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vs舉重:究竟誰的「運動效果」更好?

如果為當代人寫一份運動觀察報告,下面這些場景一定會經常出現:

有人一週五天進健身房打卡,有人下班後堅持在跑步軟件上刷公里數,也有人忙著轉發健身影片假裝在運動……

同樣是運動人群,跑步愛好者和健身愛好者分別能收穫什麼好處?

跑步vs“舉鐵”:分別能收穫什麼好處?

長年累月下來,跑步者和健身者的身體會逐漸顯現出不同的特點。兩者最根本的區別是運動範圍的不同。

跑步者:以跑步(長期長跑)為主要健身方式,且已養成習慣的人群;

健身者(以“ 舉重 ”為例):指除跑步外,有一個或多個長期堅持的運動項目,範圍更大。

具體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這些方面。

跑步者vs健身者

跑步者較“瘦”,健身者更“壯”

任何一種運動項目都會改變身體形態,隨鍛煉時間的增長,不同項目導致的體形差距會慢慢顯現出來。

如果不考慮年齡因素,跑步者和健身者的差距首先體現在體重或體脂含量上,比如跑步者的體脂率和皮脂率較低,看起來更瘦。

跑步者紅肌強,健身者白肌多

跑步者的紅肌較強,耐力、持久性優異,且能更好地儲存氧氣,但爆發力偏弱。

  • 如果健身者以無氧負重的力量練習為主,肌肉多為白肌,纖維粗、體積大,無氧代謝能力更強,不僅強化骨骼,看起來還會更加健壯有型;
  • 如果以瑜伽等塑形練習為主,通常體形勻稱,皮下脂肪較少,且臀部、小腿、大腿等練習較多的部位肌肉相對發達,腹部、上臂肌肉較弱。

跑步者心肺好,健身者肌力強

由於骨骼肌耐力好,且長距離的有氧運動可刺激心肺功能發展,跑步者的心肺功能、肺活量、腿部肌肉力量及免疫力都會大幅提升。

跑步者身體的靈敏度、協調性也會優於力量健身者。除了跑步,廣場舞、快走等也可有效改善心肺耐力,增加骨骼肌的有氧能力。

力量健身者的肌肉爆發力較強;瑜伽健身者的柔韌性、靈活性更好;球類項目或對抗練習的健身者,力量、耐力、柔韌性和靈活性較均衡,整體綜合水平較高;跆拳道等速度力量型健身者的速度和速度耐力較好。

跑步者更沉穩,健身者會溝通

單獨跑步的人,性格比較安靜,喜歡獨處;願意和別人一同跑步的人,往往協同性更強、更熱心。

但相比其他運動來說,跑步比較枯燥,如果可以一個人堅持下去,性格也會變得更加耐心、沉穩。凡是參加群體項目的健身者,其溝通能力、愉悅狀態也會更好。

有氧+力量,運動效率更高

雖然跑步、健身存在區別,但這兩者並不矛盾。

正因為有不同的優勢,只有將跑步和力量訓練等健身運動相結合,才能獲得更棒的身體。

如果你是健身者,不妨多跑跑步,它能大幅提升耐力和心肺功能;如果你平時只跑步,不妨每週增加2次無氧訓練,讓身體更強壯,肌肉更有力。

澳大利亞南昆士蘭大學的行為流行病學家也發現,參加力量訓練或有氧鍛煉都能降低肥胖症的患病率,把兩者結合起來是降低患肥胖症可能性的有效方法。

研究結果顯示:把中等強度的有氧鍛煉與力量訓練結合在一起,能讓減肥效率更高。在調整性別、經濟狀況、教育程度、生活方式和慢性病等因素後,結論依然成立。

運動的4大注意事項

學會瞭如何高效運動,培養優秀的“運動意識”也很重要。

高溫天不宜長時間劇烈運動

人本身在劇烈運動時,產熱就比安靜時高出10~15倍,再加上高溫環境,身體大量出汗、散熱功能失去平衡,可能造成脫水、中暑。

高溫天要注意控制運動強度、及時補充水分和無機鹽,採取降溫、防曬等措施,如果感覺身體不適,要暫停運動或立即就醫。

不要立即停下休息

如果運動剛一結束就停下休息,肢體中大量靜脈血會瘀積,大腦也會因供血不足而出現頭暈、噁心、嘔吐、休克等症狀。

運動後最好先進行一些“慢”活動,例如長跑之後逐漸改為慢跑、慢步走。

運動中“少量多次”補水

一般來說,運動15~20分鐘補充一次,一次補充50~100毫升的水,分5~6次喝完。如果持續超過一小時的運動,可把白開水換成運動飲料,這樣能更好地給運動中的身體補給能量。

不要等口渴了再補水;不要喝冰水,水溫選擇8℃~12℃更好;不要一次性大量喝水,這樣容易使血液稀釋和血量突然增加,從而增加心臟負擔。

做好拉伸運動

拉伸就是平時說的“柔韌性練習”,可以增加關節的活動幅度,提高運動技能,減少運動損傷,也是運動後進行恢復的好辦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