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龜,就是養環境!如何營造良好飼養環境?

養龜,就是養環境!

合適的環境是養活的基礎!

所以我們在買回來一隻龜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為它做一個適合的環境。

環境的營造

符合龜的習性

水龜/半水龜/陸龜,稱呼上就可以看得出,這是以龜的適生環境的特點來劃分的。

兼顧人的觀賞需求

畢竟是在討論觀賞龜的飼養方法,觀賞性是寵物龜的首要標準,龜的環境佈置也要符合人的審美需求。

DIY的樂趣

給寵物佈置環境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除了買現成的東西,DIY更有成就感。

比如用PVC水管為龜搭建一個曬台,鋸開陶花盆給龜做一個躲避洞穴等等。

同時在製作和使用的過程中,不斷的根據龜的實際反應來做出調整,這也是一個實踐中學習的方法。

符合龜的習性

水陸比例

水的重要性就不多說。

從龜的實際需求出發,即便是我們通常劃定為水龜的品種,必須常見的草花黃喉之類,也需要較大面積的陸地。

陸地不僅僅是龜的曬背和產卵需要,更是自我調節(比如疾病、同類壓迫)的一個場所。

經常有龜友問,龜的陸地要多大?產卵盆要多大?很多龜友僅僅為龜提供了一個比成龜大一些的小盒子作為產卵池,並且認為這也夠用了。

實際上龜上陸地不僅僅是為了產卵,陸地是和水域一樣重要的組成部分。 

水深墊材

養水龜的總在糾結水深,實際上自然環境裡不會有玻璃缸、塑料箱這樣平整的底部來衡量水深,自然的水深總是有過渡的深淺,龜可以選擇所處的位置。

人工飼養條件需要一定程度上模仿這種深淺的過渡,不同品種和大小的龜需求也不同。

半水龜、陸龜的通常講究墊材,比如泥土、樹皮等。墊材和水的作用相同,無非也是為龜提供適宜的環境,能夠分解排泄物,提供保溫保濕的作用。

陽光通風

是任何龜都需要的基礎要素。

比如我們常見的龜殼真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直接的日曬和環境通風性差。

溫度濕度

不同的龜有不同的需求。尤其是溫度,是決定爬行動物成長的最重要的因素。

食物偏好

食物其實可以算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大小環境下飼餵的方法不同。仿生態環境下甚至有很多天然的食物來源,比如蝸牛,蚯蚓,漿果等等。

符合人的觀賞需求

人的觀賞需求

美觀,好看,整潔,乾淨。現在居住環境相對狹小,飼養寵物不能把家裡弄得髒亂差。

高效

在有效的空間里為龜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養殖業裡單位面積飼養更多龜的高效並不是一個意思。

生態

在解決了基本的飼養要求後,可以做更多仿生態的設計,讓自然走進家庭,無論是人和龜都能得到更高級的享受。

環保

其實採用過濾系統就是減少水資源浪費的環保行為。再比如說有些魚菜共生的方案,也是積極的利用資源,減少浪費的環保行為。

環境的區間

區間

意味環境因素的數據都是一個浮動的空間。

溫濕度、明暗深淺等環境的數據不是恆定的,一定是需要一個動態的平衡。

我們通常不喜歡溫室龜,是因為在比較穩定數據環境下的龜,生長過速,體質難以適應外界的變化而容易生病。

同時,這些動態平衡的數據,表示龜在環境裡有寬泛的選擇空間,比如它可以選擇躲在暗處,也可以選擇在陽光下曬暖身體,它可以選擇獨自在一個區域生活,也可以開心的和群體一起搶食(比如公龜的爭鬥,地盤意識)。

好的環境一定是有在安全前提下,有選擇空間,動態平衡的,而不是溫室化的恆定環境。

環境的兩極

複雜的仿生態環境VS 人工簡單環境,兩種模式並沒有好壞高下之分,只能說是因地制宜,或根據不同的龜,不同的大小來靈活安排。

仿生態環境下,龜的狀態最接近原生,龜有最自然的生活狀態,人也可以欣賞到更自然野性的美。而簡單環境更方便觀察龜的狀態,及時作出響應。

品相和健康

龜友們總是追求好的野生品相。

色調上,紋理上,和人們追求一些文玩的包漿、歷史感等等心態很接近。

但是靠錢買來的野生龜並不能證明你養龜的技術,好的人工環境,正確的飼養方法,一樣可以養出所謂的刀刻紋。

按照自然規律飼養的龜,能最大程度的保持本來的自然面目,而且體質較強。在野生資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如果我們手上的龜種群資源能夠健壯的繁衍,減少對野生資源的依賴,這就是對動物資源的最好保護。

繁殖階段

龜在人工環境裡能夠順利穩定的繁衍,說明這個環境是符合龜的生存需求的。

養成-配對-產卵-孵化-育苗,無論是買來成體或者從苗養起,只要堅持下去,繁殖都是必然經歷的過程。

當然繁殖的過程未必都是一帆風順的,想要享受成就感,就必須經歷挫敗的時刻。

上圖是以前繁殖黃緣的失敗案例,都是胎死蛋中和出殼前憋死的。

這種情況很多繁殖黃緣的玩家都遇到過。

所以安全起見,採取後期開孔剝開的方法防止憋死。

這是為了挽救生命,減少損失的一種沒辦法的辦法。

但是現在一談到黃緣的孵化,就繞不開剝蛋的套路,甚至把關注焦點放在如何剝蛋的技術細節上,這顯然沒有抓到重點。

我們也必須清楚的知道,龜苗如果不能自主破殼,等於繁殖失敗。剝殼成活也改變不了失敗的本質。

很多人都覺得不能出殼是因為孵化的原因,總在糾結孵化的溫度濕度,糾結蛭石和水的配比,透氣孔應該打幾個。

其實這都是讓孵化背了黑鍋。

如果說以前資訊不發達,孵化技術落後,還可以找找孵化技術的原因。

那麼在如今移動互聯網如此發達,包括龜蛋孵化的各種經驗文章都可以隨時找到,依然每年還有重複的孵化悲劇在重演……我們是不是應該跳開孵化的環節,去飼養環境問題上找找原因?

實際上,我多年以前剛飼養黃緣的時候,因為沒有合適的環境,最早就飼養在整理箱裡,甚至放養在衛生間裡。

頭幾年的蛋基本上都是發育完全而出不來殼死掉了。

後來自己有了房子有了露台,修了半露天的小池子,龜蛋的孵化率就有所提高,但是依然還有不少蛋不能自己破殼。

我也學會了去開孔挽救龜命。

前幾年我重新在鄉下的院子裡做了仿生態的飼養環境,龜的活動面積從兩三平方擴張到三十多平方,龜的生活空間有了質的飛躍。

現在每年的緣蛋基本可以做到100%的自主出殼,從埋下去孵化就不用再管,直到後期苗自己爬出來,肚臍也收的非常好。

上圖就是我現在的半水龜飼養環境。

圖片上也可以看出環境裡有濃密的樹蔭(無花果樹),有野草有苔蘚,區域環境濕度顯然比樓房要高很多。龜可以自由選擇曬斑駁的太陽或者躲在灌木草叢裡休息。

某些區域有厚實的落葉層,為龜提供的非常好的保溫保濕層。

我的水區設置也區別於一般飼養緣用的淺水池。

實際上當你提供了更大更深的水區域,黃緣會更樂於享受這一設施。我經常看到黃緣會潛在水底,或者在水面上很快活的游動。

龜會自己選擇自己需要的水深,而不是你以為的半水龜就只需要一個僅僅能淹沒半個身體的淺水坑。

在合適的環境裡,龜生活的比較安樂,活動量增加,抗逆性增強。

即便是人工飼養多年,膚色退黃的個體,在仿生態的環境裡也會逐步變紅,恢復到很自然的顏色。

環境的溫度濕度、雨水溫差、季節變換,可以有效的刺激龜進行繁殖行為,比如戶外環境早晚的較大溫差和濕度,雨水的刺激,都會促進龜自然發情,促使有效繁殖。

當然,做好了環境,平時還要做好基本功課,比如餵食。配製合理的龜飼料,根據季節合理的飼餵,這樣龜才能養的健康。

有了好環境,繁殖就不再是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