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森林仙境的夢幻品種——蔗林龜

隱居森林仙境的夢幻品種——蔗林龜

引隱居森林仙境的半水龜
蔗林龜

小編這期介紹一種長相很特別的半水龜,它的名字叫蔗林龜,提到它的名字大家一定很陌生吧,又覺得十分奇特,讓我們來慢慢地了解它是什麼樣子,逐步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特有的冷門品種

蔗林龜是印度特有的冷門品種之一。對於龜類收藏愛好者來說,它擁有素雅而又不失艷麗的外表,它小巧而靈動,有大大的眼睛,十分呆萌可愛,給人感覺像是二次元世界的表情,它會帶來神韻的氣息,使得無數玩家為之痴迷。

印度的龜文化

印度是神秘的四大文明國家之一,國度上隱藏著豐富的龜類資源,共有28種龜鱉類,屬於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擁有天然獨特的地理優勢,非常適合龜鱉類的生存,孕育了許多的龜鱉類品種。

印度又是龜鱉類多樣性的熱點國家之一,其中有17種印度龜鱉類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紅色名單,來自最大的威脅主要是大量人類因素造成水污染、過度開採資源、砍伐樹木、環境棲息地嚴重破壞等,有當地人很少食用龜類,但他們大多數不吃龜類和他們的宗教信仰有關,視龜為神物,認為吃龜是對神靈的“褻瀆”,印度的龜鱉類也沒能逃過人類活動的干擾,使它們的數量正在不斷減少,正面臨著滅絕的危險。

大多數印度人信印度教,對龜類也敬拜,印度的龜文化是他們的一種信仰,認為它們是神聖的,是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價值。

印度龜文化的地位甚高,內涵很豐富,龜是創世主大梵天的化身,據《百道梵書》記載,創世主大梵天化身為龜,造了子孫後代。

同時在印度神話中,龜是宇宙框架的一部分,烏龜的上殼代表著天空,而下殼代表了地球,上下殼之間柔軟的肉體則代表著大氣,它是水、天、空三界的表徵。

庫爾馬,意為龜,龜成為印度教大神毘濕奴10種化身中的第二個化身,這一化身見於攪乳海,潛入海底,以龜背作為曼陀羅山的底座。諸天神和眾阿修羅為取得長生不老藥甘露共攪乳海。

大蛇婆蘇吉自願作繩索,曼陀羅山當作攪棒,毘濕奴化身為龜,馱住曼陀羅山,庫爾馬之像常為半人半龜

在古印度神話中,還認為是烏龜趴在銜尾蛇背上,四隻大象再站在烏龜背上,支撐著大地。

印度神話中的另一說是蛇神舍沙環繞著龜神俱利摩 ,這龜蛇結合的樣子,龜為八隻白象奠基,龜神背負著八頭大象支撐起整個世界,八隻白象站在龜背上支撐著地和天。

印度龜類品種的賞析

斑點池龜(Geoclemys hamiltonii) 

斑點池龜身上佈滿了白色的斑點,像是滿天星星。

它小時候的斑點非常好看,很可愛賣萌的外表。隨著長大之後,體色逐漸變淡,不再是小時候的可愛模樣。儘管它們是CITES附錄一級物種,在國內有大量養殖,繁殖出來的苗子數量很多,隨著它們的種群不斷擴大,價格越來越親民化,成為熱門的寵物龜,人氣程度非常高,深受很多玩家們的喜愛。

印度黑山龜(Melanochelys trijuga trijuga

印度黑山龜是黑山龜的六個亞種之一,乍一看它像是金邊黑山龜的感覺,可是它的身上沒有那麼黑乎乎,體色很淺。

它們在原產地的數量很多,了解它的資料比較少,名氣沒有金邊黑山龜那樣大,存在感很低,對玩家們來說是個陌生的名字,所以喜愛它的人很少。

花背龜(Hardella thurjii

花背龜的頭部有黃色的條紋,那麼耀眼動人。體色單一的樸實無華,具有古樸優雅的氣質。在原產地的數量上比較多一些,但人們很少了解對它,非常少見,而有很少繁育苗子,也沒有流通入市場。

因此它的人氣程度不太高,受到少數玩家的喜愛。

印度孔雀龜(Morenia petersi

印度孔雀龜是一種素食性龜類,對葷食不太感興趣,只吃水果、蔬菜和龜糧,不愧是水龜的素食主義者。它們在原產地的數量有不少,非常稀少,在飼養上有些難度,對溫度特別敏感,食物十分挑剔。

飼養方式要求條件比較高,需要更多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它們,在冬天要加溫飼養。它們的人氣級別不高,有很少玩家飼養。

三龍骨龜(Melanochelys tricarinata

三龍骨龜是很多玩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它的身上有三個黃色脊棱,像是川字的條紋。它的體型較大,霸氣十足,飼養上需要很大的空間環境,冬天需要加溫飼養,或是可以短暫冬眠。

目前在原產地的數量不斷減少,在捕捉與環境破壞的雙重壓力下,使得它們從無危到CITES附錄一級物種。

印度棱背龜(Pangshura tecta

印度棱背龜長得很好看,背甲上的外表像是穿上了綠裝那樣美麗動人,四肢上黃色的斑點,像是星羅棋布,眼圈上有著粉紅色的斑帶,滿眼醉人的樣子,可以說是最漂亮的觀賞龜之一。

史密斯棱背龜(Pangshura smithii

史密斯棱背龜的身上有粉紅色的外表,臉龐緋紅似嬌豔花兒般。

阿薩姆棱背龜(Pangshura sylhetensis

阿薩姆棱背龜的這個名字跟奶茶名字沒有關係,而且它是一種比較害羞的水龜類,它的背甲上有一個帶著明黃色的角棱突出,眼睛後面有一對粉紅色條紋,顯得個性鮮明。

它還披著綠色的外衣,有雄壯威武的氣概。

它們在原產地野外的數量上很多,常有盜獵、食用、寵物交易等因素,使得它們陷入瀕危的狀態。

紅圈棱背龜(Pangshura tentoria

紅圈棱背龜有兩個紅色的小臉蛋,萌萌噠的可愛表情,眼神那麼天真,它有水靈靈的外貌,真是招人喜愛,它是最美麗的龜類之一,它的人氣正在上升。它們在原產地的活動範圍很廣,數量上比較多。

印度潮龜(Batagur baska

印度潮龜的公母分別為公龜有黑乎乎的頭部,身上有血紅色的四肢,像是黑中帶紅的小惡魔,而且母龜的體色樸素單調,具有清秀典雅的氣質。

有呆萌可愛的外表,脾氣很溫馴,能和人類一起互動,樣子很好玩,十分有趣。然而它是大型瀕危龜類,由於原生地的棲息地嚴重退化及人類對於龜和龜蛋的過度採集,使它們走向滅絕的危機。

它們屬於熱帶龜類,飼養條件要求很高,同時也是保育物種對象,為了更好的保護它們,建議玩家不要飼養。

紅冠棱背龜(Batagur kachuga

紅冠棱背龜的頭上有紅彤彤的紋路,帶有濃郁的黃藍色斑紋,顏值上那麼鮮豔亮麗,像是京劇臉譜,十分迷人。它的體型很大,性格上活潑好動,喜歡自由自在活動,這也是最漂亮的龜類之一。

它們的種群數量上很少,全球不足400只,比大熊貓還珍稀,屬於世界上極危的龜類品種之一

三線棱背龜(Batagur dhongoka

三線棱背龜的背甲上有三個黑色條紋,十分醒目,同時它是個巨無霸,體色素雅單調,記錄它的資料非常少,它們的種群數量不多,正處於瀕危的狀態。

它的顏值不怎麼高,加上體型太大了,飼養條件要求也比較高,又是保育物種之一,玩家們喜愛的很少。

蔗林龜的介紹 

中文名:蔗林龜

拉丁名:Vijayachelys silvatica

英文名:Cochin Forest Cane Turtle,Cane Turtle

別 名:卡瓦萊森林龜、科欽森林龜、東方森林龜

蔗林龜的名字來源的故事是:首次發現於1912年,英國政府博物學家亨德森在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欽森林中,經過當地卡達爾部落的土著居民幫助下,發現了兩隻個體,一隻是成年雄性一隻是幼體,這是首次採集了蔗林龜的標本。

它被命名為Geomyda Silvatica,隨後被命名為Hoesemys Silvatica。第一次發現之後的70年來一直未見報導,曾經被認為蔗林龜在野外已經滅絕,也沒有發現蔗林龜的踪跡。

直到1982年,才被人們再次發現,就是著名印度爬蟲學家賈甘納坦·維賈亞(Jaganath Vijaya)在印度南部森林進行了幾個月的調查野外尋找之後,經過了重重艱險終於又發現蔗林龜的存在,將其展示於世人的面前。

它的命名來源為Vijayachelys以紀念已故的賈甘納坦·維賈亞(Jaganath Vijaya),歷史上作為新增了關於新發現物種的重要資料。

2006年,Vijayachelys被指定為該物種,以表彰她對這個物種的研究與保護做出了貢獻。” chelys “則源於希臘語,意為”龜”。“ Vijaya ”源於希臘語,意為“蔗林”,於是蔗林龜的名字由此而得。

蔗林龜的主要特徵

蔗林龜是一種小型半水龜類,外觀十分奇特,它的特徵是背甲通常長度為17厘米左右,呈卵圓形,較扁平,背甲上體色以肉桂色、茶色、棕褐色、古銅色、橙褐色至黑色為主。

背甲上有一個突出的中間龍骨,有一條黑色的條紋,以及兩側各有一條明顯凸起的嵴棱,背甲的邊緣整齊,前後緣不呈鋸齒狀,近乎光滑。頸盾小,第一椎盾的前面大於後面,大於第二、第三和第四椎盾。椎盾寬度遠大於長度,且與肋盾寬度相等。

沒仔細發現的時候,甲殼酷似森林地面上的一片枯葉,這樣有利於躲藏。

腹甲以淺黃色、橙色至硫黃色為主,腹甲幾乎相當大,腋盾、胯盾向外延伸成甲橋,連接背甲,在甲橋的胸盾與腹盾兩處各有一黑斑,甲橋較長,腋盾、胯盾較小,且胯盾有可能缺失。腹甲下面在兩側成角度,在前後開口處明顯缺刻。

蔗林龜的頭部有大小中等,頭上的吻部和顎部以明黃色為主,上顎中央鉤曲,吻部有一個紅色斑點。下頜呈黃色至橙黃色。

頭部後半部分和頸部呈灰褐色,眼睛很大且不太外突,有一個與相當大的眼眶一樣長的吻部,在寬度上超過眼眶的最大直徑,眼瞼上主為紅色或粉紅色並有可能延伸至頭頂。

在頭部的後半部分皮膚上面形成大型盾片,就是頸項鱗片。四肢呈淺褐色,特別是前肢前緣有大型角質鱗片,覆蓋皮膚比較厚實,鱗片上以方形或五角形為主,延伸到爪趾和足底。後肢呈棒狀,同時也有大型鱗片,除足部覆蓋整個後肢外,均與後內側面連接。

每根爪趾跟上都有一個大的尖頭刻度,指、趾具有蹼,而且不發達。尾巴呈黑褐色,短而小。

▲蔗林龜的身軀特徵

▲蔗林龜的頭部特徵

▲蔗林龜的背甲和腹甲特徵

蔗林龜的分佈和棲息地

▲分佈於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喀拉拉邦、泰米爾納德邦

▲蔗林龜的生態棲息地

蔗林龜棲息於高海拔的熱帶雨林地帶,居住在位於印度西南部的山脈一些茂密的原始森林中,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海拔大約400-800米,棲息地範圍為3.5至12公頃,它們的棲息地以常綠和半常綠的植被為主,一年的降雨量約2500毫米,降雨量每月平均800毫米,主要是集中在6-9月,在濕潤環境下,常有大霧籠罩,氣候溫暖宜人,植被下面覆蓋著厚厚的落葉層,有豐富的腐質土地表,非常適宜蔗林龜的生存,這是它們最理想的綠色生態家園。

▲森林裡野外地點的蔗林龜

蔗林龜首次僅在印度南部和中西部西加茨地區附近的森林裡被人們發現,開始時蔗林龜被認為是一種稀有龜類,事實上它們不是稀有品種,在西加茨地區它們的種群上很豐富,密度上每2公頃就有一隻,不過它們有很好偽裝隱藏的身體,很難發現它們的行為和活動踪跡。

目前針對蔗林龜面臨的生存威脅的原因大多來自人類活動,使其處境岌岌可危真是容不樂觀,先是當作寵物交易很少,也沒有流通寵物市場,威脅不大。

它們的棲息地不斷減少導致它們的活動範圍縮小,比如西加茨地區卡達爾部落的一些土著居民有食用龜類的習俗,常有大肆獵捕以蔗林龜獲取肉食。

另一個原因是,由於阿納馬拉地區的森林濫砍濫伐,另外時有森林火災發生,還有許多江河的西流改道向東流淌,僅在阿納馬拉山就有10座水壩,水壩的面積約1500平方公里,由於印度獨立之後建設一個大型水電項目,這些水壩對乾旱的東部山區的農民來說一個福音,人們對水力發電和灌溉用水的需求很大,水資源無節制,導致一片片低海拔常綠森林地區淹沒,同樣它們會失去家園。

商業採伐與環境保護相對沖突,其中包括西加茨地區的蔗林龜面臨著棲息地破壞最嚴重的威脅,尤其使得它們種群數量正在不斷減少,加劇了它們的野外生存危機。它們被列入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單的瀕危物種,並被列入《CITES物種公約》附錄二。

蔗林龜的生活習性

蔗林龜屬於偏陸棲半水龜類,可它們不太喜歡在水里呆著,很喜歡適應陸地的環境下生活,它們通常是背甲上長著大量的青苔,表明它們與常年密切棲息於森林的高濕度環境下區域生活有關。

它們和大部分半水龜一樣對濕度有一定的要求,它們通常會靠近水源和叢生著半米高的草本植物的地方,喜歡這裡充滿腐殖質的森林地表生活,地表有厚厚的落葉層供它們隱匿靜伏,它們有鑽土的習性,同時喜歡埋在土裡鑽來鑽去,這樣天敵不易發現,會增加它們的安全感。

平時晝伏夜出,白天會隱藏在枯枝落葉底下休息,晚上才出來活動。

它們懼怕高溫炎熱,也怕寒冷,它們對光熱和空間環境的要求很苛刻,尤其最喜歡濕潤又涼爽的氣候,適應22-28度的溫度環境,因此原產地終年溫暖如春,它們沒有冬眠的習性,用環境來調節體溫,活躍程度在雨季的時候要遠大於在乾旱季天氣,它們很喜歡在雨季時期出來活動,寒冷乾旱季節的時間為12月至次年2月份,乾熱季節的時間為3月至5月份,都埋在落葉層下蟄居進行休眠,也不出來活動。

當遇到威脅時,在蔗林龜的腺體產生分泌出來一種的液體,位於大腿的邊緣上面。

蔗林龜雖然偽裝很好,有時候它們很容易會被掠食者發現,通過掠食者接近它們的時候,蔗林龜主動會噴射一種淡黃色的有強烈氣味的液體,這樣被掠食者嚇跑,也是一種很好的自衛方式。

蔗林龜經常在棲息於茂密的濕地森林中,也會爬上傾斜的樹木和白蟻山丘的高處,在露天時,爬動步行、交配和覓食。

然而它們沒有曬太陽的習慣,一般不喜歡陽光直射。它們平時很喜歡鑽入植物的表層中下面,主要是在藤本植物、樹根、樹墩子、倒下的枯木、樹洞和白蟻山丘洞裡躲藏。在乾旱的季節它們會更偏愛待在臨近山澗溪流的地區。

蔗林龜的性格很溫和,膽子較小,但在繁殖季節有一些公龜會打鬥的習性,公龜的性成熟時戰鬥力很強,只要是兩隻公龜在一起,就會有攻擊行為,靠近時並先是脖子伸長,張開嘴巴採用脅迫的方式進攻另一隻公龜。同時會激烈地搏鬥,互相撞擊。

在打鬥的過程中,它們傾向於咬勁背甲上的邊緣,會用力咬住頸盾,並造成咬傷殘缺,一直到輸了的時候,另一隻公龜通常會將頭縮入甲殼裡,將甲殼的前部向下傾斜朝向進攻者來進行防衛。每隻公龜的頭頂上面有小鱗片,像盾牌那樣堅硬,被稱為頸項鱗甲,常有頸項鱗甲被咬留下傷疤的,甚至嚴重的話導致殘缺。

蔗林龜的食性以雜食為主,它們是一種機會主義的捕食者,總是在林間的下面捕捉活食,利用挖土尋找食物。

在野外環境下的野果、漿果、菌類、軟體動物、蚯蚓、昆蟲、千足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都是它們的食物。

尤其最喜歡吃紅色的蝸牛,蝸牛會產生一種特殊的分泌粘性液體來防衛,在捕食蝸牛的時候,先是用嘴巴強勁咬住蝸牛的肉來吃,捕食能力很強悍。在飼養的時候最好餵人工專業半水龜糧,可以拌入水果、益生菌,這樣有助於它的腸胃功能,能保持健康。

▲野外發現的蔗林龜在森林地里活動

蔗林龜的公母分辨和繁殖方式 

▲蔗林龜的公母,右公,左母

蔗林龜的公母分辨是母龜的體型通常比公龜大些,而且公龜小些,經過測量蔗林龜公母的背甲長度,母龜的背甲大約13-17厘米長,公龜的背甲長達12-15厘米左右。

蔗林龜的性別有兩種體色不同,公龜的眼瞼上有猩紅色的帶紋為主,同時也有黃色、黑色和粉紅色一起帶紋點綴,每隻公龜的長相都有不同個性的帶紋,具有鮮豔奪目的顏值,虹膜通常是呈紅色或白色,包圍著猩紅的鞏膜。

腹甲略有凹陷,泄殖腔位置靠外,尾部比較粗大。母龜的頭部沒有猩紅色的帶紋,或是帶有少量猩紅色的斑紋,有一種樸素單調的體色,虹膜呈黃色或棕色,腹甲較為平坦,泄殖腔位置靠裡,尾部細而小。

▲公龜頭部的特徵

▲母龜頭部的特徵

蔗林龜的繁殖方式資料比較少,推測蔗林龜的交配期發生在每年6月至11月之間的雨季,通常在夜間進行交配,採用了騎背式交配方式,公龜追逐母龜時,也相當生猛,對待母龜通過暴力迫使其服從,先是爬上母龜的背甲進行交配,公龜總是使勁咬住母龜的頭和脖子,往往是以逼迫母龜交配,行為類似與楓葉龜、鋸緣攝龜、黃緣盒龜那樣。

母龜的孕期可以達到3-4個月,母龜的繁殖期在10月份開始初次產卵,產卵時間最多為1-2月份,會有第二批產卵期為2-4月份,大多數母龜尋找在腐質土裡挖一個小窩穴進行產卵,上面有覆蓋著落葉層,也有的母龜在枯木或大塊樹根下面的縫隙中產卵,既不挖窩穴,也不用枯葉覆蓋窩裡。

一年產一到兩窩卵,每次一窩僅有1-4枚蛋,通常生一兩枚蛋為主,蛋的長徑為40-45毫米,短徑為21.5-24毫米,蛋比較大,孵化溫度平均27度左右,孵化時間為91- 96天

剛孵化出來的苗子大約長度為37-40毫米,寬度為26-31.5毫米的背甲,是蔗林龜成體的體長三分之一,它的體型比其他龜類幼體大,它的樣子具有楓葉龜和鋸緣攝龜的特徵,體色上以淡褐色為主,腹甲米黃色至奶油色,中央有一個深色的小斑點。

頭頸部與背甲顏色相似,虹膜呈土黃色,眼瞼上面的周圍兩側有橙色斑紋,模樣像是枯葉的保護色,有利於保護它的隱藏,避免天敵捕食。

▲蔗林龜的幼體特徵

蔗林龜的飼養方式猜想

這是小編設想蔗林龜的飼養方式:蔗林龜是一種具有觀賞價值的寵物龜,它的飼養方式和其他半水龜類差不多,它有偏陸地的習性,但大多數時間也需要水,飼養上不可缺少水,它的環境條件要求比較高,通常對溫度濕度有更高的要求,關鍵是溫度和濕度要有穩定的環境有助於它們生存。

它對飼養環境的溫度來說,最適溫度為22-28℃,它雖然沒有曬背的習慣,一定要使用爬寵專用曬背燈,每天最好是1-2小時左右,這樣對背甲和皮膚較好,減少腐甲和腐皮疾病的發生,有助於腸胃功能消化和健康生長。

在夏天的話,它本身怕熱,最好放在陰涼的地方,天熱時也需要開空調。在冬天的時候,要使用加熱墊和陶瓷加熱燈進行加溫,要讓溫度維持在20度以上,才能處於活躍的狀態。

它對飼養環境的濕度來說,針對水分都有較高的要求,它們大多原產於潮濕的雨林森林等主要環境,即使是環境濕度太低的話,這樣對它們的皮膚和呼吸道容易產生不良影響,時間久了背甲也會容易畸形。

飼養盒裡鋪上一定厚度的土,最好是椰土、赤玉土、爬寵專用土等優質墊材,上面放上厚厚的落葉,作為它們的躲藏必需品。因為飼養上對濕度要求很高,每天要噴水使墊材保持環境的濕潤度,保證環境濕度為60-80%,每天要泡水一兩次,飼養上必要準備一個水盆,為它們喝水和拉便提供方便。

有條件的話,可以使用加濕器,具有霧化水的作用,這樣保濕性較好,維持環境濕度。

飼養上設置躲避穴,這樣讓它們在窩穴裡躲避休息。同時種植綠色植物,合理的環境佈局就顯得格外重要,對於一個舒適的環境來說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它們的安全感、緩解應激反應,也可以促進交配和產卵。蔗林龜的飼養環境比較複雜,因此小編不建議大家飼養蔗林龜

▲上圖為美國的TC養龜機構飼養蔗林龜,是一種瀕危動物保護的對象,作為保育的重點物種,有繁殖出來不少的後代

蔗林龜的保護措施

蔗林龜以7 0年來的苦苦追尋才重新露面,蔗林龜的活動範圍在5-9公頃之間,總共有53個自然保護區覆蓋了11222平方公里的西高止山脈,覆蓋了整個生物資源的地區的17% ,已知蔗林龜只出現在自然保護區的其中有10個地方,面積為2458平方公里,只佔據了它們的自然保護區的小部分總面積。

有報導說,蔗林龜出現在多個自然保護區的活動踪跡,比如阿拉姆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喀拉拉邦的帕蘭比庫拉姆老虎自然保護區、阿納馬萊老虎自然保護區、泰米爾納德邦的卡里安肖拉國家公園,以及卡拉納塔克邦的莫坎比卡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

通過國家建立自然保護區之後,把它作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种红色名錄的對象,在這些項目建設啟動之前,必須先要考慮蔗林龜的保護問題,以增加保護自然區的面積為重點的努力保護將它們生存的優先事項之一。

這樣提高野生動物保護人員和當地人對保護動物的意識,會加強保護它們和減少對它們的打擾,還需把流浪狗驅逐自然保護區也會減少對它們的威脅。

▲海拔400-800米的原始常綠森林作為蔗林龜的棲息地,這個森林地帶分佈很狹窄,它們的活動比較分散,因此需要有效的政策管理保護自然生態棲息地

和我們一起保護瀕危龜類 

▲上圖為TSA工作人員在印度南部拍攝蔗林龜的野外環境生存情況

目前,在印度蔗林龜還沒有開展人工飼養,人們對蔗林龜的繁殖方式了解少之甚少,它們的繁殖力很低,以保育物種進行繁殖為重點,加強嚴格的保護,禁止出口國外,不斷開展人工圈養。

它屬於華盛頓公約附錄二的保育物種,為更好地保護蔗林龜資源,請大家不要飼養蔗林龜,讓它們在野外環境中更好地存續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