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上篇,下面繼續說剩餘的9個「兒童鼻竇炎」疑問,這就進入正題。
Q1 孩子得了鼻竇炎,不想讓他吃抗生素,但孩子又不能配合洗鼻子,怎麼辦?
首先要評估一下孩子的狀態。
兒童鼻竇炎本身多數情況下不太嚴重,鼻塞、鼻涕、咳嗽,更多是影響孩子的生活質量,而不會危及健康。
這時候孩子可能吊著兩條黃鼻涕到處跑,時不時喉嚨裡有痰咳幾下,再把那口痰咳出來(或者咽下去)就沒事了,接著又活蹦亂跳地玩耍,吃喝拉撒睡都不太受影響……
這種情況可以「佛系觀察、不做干預」。
如果孩子本身病情比較重,比如鼻塞、鼻涕、咳嗽的症狀比較影響孩子生活質量,讓孩子吃不好、睡不好,或者精神比較差,甚至引起兩三天不能退的高燒。
這種情況就一定需要「積極干預」,很可能需要比較積極地把抗生素吃起來。
另外,還有些情況下,鼻竇炎的症狀不太影響孩子的生活質量,但是孩子症狀持續比較影響家長的心情。有的家長一看到孩子有鼻涕,一聽到孩子咳嗽就受不了,還擔心症狀加重是否會引起別的問題……(雖然單純鼻竇炎不太容易引起別的問題)
這種情況下也可以——為了讓家長放心,而對孩子進行更積極地治療。
怎麼積極治療呢?
孩子精神不錯的情況下還是首選洗鼻子,不能配合洗鼻的孩子可以考慮「強制」洗鼻,如負壓洗鼻。但家長也要做好思想準備,面臨洗鼻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哭鬧、親子關係不和諧等情況。
所謂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生病、看病原本就是不太舒服、不太愉悅的經歷,又想讓孩子快快的好,又不想做洗鼻子這樣不太舒服的治療,又不想用藥……
作為醫生只能嘆一句「臣妾做不到啊」。
Q2 孩子以前鼻竇炎用過抗生素,現在鼻竇炎又發了,我可以按原來的方法自己用藥嗎?
不太建議。
首先,並不是每次鼻竇炎發作都需要使用抗生素。
有些程度較輕的鼻竇炎,有希望在充分洗鼻,並且避免新的交叉感染影響的情況下,不用抗生素就痊癒了。
而針對鼻竇炎的抗生素,一旦開始使用,劑量偏大、療程偏長,因此只要孩子有希望能「不藥而癒」,就盡量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抗生素的使用。
另外,鼻竇炎的抗生素使用其實是比較複雜的。
比如,醫生有時可能會在孩子某次鼻竇炎發作時復盤病史,考慮到耐藥菌感染的風險,從而升級抗生素的治療方案;
再比如,有時可能會需要觀察用藥過程中症狀變化的情況,根據疾病對治療的反應而酌情延長療程,中間還可能調整治療方案,更換抗生素,等等。
還有一點:家長所以為的「鼻竇炎」,真的是鼻竇炎嗎,會不會有別的疾病需要鑒別一下?如果不是鼻竇炎,卻按鼻竇炎去自行用藥,也可能會耽誤病情。
總之,當您發現孩子鼻塞鼻涕咳嗽時間有點久了,擔心是不是孩子「鼻竇炎」復發了,還是建議咨詢專業的兒科、耳鼻喉科醫生。醫生這時會詳細瞭解孩子的情況後,跟您一起腦暴:
1. 是不是細菌性鼻竇炎?
2. 有沒有抗生素使用指徵?
3. 如果有抗生素使用指徵,還要考慮:
孩子當時狀態怎麼樣?能配合洗鼻嗎?
家長是更加擔心疾病對孩子的影響、還是更加介意抗生素的使用?
如果不用藥、能否做到密切觀察孩子的症狀變化?
如果不用藥,觀察期間症狀加重能否及時就診?
……
通過溝通,醫生跟您一起共同決策是否使用抗生素。
當咱們決定用藥時,藥物的種類選擇、劑量確定、療程確定,也是需要專業的醫生來指導的。
說了這麼多,簡而言之一句話——關於鼻竇炎的抗生素使用,要不要用、怎麼用,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因此不建議家長自行去使用。
這麼麻煩的問題,直接拋給專業的醫生吧~咱們只要跟醫生充分表明自己的想法,跟醫生共同討論做決定就好。
Q3 聽說鼻竇炎要吃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網上一查那麼多種不同比例挑花了眼,應該怎麼選呢?
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是復方藥物,其中既含有阿莫西林,也含有克拉維酸。
在治療鼻竇炎時,需要根據孩子體重計算用量,初始劑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45mg(毫克),有時候可能需要用到大劑量方案,每天每公斤體重90mg(毫克),這個45或者90是按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中阿莫西林的含量計算的。
舉個例子,常用的7:1的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每一包的劑量是0.2285g(也就是228.5mg),其中含有阿莫西林200mg,如果一個孩子體重20kg,按每天每公斤體重45mg去用藥的話,每天的總量就是:20×45÷200=4.5包。
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中:
阿莫西林——起到主要的殺菌作用的,安全性很高,劑量有時候可以用到非常大也很安全;
克拉維酸——增強阿莫西林的殺菌作用,但這個成分如果劑量太大,可能會對孩子身體造成過重的負擔,不良反應幾率會增加。
理想的狀態是,阿莫西林的劑量要足夠、起到良好的殺菌作用,而克拉維酸的總量不要太大,盡量減少對孩子身體的負擔。
市面上目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不論是片劑衝劑還是膠囊,比例是各有不同的,這個比例指的是其中阿莫西林和克拉維酸的比例,有4:1、7:1、8:1和14:1這麼幾種。
當採用初始劑量方案去用藥,建議使用7:1、8:1或者14:1的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都可以;如果採用大劑量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方案,則建議使用14:1的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從而使得阿莫西林劑量足夠的情況下,不至於增加克拉維酸的不良反應風險。
還是那句話——面臨複雜的用藥方案頭暈眼花時,千萬不要糊裡糊塗的去用藥。
再安全的藥物,不合理使用也可能會有風險。具體到每一個孩子,每一次鼻竇炎發作,還是要咨詢醫生再去做決定最穩妥。
Q4 孩子一上幼兒園就發鼻竇炎,黃綠鼻涕反反復復熬死人,這還能好嗎?是不是沒辦法根治?
別擔心,可以好。
先回顧一下鼻竇炎是怎麼發生的——
咱們所說的鼻竇炎,通常泛指細菌性鼻竇炎,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細菌在我們周圍的環境中無處不在,甚至在我們身體的某些部位也有正常定植菌的存在。
健康狀況下,我們的鼻腔鼻竇粘膜對於各種病原體有一定的防禦能力,雖然咱們並未生活在絕對無菌的真空環境中,也不至於總被細菌感染而生病。
出現感冒或者其他一些誘因時,鼻腔鼻竇粘膜的屏障功能變得比較脆弱,這時如果接觸到一些細菌,尤其是接觸到一些有害的致病菌時,這些細菌就可能從呼吸道進入、侵襲鼻竇,而小朋友的鼻腔鼻竇結構尚未發育完全,分泌物排出不暢,病原體也更容易在鼻竇裡「安營扎寨」、肆意繁殖而引起鼻竇炎。
在引起鼻竇炎的各種誘因當中,包括感冒在內的各種「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在小朋友當中,平均下來每10次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就會有一次繼發鼻竇炎。
剛上幼兒園(或者剛上托班)的小朋友,之前的生活環境相對比較單純、乾淨,小小的身體對於許多病原體都毫無抵抗力,到了複雜的集體環境中,小朋友們手衛生又做不好,只要有一個孩子有呼吸道感染,難免會出現「一人生病,全班中招」,呼吸道屏障屢屢受挫,鼻竇炎也就非常容易反復發作。
鼻竇發育的起始、持續時間,根據解剖部位不同而不同。大多數人的鼻腔和鼻竇到12歲時已接近成人比例。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鼻腔鼻竇結構逐步發育完善,含有病原體的分泌物也更不容易積攢在鼻竇竇腔裡;而孩子小小的身體在經歷了許多病原體的洗禮後,也產生了越來越豐富的抗體,呼吸道抵御病原體侵襲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慢慢地也就不那麼容易在感冒後繼發鼻竇炎了。
大規模的臨床研究發現,兒童急性鼻竇炎在2歲以後開始逐漸增多,多發生於4-7歲時,之後鼻竇炎的發生率就開始下降。因此,從大的趨勢來講,可以認為鼻竇炎是小朋友幼年時期階段性的疾病,是小孩子自身免疫系統成長成熟過程中必經的考驗。
而具體到每一次鼻竇炎發作,也是可以快快的治癒的。只要做到兩點:
1. 規範治療;
2. 盡量避免新的感染的打擊。
Q5 孩子一上幼兒園就發鼻竇炎,會不會變成慢性鼻竇炎?
擔心孩子慢性鼻竇炎,您主要擔心的是什麼呢?是怕慢性鼻竇炎會更嚴重,更難以治療?還是對於「根治」鼻竇炎有那麼一點兒執念?
急性鼻竇炎、慢性鼻竇炎的區分主要指的是「症狀持續時間不同」。
- 「急性」鼻竇炎指的是鼻竇炎的各種典型症狀持續時間在90天以內的;
- 「慢性」鼻竇炎指的是鼻竇炎的各種典型症狀一直持續超過90天,而沒有任何改善的。
90天是從症狀最開始出現的第1天算起,也就是鼻塞鼻涕咳嗽的第1天開始算起。
我們可以不必特別糾結孩子的症狀到底有沒有超過90天,因為這個急性、慢性只是非常機械的從症狀持續時間上進行一個分類。但「症狀持續時間」和孩子鼻竇炎的「嚴重程度」,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也就是說,症狀持續的時間長也並不一定意味著就嚴重、不太容易好;反過來症狀持續的時間短,也並不一定意味著孩子的病情就比較輕。
舉個例子,有些比較「佛系」的家長,可能會孩子鼻涕流好幾個月都不去管他,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孩子鼻竇炎的程度就很嚴重,也許只要進行短時間的充分洗鼻,鼻竇炎也可以好得很快。
反過來,有的孩子鼻竇炎出現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但是一來就來勢洶洶,感染的病原菌毒力非常強,使得孩子在短時間內就出現嚴重的持續的鼻塞膿涕咳嗽,甚至連續好幾天的高燒,這樣的短時間的急性鼻竇炎程度也是很重的,需要更為積極的用藥治療。
因此,我們不必擔心和糾結孩子會不會變成慢性鼻竇炎,是不是「慢性」跟這個疾病是否嚴重並無直接關係。
我們需要關注的是症狀的嚴重程度和孩子的精神狀態。如果感覺孩子鼻塞鼻涕咳嗽的時間比較長,十多天無好轉,及時咨詢專業的兒科、耳鼻喉科醫生就可以了~
相信以您對孩子病情觀察的仔細程度,應該不會任由孩子症狀持續90天以上而不去做任何有效干預的。
而對於「根治鼻竇炎」的執念,可以這麼說:
如果您理解的「根治」是小時候得鼻竇炎,長大後會不會好?這可以肯定地告訴您——長大會好的!
但如果您希望孩子某一次鼻竇炎,經過治療以後再也不發了,這確實很難做到。
包括感冒在內的各種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鼻竇炎的主要誘因,上托班、幼兒園的孩子,需要正常的外出、玩耍,交叉感染是難以絕對避免的。如果為了讓孩子少感冒少生病少發鼻竇炎,就完全不讓孩子去參加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未免因噎廢食。
作為一個身在武漢的醫生,回憶起去年疫情期間武漢封城時,孩子們被困在家裡幾個月不出門,往年發作再頻繁的鼻竇炎都不發了,但為了那樣「風平浪靜」的鼻子,付出「禁足」的代價,真的值得嗎?
當然,個別情況下,鼻竇炎病情實在太重,是有必要遵醫囑減少外出、降低交叉感染風險的。
但多數時候咱們還是可以「佛系」一點,接受秋冬季節這幾個月與鼻涕咳嗽「和平共處」的狀態,只要症狀沒有越來越重、孩子精神不錯,那就放手讓孩子在集體環境中「升級打怪」吧~
與成人相比,兒童鼻竇炎不論單次症狀持續時間比較久,還是反復發作次數比較多,多數情況下也不太會引起明顯的併發症或者後遺症。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鼻竇炎發作的情況一定會越來越好的。具體到當下,面對每一次鼻竇炎發作,我們在專業醫生的陪伴指導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就好~
Q6 孩子一上幼兒園就發鼻竇炎,會不會引起腺樣體肥大等症狀?
腺樣體作為鼻咽部的淋巴組織,一個跟扁桃體有類似作用的免疫器官,理論上來說,反復的炎症刺激會使得腺樣體更容易增生腫大。
但實際上,有很多孩子反反復復發作鼻竇炎,來來去去也就只是「鼻竇炎本人」而已。
每次隨著鼻涕乾淨、咳嗽緩解,鼻塞也就跟著好了,呼吸也順暢了,也不打鼾了。
反過來,還有很多孩子並沒有反復發作鼻竇炎的病史,好端端的,腺樣體就過度增生腫大了起來,使得孩子不論有沒有感冒、流涕,總是鼻子不通氣,每天睡覺都打鼾,隨著年齡增長,鼾聲越來越大,鼻子通氣越來越差,最終需要手術切除腺樣體。
也就是說,對於暫時沒有確診腺樣體肥大的孩子,只要還沒到腺樣體萎縮退化的年齡,未來會不會發生腺樣體肥大都是未知數。
急性鼻竇炎反復發作確實是引起腺樣體肥大較為常見的誘因之一,但具體到每一個孩子,是否反復發作鼻竇炎,並不能預測未來是否會發生腺樣體肥大,兩者之間並無絕對必然的聯繫。
作為醫生,我們也希望能夠預測、預防一些疾病的發生,防患於未然。然而更多時候,我們能做的,只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當孩子感冒後出現持續10天以上的鼻塞膿涕咳嗽,就去看診耳鼻喉,規範診斷和治療鼻竇炎;而如果孩子無緣無故的出現持續一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鼻塞、打鼾、呼吸粗重,還是去看診耳鼻喉,評估是否有腺樣體肥大。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用科學引路,關關難過,關關過。
Q7 孩子一上幼兒園就流黃鼻涕咳嗽,斷斷續續太難受了,有什麼辦法可以預防嗎?
要注意盡量避免感冒。
包括感冒在內的各種「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細菌性鼻竇炎最重要的危險因素。6%-9%的兒童病毒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會繼發急性細菌性鼻竇炎。如果反復感冒,容易使得鼻竇炎反復發作、或者剛開始好轉就又加重。
感冒跟病毒感染有關,而這些病毒最主要的傳播方式是通過手來傳播,被污染的手指和手,在揉眼睛、揉鼻子的時候,會把感染性分泌物傳播到眼結膜、鼻粘膜。
因此,預防這些病毒傳播最好的方法是勤洗手,以及避免用手接觸口、鼻和眼睛。
這個避免感冒和交叉感染的事情,我們盡量去做就好,也不用特別糾結說沒有辦法杜絕感染怎麼辦。因為小朋友在這個年齡段本身就處於難以避免的需要參加集體活動的時候,交叉感染是難免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我們能夠做的部分盡量做到。
比如,我們自己家裡人要注意勤洗手,給孩子養成比較良好的手衛生的習慣就行了,也不必為了讓孩子少感冒、少生病、少發鼻竇炎,就完全不讓孩子去參加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
與成人相比,兒童鼻竇炎有這麼幾個特點——容易反復的發作,發作之後規範治療容易痊癒,痊癒後容易再發。但是隨著年齡增長,鼻竇炎發作的情況會逐漸越來越好,發作次數會減少,即使鼻竇炎症狀持續時間較久,多數情況下也不太會引起明顯的併發症或者後遺症。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鼻竇炎發作的情況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神學家尼布爾1934年寫下了一篇堪稱20世紀最著名的禱告文:
My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我的上帝,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賜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一切;並賜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1]
Q8 聽說有的孩子因為鼻竇炎去做了腺樣體切除手術,是不是「切了腺樣體」鼻竇炎就不發了?
確實有時候,鼻竇炎反復規範治療效果不好,也要考慮會不會跟腺樣體有關,但這個因果關係不是很好判定。
如果鼻竇炎發作次數較多,且每次都治療得很規範,而仍然反復發作。尤其是「藥不能停」的情況,抗生素一用就好,一停就很快復發,有可能跟腺樣體表面潛藏了一些細菌病灶有關,可以考慮切除腺樣體,再看鼻竇炎發作的情況是否有好一些。
不過,通過切除腺樣體來改善鼻竇炎的發作,這個決定需要醫生跟家長深入討論、復盤孩子病史後,三思而後行。
畢竟腺樣體切除手術是個全麻手術,即使手術很快、風險較小,這個全麻的風險也是需要考慮的。而如果孩子本身就處於鼻竇炎容易發生的年齡,腺樣體切除手術後仍然有可能再發鼻竇炎,只是說腺樣體切除後有可能鼻竇炎發作的頻率會下降,再發鼻竇炎時更容易治療,但並不能保證切除腺樣體後就一勞永逸的再也不得鼻竇炎。
基於這個可能的效果,而去切除腺樣體,這個需要醫患雙方權衡利弊、共同決策。
對於鼻竇炎反復發作的孩子,建議先積極採取充分洗鼻和必要時規範用藥的方式來治療。如果鼻竇炎確實發作特別頻繁,用藥效果很差,甚至不用藥就難以控制症狀,再跟醫生充分討論不同治療方案利弊後,謹慎考慮切除腺樣體,並做好腺樣體切除術後仍然有可能再發鼻竇炎的思想準備。
Q9 一起玩的小朋友,一個鼻竇炎、個個鼻竇炎,鼻竇炎也傳染嗎?
有可能,這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引起鼻竇炎的誘因——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有著很強的傳染性,從接觸引起感冒的病毒、到出現感冒症狀,一般也就一兩天的時間。
而感冒是兒童鼻竇炎的主要危險因素,如果一個孩子感冒了,跟ta一起玩的孩子也會很容易被傳染感冒,如果兩個孩子都處於鼻竇炎容易高發的年齡段,第一個孩子感冒後繼發了鼻竇炎時,第二個孩子在同樣的誘因下就可能沒多久也出現鼻竇炎的表現。
另外,急性鼻竇炎的孩子,鼻涕、痰液中也是含有病原體的,包括病毒、細菌,都可以通過飛沫和手口途徑傳播,而如果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因為一些原因此時呼吸道屏障比較脆弱,這些病原體也可以侵入其呼吸道粘膜,引起包括鼻竇炎在內的各種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但是,鼻竇炎其實是多種因素共同引起的。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主要誘因,接觸病原菌是致病直接原因,空氣污染、氣候變化、全身的其他疾病等各種其他原因導致鼻腔鼻竇局部粘膜屏障薄弱、對病原體的侵襲抵御能力較差、鼻腔鼻竇通氣引流不太好等等,都在鼻竇炎的發生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並不是接觸鼻竇炎的孩子後就一定會得鼻竇炎,我們不用像防控某些傳染病那樣「談鼻竇炎色變」。
不過,秋冬季節流涕咳嗽的小朋友可以說是「行走的生化武器」,當我們發現別人家的孩子正在流涕咳嗽時,不用糾結ta到底是感冒還是鼻竇炎,保護好自家孩子,婉拒小朋友的玩耍邀約。
咱們做好手衛生,等大家都痊癒了,再一起健健康康地、愉快地玩耍吧~
參考文獻:
1. UpToDate章節《兒童急性細菌性鼻-鼻竇炎:臨床特點和診斷》及《兒童急性細菌性鼻-鼻竇炎:微生物學及治療》
2. Wald ER, Applegate KE, Bordley C, Darrow DH, Glode MP, Marcy SM, Nelson CE, Rosenfeld RM, Shaikh N, Smith MJ, Williams PV, Weinberg ST;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bacterial sinusitis in children aged 1 to 18 years. Pediatrics. 2013 Jul;132(1):e262-80. doi: 10.1542/peds.2013-1071. PMID: 23796742.
3. Peters AT, Spector S, Hsu J, Hamilos DL, Baroody FM, Chandra RK, Grammer LC, Kennedy DW, Cohen NA, Kaliner MA, Wald ER, Karagianis A, Slavin RG; Joint Task Force on Practice Parameters, representing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llergy, Asthma and Immunology,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Allergy, Asthma and Immunology, and the Joint Council of Allergy, Asthma and Immun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rhinosinusitis: a practice parameter update.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14 Oct;113(4):347-85. doi: 10.1016/j.anai.2014.07.025. PMID: 25256029.
4. Chow AW, Benninger MS, Brook I, Brozek JL, Goldstein EJ, Hicks LA, Pankey GA, Seleznick M, Volturo G, Wald ER, File TM Jr;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IDS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acute bacterial rhinosinusitis in children and adults. Clin Infect Dis. 2012 Apr;54(8):e72-e112. doi: 10.1093/cid/cir1043. Epub 2012 Mar 20. PMID: 22438350.
5. Expert Panel on Pediatric Imaging:, Tekes A, Palasis S, Durand DJ, Pruthi S, Booth TN, Desai NK, Jones JY, Kadom N, Lam HFS, Milla SS, Mirsky DM, Partap S, Robertson RL, Ryan ME, Saigal G, Setzen G, Soares BP, Trout AT, Whitehead MT, Karmazyn B. ACR Appropriateness Criteria® Sinusitis-Child. J Am Coll Radiol. 2018 Nov;15(11S):S403-S412. doi: 10.1016/j.jacr.2018.09.029. PMID: 3039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