有多少與環境有關的行為問題?

➤ 兩組貓咪在抓撓家具的問題上出現了很大的差異。

A組鏟屎官家裡的貓咪在抓撓時,更青睞某一個家具、或專門的抓撓玩具。

而與A組的貓咪相比,B組的貓咪則是更喜歡在所有家具上抓撓(A組:35.1% vs B組:62.8%,P<0.05);

B組中,甚至有更多的貓咪喜歡抓、爬窗簾(A組:8.9% vs B組:23.9%,P<0.05)。

課代表總結:相比B組,與行為學家交流過的A組鏟屎官家的貓咪有“更好”的磨爪習慣。

➤ 當環境中出現噪聲,兩組貓咪也有不同的表現

當家裡出現噪聲,B組的貓表現出了更強的逃跑傾向(A組:24.4% vs B組:37%,P=0.057)。

A組貓雖然未接近噪聲源,但也對噪聲表現出了更強的好奇心,(A組:35.6% vs B組:19.6%,P=0.023)。

課代表總結:面對環境噪聲,雖然還是害怕,但A組的貓咪明顯適應性更強。

➤ 過度發聲(有事沒事喵喵叫)方面,兩組貓咪也有差異

相比A組,B組的貓咪出現了更多激情開麥的情況,受害鏟屎官表示深受其擾。(A組:4.4% vs B組:21.7%,P=0.033)

課代表總結:B組鏟屎官:家有話癆貓的痛,A組鏟屎官不懂。

A組與B組各有多少與社交有關的行為問題?

➤ 雖然都很愛鏟屎的,但是兩組貓咪尋求接觸的方式不一樣

A組的貓更願意在主人回家後,馬上尋求身體接觸。

(A組:70.5% vs B組:27.3%,P<0.05)

B組的貓通常會在主人躺在床上或沙發上時,尋找主人。

(A組:27.3% vs B組:52.3%,P<0.05)

相比B組,A組的貓咪更願意主動向主人尋求身體接觸(A組:79.5% vs B組:54.5%,P<0.05);更經常去蹭蹭主人(A組:75% vs B組:40.9%,P<0.05)。

課代表總結:與行為學家交流過的A組的貓咪能更主動的表達親近。

➤ 對於鏟屎的愛,A組的貓咪接受度更好

相比B組,A組的貓咪在被主人觸摸身體任何部位時,都沒有表現出消極反應(A組:82.2% vs B組:58.7%,P =0.01)。

同時,A組的鏟屎官報告說,TA們的貓咪對獸醫的耐受性似乎更好,但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課代表總結:與行為學家交流過的A組鏟屎官貓咪,對人的容忍度更高。

➤ 與其他家庭成員的關係,也有差異

A組的鏟屎官沒有報告任何一起貓咪與其他家庭成員的衝突。

但B組的貓咪中,有兩隻貓咪對於家庭中的其他貓咪並不友好,還有一些貓咪錶現的非常恐懼、冷漠。

對於家裡的狗狗,B組中,也有14隻貓咪錶現的非常冷漠。

課代表總結:相對來說,A組的貓咪對於家庭成員更友好一點。

25分鐘交流,為啥會有這麼多差異?

為什麼短短的25分鐘交流,能夠讓貓咪的行為出現這麼多差異呢?

一些貓咪的行為學家認為,貓咪會出現“行為問題”,可能有三種原因:

1、人類給未完全被馴化的貓咪,人為地加上了很多限制。

2、貓咪的正常需求沒有被滿足。

3、貓咪的正常需求被誤解為“問題”。

在25分鐘中,研究人員向鏟屎官們介紹了這三點:對於未被完全馴化的貓咪來說,我們要求Ta們進入我們的家庭,陪伴我們,本身就給予了ta們很多限制,一些“行為問題”是很正常的。而貓咪與玩偶不同,有一些出於天性的需求,需要鏟屎官去滿足。

A組的鏟屎官在25分鐘的交流中,有了“本來就會有問題”的心理預期,也大致了解了貓咪的需求有哪些。在之後的相處時間中,不僅盡力滿足了貓咪的需求,在界定貓咪的“行為問題”時也變得更寬容了。

面對貓咪的“行為問題”時,更多地採取了理解的態度,而這樣的態度,本來就是人貓之間感情最好的潤滑劑。


文章的最後,給大家附上行為學家們給A組鏟屎官的幾條建議,希望大家也能收穫更粘人、更勇敢、更好的小貓咪:

1、注重幼貓的社會化:保證幼貓定期地接觸以後會遇到的刺激,逐漸對刺激脫敏。

2、尊重貓咪的習慣:

a.當環境發生改變時,嗅覺接觸應先於視覺接觸。

b.靠近貓咪時,要留給ta逃跑的空間。

c.出現刺激時,要讓貓咪自由地探索,接近和後退都應該是自由的。

d.尊重貓咪作為獵物和捕獵者的雙重屬性:對陌生的刺激物感到本能的恐懼;喜歡黃昏時的活動,喜歡捕獵移動的東西。

3、貓咪一生的每個階段都應該注意環境豐容。

4、訓練貓咪應該採用正向強化,避免任何形式的懲罰(毆打、喊叫等)。

5、每天都要和貓咪進行身體接觸。撫摸時要輕柔、緩慢,開始時可以給貓咪獎勵。不要束縛貓咪。

6、鏟屎官應該在貓咪小時候,就給貓咪梳毛、剪指甲、洗澡,讓貓咪習慣。應該模擬獸醫檢查,觸摸小貓身體的任何部位,包括爪子,嘴,耳朵和尾巴。

7、貓砂盆應該放置在安靜、私密的位置,貓砂採用細粒砂為佳。

8、食物碗和水碗應該放置在遠離貓砂盆的地方。多貓家庭,需要放置多個碗,一個碗與另一個碗保持距離。

9、要滿足貓咪對於空間的需求:三維空間、休息場所、隱藏處。

10、貓咪的貓抓柱要固定牢固,並放置在突出的位置。主動鼓勵貓咪學會使用貓抓柱:在貓抓柱上噴灑信息素、引導貓咪把前爪放在上面、在貓咪使用貓抓柱時獎勵貓咪。

11、每天多餵貓咪幾次,提供新鮮的水。

12、滿足貓咪玩耍的需求:撲、咬、跳、追,交替使用玩具,保持貓咪的興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