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後4-6小時出現噁心、嘔吐,可能是細菌性食物中毒!

享受美食是人生一大快樂的事情。但是,有些朋友在一頓美食後,突然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如果這些症狀發生在進食後4-6小時,那可能是得了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胃腸炎!

👉最常見的食物中毒——細菌性食物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最常見的食物中毒,是指人們食用帶有細菌或細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表現為以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為主的急性胃腸炎,嚴重者可出現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細菌有沙門氏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蠟樣芽孢桿菌、大腸埃希氏菌、肉毒梭狀芽孢桿菌等。

調查發現,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發生與不同區域人群的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美國人多食肉、蛋和糕點,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最多見;日本人喜食生魚片,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最多見;食用畜禽肉、禽蛋類較多,以沙門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

👉三種常見的細菌性食物中毒👈

1、沙門氏菌食物中毒

該種食物中毒全年均可發生,但多見於5-10月份,由致病性沙門氏菌引起。該菌最適生長繁殖溫度為20℃-37℃。這些致病菌在100℃環境下立即死亡,在75℃下5分鐘、60℃下15-30分鐘、55℃下1小時也可將其殺滅。

由於沙門氏菌屬不分解蛋白質,食品被污染後通常沒有感官上的變化,即“看上去”和“吃起來”都沒有明顯異常。沙門氏菌也不產生外毒素,主要是食入活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沙門氏菌食物中毒多由動物性食品引起,特別是畜肉類及其製品,其次為禽肉、蛋、奶及其製品。

沙門氏菌食物中毒的臨床表現,主要是由活菌引起的急性胃腸炎症狀。腹瀉為水樣便,一日數次。多數有發燒,體溫38℃-40℃或更高。

2、蠟樣芽孢桿菌食物中毒

該類中毒以夏、秋季居多。這種細菌生長繁殖的最適溫度為28-37℃,10℃以下一般不繁殖,其菌體較耐熱,需100℃下20 分鐘才能被殺死,蠟樣芽孢桿菌在繁殖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叫做“嘔吐腸毒素”的低分子耐熱毒素,多在米飯類食品中形成。

蠟樣芽孢桿菌食物中毒常見於剩菜剩飯、米粉、甜酒釀、甜點心及乳、肉類食品等。

引起該類食物中毒的食品常因食用前保存溫度較高(20℃以上)和放置時間較長,使食品中的蠟樣芽孢桿菌得到繁殖。

發生此種食物中毒時,引起中毒的食品大多無腐敗變質現象,除米飯有時微有發粘、入口不爽或稍帶異味外,大多數食品的感官性狀正常。

該中毒的症狀有兩種類型:1)嘔吐型:以噁心、嘔吐、腹痛為主。國內報導的該菌食物中毒多為此類型。2)腹瀉型: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水樣便。此種食物中毒發病率較高,預後良好,一般無死亡現象。

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該種中毒在我國沿海喜食海產品地區發病率較高;夏、秋季節高發,與海產品的上市顯著相關。該種病菌在30℃-37℃、含鹽量3%左右的環境中可迅速生長繁殖,但耐熱力較弱,加熱至55℃10分鐘、90℃1分鐘即可殺滅,0℃-2℃經24-48小時也可死亡。

海魚、蝦、蟹、貝類等海產品帶菌率很高,是引起此類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臨床表現為發病急,主要症狀為腹痛、腹瀉(大部分為水樣便,重者為粘液便和粘血便)、噁心、嘔吐等,體溫一般37℃-38℃。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預後一般良好,大部分病人發病後2-3天恢復正常,少數嚴重病人由於休克、昏迷而死亡。

👉如何預防👈

1、慧眼識“材”

這裡的“材”是指食材,即食物。在生活中,人們應該加強對不潔食物的辨別。避免購買腐敗、腐爛、變質的食物;應選擇正規商家的合格加工製品;一些細菌在食品上繁殖後並不會改變食品的外觀、氣味,所以不能單純地以食品是否腐爛、變味來判斷能否食用。                                                         

外出就餐要注意選擇具有餐飲服務許可證或食品經營許可證的飯店,盡量選擇衛生條件好、衛生設施全、信譽度高的餐館;注意分辨食品是否變質、是否有異味;點菜時,盡量點清淡的菜餚,避免深加工或“重口味”菜餚,如煎炸、紅燒或麻辣、鹹味重的菜餚,因為經過這樣深加工或“重口味”的菜餚,可能掩蓋食材變質散發的異味和不佳的口感,而不容易通過嗅覺或味蕾發現。

2、現做現吃、生熟分開

對加工食物應該現做現吃,盡量不要放置過長時間。如果食物變味變餿,應立即停止食用。注意清潔衛生,避免生、熟食品之間的交叉污染。

如外出就餐,盡量不要點“特價菜”或有優惠的“主打菜”,因為這些“特價菜”或“主打菜”所選用的食材很有可能就是即將過期或已經變質的材料。

3、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家中所剩的食物一定要及時放入冰箱保存,高溫加熱後再食用;

生吃瓜果前要洗乾淨,飯前便後要洗手;

勿暴飲暴食,可導致消化道損傷,降低胃腸道的正常抗病能力;

廚房的刀具、案板、抹布要經常清洗、消毒。

4、高溫殺菌

生肉、乳、蛋和蔬菜等不可避免地帶有各種細菌。充分加熱是殺滅食物中致病細菌的關鍵措施。

各種食品食用前最好蒸熟煮透,特別是肉類。

剩餘飯菜和存放時間達4小時以上的熟肉或肉製品,食用前必須回鍋。

對水產品的烹調要格外注意,應燒熟煮透,切勿生食;對於宜生食的水產品(如海蟄)宜用40%鹽水(飽和鹽水)浸漬保藏,食用前用清水反复沖洗或洗淨後用食醋拌漬。

5、冰箱不是“保險箱”

大部分細菌適宜的繁殖溫度在37℃左右,在10℃以下,絕大部分細菌繁殖緩慢。因此,冰箱貯存的食物只能延緩細菌的繁殖生長,不能殺滅細菌。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致病的細菌,如李斯特氏菌、耶爾森氏菌等甚至能在4℃左右緩慢繁殖,所以冰箱並非保險箱,食品不宜在冰箱中保存過久,食用前必須再次加熱。

6、防止食物被其他動物污染

細菌可以通過塵土、昆蟲、糞便、食品加工、人的攜帶等方式傳播。其中,防止老鼠、蒼蠅、蟑螂孳生等對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也很重要。

7、預防四季豆食物中毒

四季豆是一種家常蔬菜,又稱為豆角、芸豆、梅豆角、扁豆等,它本身含有兩種毒素,還含有皂苷、皂素、膠蛋白酶抑製劑,它們會對胃腸道產生刺激,引起胃腸道局部充血、腫脹及出血性炎症,可以使人體紅細胞發生凝集和溶血。

但這些毒素並不可怕,只要加熱至100℃,使四季豆徹底煮熟,其毒素就會被去除。

所以,在烹調菜豆時,應該炒熟煮透,最好燉食,以破壞其中的毒素。

如此可見,享受美食之餘,還得管管嘴巴呢!

最後要再次強調,如果白天或夜間突然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一定要回憶一下,4-6小時前是不是吃過什麼不潔食物。一旦懷疑自己是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胃腸炎,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