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出現疼痛或皮膚瘙癢,都可能表現出頻繁的抓撓、舔舐等異常行為;其具體病因主要有:皮膚感染、寄生蟲、過敏、角化異常、藥物毒素…
為了幫助鏟屎官做簡單初步判斷,本期小編整理列出幾種常見貓咪皮膚病的圖鑑,請大家注意查收~
內容目錄
貓粉刺/痤瘡
➤ 最常見為初期下巴部位有無症狀的黑頭粉刺; 穩固的、黑色的小點,摸起來有砂礫狀; 繼發感染時,可形成丘疹、膿皰等;
➤ 發病機制不完全清楚,可能與毛囊角化異常及皮脂過度分泌造成毛囊阻塞有關。
耳蟎/耳癢蟎
➤ 貓咪常見皮膚寄生蟲,寄生於外耳道; 耳朵出現大量咖啡渣樣耳垢; 偶爾可肉眼觀察到呈白色小點的耳蟎成蟲;
➤ 耳朵臟,也可能是馬拉色菌、細菌感染、耵聹腺分泌異常等,需做耳道分泌物檢查來確診。
貓癬
圖自:supercatcare
➤由癬菌(主要為犬小孢子菌)引起的真菌感染;
➤ 主要表現包括:圓形或橢圓形的癬斑、覆蓋白色鱗屑、病灶部位脫毛、邊緣呈紅色;
➤ 免疫力正常貓咪,可以自愈;但可傳染給抵抗力弱的人群(老人、小孩、孕婦)和貓咪(幼貓、老年貓、免疫抑制貓),建議積極治療。
過敏性皮炎
➤常見背部及腹部掉毛(疾病或過度抓撓),紅色丘疹樣病變;
➤ 主要包括:
- 遺傳性過敏(可能還伴隨打噴嚏);
- 接觸性過敏(部分跳蚤項圈、塑化劑等);
- 食物性過敏;
- 激素性過敏;
- 寄生蟲性過敏,如跳蚤、蚊子等。
尾腺增生/種馬尾病
➤ 與毛囊角化異常及皮脂過度分泌有關;
➤ 多發於未絕育的公貓,長毛貓相對更多;
➤ 主要表現為:尾背側的一條帶狀病變,病變部位顏色加深或脫毛,出現蠟樣積聚或皮脂溢深色碎屑。
孢子絲菌
➤ 病灶部位先形成小結節,隨病程發展成潰爛,滲出液體,而後形成頑固性潰瘍;
➤在本期中,屬於較罕見的慢性真菌病,但為人畜共患病,可傳染給免疫系統受損的兩腳獸,需做好預防。
跳蚤
➤ 常見體外寄生蟲,可通過絛蟲傳播;
➤ 可在毛髮上觀察到跳蚤成蟲或黑色的斑點(跳蚤的便便);
➤ 跳蚤以血液為食,幼貓大量感染可能引起貧血;
嗜酸性肉芽腫
➤ 多發於面部、肉墊和大腿,其中最常見為鼻子或嘴唇出現潰瘍、損傷;
➤ 病因暫不明,但潛在原因包括食物過敏、跳蚤等引起昆蟲過敏、遺傳性過敏、細菌感染等。
皮屑
➤ “頭皮屑”並不是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由於各方面原因引發的一種症狀;
➤ 引發皮屑可能原因包括:
- 營養:營養不良,尤其是低脂肪飲食;
- 過敏:接觸性皮炎、皮膚過敏;
- 寄生蟲:蟎蟲、跳蚤;
- 其他疾病:真菌感染、糖尿病、甲亢、脂溢性皮炎、肥胖;
- 其他原因:乾燥(老年、洗澡太勤、冬季、飲水少)。
掉毛/斑禿
➤與皮屑一樣,是症不是病;
➤ 全身性掉毛,在評判是否過度掉毛時,需結合季節、貓的品種、年齡,是否出現毛皮出現泛紅、凹凸不平、發炎的情況,以及吐毛球頻率和擼貓手感變化(變糙了),加以判斷;
➤ 局部掉毛可能原因包括寄生蟲、過敏、壓力導致過度舔毛、局部炎症等。
很多疾病病程複雜,鑑別診斷需要儀器設備。所以並不推薦大家“一律在家比著圖鑑就直接用藥治療”。
圖鑑主要是想幫助鏟屎官們第一時間發現異常,以及更好和醫生進行溝通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