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一項發表在《柳葉刀》子刊上的研究,對全球21個國家和地區人群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患病率、患病人數和危險因素進行了評估,顯示2020年全球有近20億人頸動脈粥樣硬化。
什麼是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就是頸部的動脈,就是我們脖子附近能觸摸到跳動的動脈。頸動脈是大腦的主要血管之一,負責向大腦輸送營養和氧氣。
大腦是一個對供血需求非常高的器官。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血液在血管中暢通無阻地流動著。各種原因導致血流緩慢,同時由於頸動脈有分叉,血液流經此處時,很容易導致一些脂質慢慢沉積在血管壁上,引起血管腔變窄;變窄的血管腔反過來又會導致血流變慢,進一步加重血液中脂質沉積,形成惡性循環。
日積月累沉積在頸動脈血管壁上的脂質,就形成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斑塊的形成是一個漫長過程,通常在青春期後就逐漸發生,40歲左右會變得明顯,到了60歲,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頸動脈斑塊。
據統計,年齡40歲以上的人群中,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超過40.0%;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確診為腦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例,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接近80%;而60歲以上人群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接近90%。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頸動脈斑塊是一種老年性退行性變,就像人老了頭髮就會變白一樣不可抗拒。
頸動脈斑塊高危人仕
儘管頸動脈斑塊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無法抗拒的現實,下列人群頸動脈斑塊的發生時間會提前或比同齡人更加嚴重。
1、抽煙喝酒人群
長期吸煙和大量飲酒都是頸動脈斑塊生成的危險因素。香煙中的尼古丁可使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使保護動脈免於發生粥樣硬化的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此外,尼古丁還會升高血壓,並引起動脈粥樣硬化;而大量飲酒會導致腦部供血減少,還會損害肝臟影響脂質代謝。
2、高鹽、高糖、高脂飲食人群
高鹽、高糖、高脂飲食會增加患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風險,進而增加動脈硬化的風險。
3、久坐人群
久坐人群,血液流動速度變慢,更容易形成動脈斑塊。
4、經常熬夜人群
有研究認為,睡眠不足會增加炎症細胞,進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血管損傷,增加動脈斑塊風險。
5、超重人群
有研究顯示,肥胖青少年的動脈血管,在青少年期就已經開始硬化。
6、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人群
嚴重頸動脈斑塊會引起腦梗死
頸動脈是心臟給大腦供血的最重要的通道,是大腦血供的交通要塞,一旦這條道路受阻,那麼就可能出現腦供血不足,甚至腦梗死。
據統計,約30%的腦梗死都是因為頸動脈斑塊引起的,因此一旦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應及時就診。 根據頸動脈斑塊是否容易脫落,可以分為易損斑塊和非易損斑塊。易損斑塊就是容易脫落的斑塊,這類斑塊破裂後形成血栓就會引起急性腦梗死;
非易損斑塊是穩定的斑塊,這種斑塊不易脫落,表面光滑,外形規則,危險性較易損斑塊小。 根據頸動脈斑塊造成血管的狹窄程度,又可分為輕度狹窄(<50%的狹窄)、中度狹窄(50-69%)和重度狹窄(>70%)。
頸動脈斑塊一旦形成很難逆轉或縮小,預防是關鍵
很多頸動脈斑塊並無症狀,很多人都是在常規體檢的時候,通過頸部超聲檢查發現的。
發現頸動脈斑塊,如果屬於非易損穩定斑塊,造成的狹窄程度較輕,沒有自覺症狀,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改善生活方式,並定期復查頸動脈超聲及血脂情況。
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戒菸限酒、低鹽低糖低脂飲食、減少熬夜、加強鍛煉、控制體重等。 如果屬於易損斑塊,造成的狹窄程度較重,或已經出現症狀,請遵醫囑進行藥物或手術治療,並積極控制基礎疾病。
頸動脈斑塊一旦形成很難逆轉或縮小,因此應把預防頸動脈斑塊的發生放在首位。頸動脈斑塊隨著年齡的增長遲早會發生,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它的發生盡可能延遲,並儘可能減小頸動脈斑塊造成的血管狹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