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6種病突然“好轉”,可能是個危險症狀

有時候,疾病“不治而愈”或突然好轉,可能並不是好現象,反而要警惕是不是病程加重了或其他疾病發出的信號。

臨床上,不少中老年人同時患有多種疾病,這些疾病相互交織,在某一特定的病程階段會產生突然好轉的跡象。

1 胃口差的人突然能吃
警惕甲亢

有些人平時胃口不好,不愛吃飯,如果突然變得特別能吃,而且餓得快,就要注意排查甲亢。

甲亢發病時,由於甲狀腺素大量分泌,會使體內蛋白質、醣類和脂肪的分解代謝增高,熱能消耗過多,因此胃口會大增。

如果伴有消瘦、多汗、怕熱、手顫、眼球突出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內分泌科檢查甲狀腺功能。

保護甲狀腺,最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幾件事:

  • 頸部遠離輻射。盡量遠離工作中和生活中的輻射環境,拍X光片時,應盡量避開甲狀腺部位。 
  • 保證營養,什麼都吃,每天吃夠一斤蔬菜半斤水果。甲亢患者推薦“三高飲食”,即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但要限制碘鹽、含碘海產品攝入。 
  • 少熬夜,別焦慮。上海疾控中心調查發現,很多甲狀腺病患者都有熬夜、緊張焦慮、工作壓力大等問題。

2 心慌胸悶好轉
警惕心衰

房顫是很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常見症狀有心慌氣短、胸悶、乏力。長期的房顫會使心臟負擔加重,最終發生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房顫的發展規律是從陣發性房顫逐步過渡到持續性房顫。一旦達到持續性房顫,人在長期耐受過程中,反而會覺得心慌、胸悶症狀好轉,誤認為是病情好轉所致。

房顫本質上是一種心律失常,可發生於各類人群,做好以下生活細節,可以減少那些嚴重的房顫發生。

  • 放鬆情緒:精神緊張、心理壓力過大是心律失常的主要誘因。 
  • 到點就睡:不過度熬夜,23點說什麼也該睡了。常失眠的人,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服用鎮靜劑或安眠藥。 
  • 運動要適量:有研究發現,長期劇烈運動的人,房顫發病率會增加5.5倍,而規律的中等強度運動能減少心律失常發作。 
  • 定期體檢:很多心律失常患者沒有心慌、胸悶等症狀,只有在體檢時才能發現。

3 胃潰瘍好了
警惕胃出血

胃潰瘍患者最典型的症狀是飯後約半小時右上腹出現疼痛,約2小時後緩解,下頓飯後疼痛再次發作。

如果這種規律性的疼痛突然消失,要警惕胃出血。由於胃出血會使潰瘍部位的血管淤血和組織水腫減輕,加上血液中的蛋白質分解後在潰瘍表面形成保護膜,減輕了對胃黏膜的刺激,因此疼痛消失。

當胃潰瘍患者上腹疼痛突然消失,但伴有噁心、頭昏等症狀,應引起注意。

別等到胃疼到淚眼婆娑時,才悔不當初。從現在開始,就要學會正確養胃:

  • 盡量做到三餐定時、定量,避免飢一頓飽一頓。 
  • 避免幽門螺桿菌感染,平時注意用餐環境和餐具的衛生,盡量在家中吃飯,使用公筷,不和家人共用牙刷。 
  • 不要濫用藥物,以免給胃帶來更嚴重的損害,用藥前提前諮詢醫生。 
  • 得了胃病不能拖延,一旦出現胃腸不適,特別是持續1~2週以上或反復出現,應到醫院就診。

4 血糖不高了
警惕腦垂體瘤

糖尿病患者血糖突然正常了,要注意排查腦垂體瘤。

當糖尿病患者出現腦垂體瘤時,腫瘤壓迫腦垂體,使其受到破壞,內分泌功能受損,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素及生長激素的分泌減少,造成血糖下降,使原本偏高的血糖恢復正常。

建議:腦垂體瘤除了會掩蓋糖尿病症狀,還會引發如怕冷、食慾不振、全身乏力等伴隨症狀,可以通過激素測定及腦部CT等來進一步確診。

5 老花眼突然不花了
可能是白內障

在人的眼球內,正對黑眼珠的中央,有一個透明的雙凸形圓盤狀組織,叫做“晶狀體”。晶狀體變得不透明,阻礙了光線進入眼內,使視力下降,就是白內障。

這種病變就像照相機的鏡頭被污染變得不透明一樣。白內障按其發展過程可分為初發期、膨脹期、成熟期和過熟期:

初發期晶狀體渾濁發展較慢;膨脹期時,容易造成暫時性近視,部分老年人平時讀書看報要戴老花眼鏡,但此時會發現不戴老花眼鏡也能看清了。後期晶體過度老化,沉到玻璃體腔內,也會有短暫視力好轉。

建議:雖然表面上視力變好,但如果不重視,可能出現眼部炎症、眼壓增高甚至紅腫疼痛。

因此若白內障患者視力短暫變“好”,應到醫院檢查。若情況嚴重,就要做玻璃體切除術,植入人工晶體。

6 絕經後又來月經
當心腫瘤

“圍絕經期”是指從開始出現絕經趨勢,直至最後一次月經的時期,通常發生在45~55歲,歷時長短不一。

如果絕經之後出現不規則出血,不是返老還童了,反而要警惕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

建議:當絕經後出現不規則出血(量一般不多)時,一定要立刻去醫院檢查。

經常熬夜、過度節食、經期同房、濫用緊急避孕藥、反复人流等,都可能降低卵巢功能,進而影響激素分泌,埋下健康隱患。

除了要改掉這些不良習慣外,每年還應做一次婦科體檢,比如宮頸黏液、週期性陰道塗片、性激素、超聲檢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