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和“低血壓”,哪個超標危害更大?

血壓高通常症狀不明顯,卻會在不知不覺中“撐破”一根又一根血管。

測血壓時可以得出兩個值:高壓和低壓。如果要問哪個超標危害更大,很多人可能會猶豫一下。

答案其實是明確的—— “高壓”超標危害更大。

“高壓”超標更易撐破血管

高壓,又叫收縮壓,是心臟收縮時動脈血管內的壓力;低壓,又叫舒張壓,是心臟舒張時動脈內的壓力。高壓減去低壓的數值,稱為脈壓差。

靜息情況下,連續3次不同時間測得的血壓高於140/90毫米汞柱,即可診斷為高血壓。

“低壓”高和“高壓”高都有害,但高壓偏高更容易發生心梗、腦出血和腎衰竭等嚴重並發症。

  • 低壓高,比較好治療,且以年輕人為主;
  • 高壓高,危害更大,治療難度也大,多數是老年人,他們常伴有低壓偏低,用降壓藥控制了高壓,低壓可能會更低。

理想的血壓是低於130/80

需要提醒的是,在我國超過140/90毫米汞柱才是高血壓,不過這不等於超標才會產生危害。

2017年發布的《美國高血壓指南》建議,血壓≥130/80毫米汞柱即診斷為高血壓,130~139/80~89毫米汞柱為一級高血壓。

盡量把你的血壓擋在3條線以下:

理想線

中青年人,應努力把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這樣可以顯著降低心腦腎損害風險。

臨床試驗表明,老人若想避免高血壓對心腦腎的損傷,在能耐受的情況下,應把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左右。

危險線

血壓達到160~180 / 100~110毫米汞柱,稱為二級高血壓。只要是二級高血壓就有較高的危險性。

血壓一旦超過180/110毫米汞柱且有嚴重症狀,就視為高血壓急症。此時,應帶上平時吃的降壓藥就診,或遵醫囑用藥。

“極線”

氣球充過氣會爆炸,我們的血壓也有“極線,一般最高可達250 /140毫米汞柱。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隨時有生命危險,必須馬上就醫。

不同的高血壓如何處理?

有的人高壓高,有的人低壓高,還有的人高壓高了但低壓不高……這三種情況分別怎麼處理?

實際上,高血壓患者的病程一般會經曆三個階段:低壓高→兩個都高→高壓高。不同的高血壓,治療難度和處理方式也不同。

階段一:以低壓高為主

多見於肥胖、高鹽飲食、熬夜、壓力大的年輕人。他們的大血管和心肌收縮功能處於較好狀態,收縮壓不會很高,但不良習慣會影響神經和體液,使回心血量較多,舒張壓升高。

這是高血壓防控最關鍵的階段,儘早干預,完全有機會恢復正常血壓;放任不管病程就會進展。

此時,生活方式乾預是關鍵,如果經過三個月努力仍不理想,就要考慮用藥了。

1、全天吃鹽不超5克(約平裝1個啤酒瓶蓋的量),少吃泡菜、臘肉、腐乳;

2、不熬夜,盡量提高睡眠質量;

3、體重指數控制在24以下,BMI=體重/身高的平方(國際單位kg/㎡);

4、放鬆心情,避免交感神經過於興奮;

5、多運動,戒菸酒,少吃肥肉和動物內臟,每日烹調油不超過30克。

階段二:兩個都高

高血壓發展到這一階段,已不可逆,需要長期依賴藥物。

這部分人必須嚴控血壓,按時服藥、規律生活、低鹽飲食,將血壓降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到120/80毫米汞柱更理想。

這一階段,拒絕吃藥導致的危害是一定會發生且持續存在的。

階段三:低壓偏低,高壓仍高

通常出現在65歲以後,患者血管彈性明顯減弱,脈壓差會較大。心臟收縮時,不能有效緩衝大血管內的壓力,引起高壓升高;心臟舒張時,又沒有足夠的彈性回縮,導致低壓不高,甚至降低。

該階段需個體化治療,在兼顧低壓不低於60毫米汞柱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高壓,舉例說明:

A:血壓150/80 。這種情況最好處理,直接用降壓藥並逐步調整方案到血壓達標。

B:血壓150/70。用藥時緩慢增加劑量,在低壓不低於60毫米汞柱的前提下,盡量把高壓降得低一些。

C:血壓150/60。處理起來最棘手,降壓藥容易讓低壓進一步降低,應由醫生根據患者特點給出個性化方案。

血壓偏高就像一把慢刀子,一點點為心梗、中風鋪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使用藥物,兩者往往缺一不可。越早將血壓控制在合理水平,越能預防心腦腎等器官受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