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趙正在路上走著,忽然聽到有人喊“老趙”。順著聲音看過去,他認出喊他的人是老熟人——縣醫院神經科的王主任。王主任走過來,拍拍老趙的肩膀說,“老趙,好久不見,你最近樣子變了,會不會生病了?來醫院查一下吧!”。
過了幾天,老趙聽從了建議,來找王主任檢查。做了腦部磁共振、抽血等系列檢查後,老趙被告知得了生長激素型垂體瘤。
什麼是生長激素型垂體瘤?老趙面相發生了什麼改變,讓王主任一眼就看出他生病了?
👉什麼是生長激素型垂體瘤👈
在了解什麼是生長激素型垂體瘤前,我們先了解什麼是垂體。
垂體是一個器官,只有豆子大小,位於大腦底部,在鼻子後面的深處。分為垂體前葉(腺垂體)和垂體後葉(神經垂體),垂體瘤主要發生在腺垂體部分。
儘管體積很小,但“能量”巨大,幾乎影響身體的每個部分。垂體產生的激素調節人體許多重要功能,例如生長、血壓和生殖。一旦垂體長“瘤”,雖多為良性腫瘤,但會使垂體分泌激素過多或不足,同時有腫瘤佔位,造成多種症狀的出現。而生長激素型垂體瘤是垂體瘤眾多類型中常見的一種,由於其分泌過多的生長激素,導致四肢、肌肉和內臟過度生長。
👉生長激素型垂體瘤的症狀👈
生長激素型垂體腺瘤根據其臨床症狀,可分為內分泌方面和腫瘤佔位效應兩種。
1、內分泌方面
巨人症是青少年時期生長激素型垂體瘤的主要臨床症狀,成年人之後的臨床症狀主要為肢端肥大症,表現為:
- 面容改變:頭顱及面容寬大、顴骨高、鼻肥大、唇增厚、牙裂增寬,下頜牙前突較遠,耳輪變大。
- 皮膚鬆弛、粗黑、毛髮增多:女性患者外貌逐漸男性化,毛髮增多,甚至長鬍鬚,且皮膚變黑而且粗糙。
- 肢體進行性增大:手、足掌肥厚,手指增粗(鞋襪、手套、帽子需換大號)。
-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由於生長激素促進咽喉部肌肉增生,可導致睡眠時呼吸不暢,進一步引起打鼾甚至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
- 有的患者會出現血糖升高、糖尿病等。
- 高血壓或心衰:如果增生肥大涉及到心臟和呼吸系統,可引起心臟的結構的改變,導致高血壓,甚至充血性心衰。
2、腫瘤佔位效應
由於垂體的特殊解剖結構,巨大的垂體腺瘤可出現佔位效應,產生神經功能障礙。
- 頭暈頭痛:主要是由於硬膜及鞍隔受壓引起,嚴重時可侵襲到顱底硬膜和三叉神經,引起顳額部及眼眶周圍間歇性疼痛。如果腫瘤堵塞腦室通路,會引起腦積水從而導致顱內壓增高,頭部會出現劇烈的脹痛感。
- 垂體下丘腦功能低下:當下丘腦受到腫瘤的壓迫後,出現生理功能障礙,可出現尿崩症,也可出現嗅覺的改變。
- 視野障礙:由於視交叉受壓,通常是雙顳側偏盲;也可出現其他視力視野的改變,如視力減退、不同象限的偏盲。
- 顱神經受壓:當腫瘤侵襲到海綿竇的時候,可累及到Ⅲ、Ⅳ、Ⅴ、Ⅵ顱神經,出現相應神經的麻痺症狀。
- 腫瘤卒中:無論垂體大腺瘤還是微腺瘤,都會引起卒中,發病時出現噁心吸吐,頭痛頭暈,甚至昏迷。
我們在前面提到的老王,就表現出典型的面容改變:頭顱及面容寬大、顴骨突出、口唇增厚、下頜突出。王主任就是通過他的面容改變發現他可能生病了。當一個人患有生長激素型垂體瘤,這種典型面容,只要看一眼就會令人過目不忘。
👉如何診斷👈
大多患者是因為肢端肥大和青少年巨人症、頭痛以及視力的改變就診,同時通過初步影像學診斷。
面容改變、顴骨突出、口唇增厚、手足生長致鞋號大小改變、下頜突出等是肢端肥大的典型症狀,但是即使這樣明顯的臨床表現,報導中也只有13%的生長激素型垂體瘤患者以之為主訴就診。在此基礎上,結合垂體相關激素的檢查,如生長激素(GH)和血清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的分泌。
影像學方面,目前診斷生長激素型腺瘤主要依據MRl, MRI能夠觀察到腫瘤的大小、位置、與鄰近神經組織的關係,充分評估手術的方案、風險和術後預後情況。
👉如何治療👈
大部分生長激素分泌型垂體瘤首選手術切除。目前常用的手術方式經鼻蝶入路的內鏡手術,這種手術屬於微創手術,不用開顱,利用神經內鏡技術可以從鼻孔直接到達我們需要手術的部位,更精準、更安全、術後並發症小。
成功治療後,許多肢端肥大症患者的症狀和功能會逆轉或改善(已發生並固定的骨骼變化除外)。所以,提醒大家如果出現上述面容改變,或者出現相應症狀,都要盡快去正規醫院的神經外科進行檢查,切莫錯過最佳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