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oden blocks near toy body parts

體檢查出肺結節怎麼辦?

越來越多的人,體檢發現了肺結節……

發現之後,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是恐慌,恨不得看完網上所有的文章,越看越心驚,越看越心裡不確定:

「怎麼突然長了結節?」

「多大概率是肺癌?」

「我到底應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肺結節的判斷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每個人的情況也不一樣。

希望下面這些詳細的解釋,能撫平一些焦慮,幫你和家人更了解肺結節,做出更適合自己的決定。

01 查出肺結節的人越來越多,是因為做檢查的人變多了,檢查技術也進步了。 

或許每個人身邊都有幾個朋友體檢查出了肺結節。

數據顯示,我國肺結節的檢出率已經上升至22%~51%,具體的數值,因不同的研究而不一樣[1]。

有些地方用了更好的技術,肺結節的發現率更高。

一些醫院在薄層CT 檢查中融入了人工智能技術,胸部CT 檢查的患者中60% 以上能發現肺結節,相當於超過一半的人中都有肺結節。

更重要的原因是,越來越多的人去做檢查了。

我們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按時去體檢了,薄層CT 越來越便宜了,不到300 元,預約後一周內即可完成[2]。

更多的人去做檢查,也就有更多的人發現了體內存在的肺結節,就像正是因為發明了時鐘,才有了時間。

但「肺結節」不等於疾病,它只是描述肺內部的一種情況,就像給肺照了一張相,至於這張照片表明了什麼樣的肺部問題,還要醫生來判斷。

02 體檢發現的肺結節,惡性概率低於5%。 

超過95% 以上體檢發現的肺結節是良性的結節,不需要手術干預[3]:

➊ 肺部陳舊的疤痕:很難消失,但沒關係,只是歲月留在你肺部的痕跡,對你的健康沒有影響;

➋ 小的良性肺結節:不需要動手術切除,甚至連藥都不用吃,只需要定期復查就行;

➌ 還有一些可能不是肺的結節,而是淋巴或者胸膜組織的增大等,這些也都是良性的,對身體沒有傷害。

有一部分人的檢查報告單上提示有「惡性可能」,也不一定等於肺癌。

例如,很多人聞之色變的磨玻璃肺結節,雖然惡性風險高,但也有良性的可能。結節直徑大於8 mm,提示惡性風險高,也不意味著一定要手術切除。

結節風險的高低,除了大小,還有形態、質地,特別是結節的動態變化情況。

總之,體檢發現的結節,惡性率並不高。

肺結節良惡性判斷,即便對於醫生來說,也是一個很難的選擇題,不要斷章取義、自己嚇自己,聽醫生的最靠譜。

03 如果你不屬於高危人群,惡性風險又低了一些。 

據2021 版的《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建議,高危人群是指年齡大於40 歲的,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險因素的人:

➊ 吸煙每天一包持續20 年或每天2 包持續10 年,其中包括戒菸時間不足15 年者;

➋ 長期被動吸煙者;

➌ 有職業暴露史(石棉、鈹、鈾、氫等接觸者)者;

➍ 家族中有惡性腫瘤或者肺癌患者;

➎ 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瀰漫性肺纖維化病史者。

在肺結節的檢出率上,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其實差不多[1],只是高危人群檢出肺結節的惡性概率更高一些[2]。

如果你不屬於上面講的某種情況,那惡性風險又低了一些。

04 隨訪對判斷良惡性很重要,一定要按時去。 

有的結節無法確定判斷良惡性,這時醫生會建議你去隨訪,很重要,一定要按時去!

隨訪一段時間後的結節變化情況,是判斷良惡性很重要的參考指標。

體檢發現的肺結節,只是一個影像學的診斷,不是100% 的疾病診斷。

很多結節,特別是很小的結節,影像學的特徵是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需要在系統的隨訪中,觀察這個肺結節的影像學變化,結合患者是否有高危因素,來做出最後的判斷:究竟是不是需要手術?

比如,同樣是有惡性風險的磨玻璃結節,在系統隨訪一段時間後會發現,有的會擴大、有的保持不變,有的結節明顯縮小。很顯然,他們的診斷也會不同。

隨訪很關鍵,一定要按時去!

05 推薦高危人群去做檢查,能降低肺癌死亡率。 

肺癌早期以肺結節形式存在,無任何感覺,如果有人患有肺癌,很容易被忽略而錯過治癒的機會。

體檢能打破這個局面,早發現,早治療。

如果你和家人是上面講到的肺癌高危人群,那建議至少每年做一次CT 檢查,根據醫生的建議進行後續的安排。

如果你不是高危人群,那不必特意去做CT 檢查。如果已經在常規體檢做X 線檢查時發現了肺部問題,那就听醫生的話,按時隨訪。

特別提醒,長期接觸廚房油煙、二手煙、粉塵、燃氣及其他有揮發性物質的人,也要注意定期篩查。

有研究顯示,如果高危人群能大規模推廣薄層CT,中國的肺癌死亡率將在2026 年後開始穩步下降,然後趨於平緩[6]。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是受益者。

不可否認,體檢發現的肺結節越來越多,一些地方的確存在過度診療的行為。

因為很難憑影像報告100% 精準診斷,因為學界對肺結節的認識還在不斷加深,也因為肺結節本身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這時候的診斷和治療,不是冰冷的科學和簡單的答案,而是需要醫生和患者共同做出的一個決定。

這就需要更多的人正確了解和認識肺結節,和醫生更多溝通和對話,做出最好的決策。

這個決策,每個人可能都不一樣。

希望把這篇內容轉發給身邊的人或朋友圈,讓更多人消除焦慮,以客觀理性的態度看待肺結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