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人會出現足後跟疼痛,但又不紅不腫,休息以後也不會緩解,反而是晨起後足跟剛踩地時會有明顯的刺痛感,強忍疼痛行走一段時間以後疼痛會有緩解,但要是走路走得多了,又會開始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足跟痛症是各種慢性疾病所導致的足跟部周圍疼痛,多發於中老年人,肥胖者、孕婦、運動員等更常見。
足跟痛症是足踝外科門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成人的發病率約11%-15%,比例不容忽視。但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病,目前卻很難根治。
足跟痛症的原因有哪些
1、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足底深筋膜中央腱性增厚部分,對維持足弓有重要作用。在長跑、跳躍運動、長時間持續站立時,足底前部負重增加,導致足底的緻密結締組織因過度活動、牽拉後出現缺血,局部發生無菌性炎症。
足底筋膜炎的疼痛一般在腳後跟底部稍偏內的位置,呈搏動性、灼熱、刺痛性。按壓時會有疼痛感,腳跟下面有固定的壓痛點。
一般來說,疼痛在早上下床時的第一步最明顯,這主要是因為經過一晚上的休息,足底筋膜在不負重的狀態下處於較短狀態;當下床踩地時會對足底筋膜產生較大的牽拉引起疼痛。
當行走一段時間後,足底筋膜會變得鬆弛一些,症狀就會緩解。但過度行走又會加重足底筋膜的勞損,疼痛症狀又會再次出現。
2、跟骨周圍神經卡壓
足跟部細小神經受壓是跟痛症發生的重要原因。神經被跟骨周圍的肌腱、韌帶、骨骼、脂肪甚至是因炎症發生水腫的足底筋膜等“卡住”,因而表現為足跟或足底有間歇性刺痛、灼痛或麻木,長久站立或步行後疼痛加劇。常常有夜間痛,甚至使病人痛醒。
3、足跟脂肪墊退變
足底脂肪墊處於皮膚、跟骨、跟腱之間,在我們走路、跑跳時起到減震緩衝、減少摩擦的作用。當足跟脂肪墊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萎縮時,跟骨在沒有襯墊的情況下承重,有可能引起局部瘢痕或鈣質沉積,引起足跟痛。此外,當足跟部受過外傷或受寒冷、潮濕刺激時,足跟脂肪墊會出現慢性無菌性炎症,導致足跟部腫脹、行走時疼痛,伴有潛在壓痛。
4、跟骨內高壓
跟骨主要是鬆質骨構成的,髓腔內有大靜脈竇;跟骨又處於機體直立時的最低點,受到重力作用,靜脈回流較難。隨著年齡的增大,跟骨的血運循環受到破壞,靜脈回流受阻,導致跟骨內出現淤血,骨內壓進一步升高,引起足跟疼痛。
5、跟骨病變
跟骨是我們直立位時的負重骨,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跟骨的骨密度越來越低,強度也越來越低,導致跟骨無法再承受行走、運動時的衝擊力,導致內部骨小樑的斷裂,即微骨折,從而產生疼痛。由微骨折導致的疼痛範圍常常不局限於某個固定的點,而是一小片區域,且常持續一段時間,用力擠壓跟骨時也會引起疼痛。
如何避免和緩解足跟痛呢
跟痛症的病因並不能由單一原因來解釋,因此也給治療帶來難度。儘管使用局部消炎止痛藥後疼痛有所緩解,但都只是治標不治本,還是會反復發作。日常生活中該怎麼避免和緩解足跟痛呢?
1、選擇合適的鞋墊,避免穿過軟的薄底布鞋
很多人為了避免足跟痛,會選擇軟底鞋,然而軟底鞋會讓足跟與地面有更多的接觸面積,反复刺激反而會導致足跟部的非特異性炎症反復發作。
正確的做法是,選擇一個稍厚一些的鞋墊,將對應足跟疼痛部位挖空,減少疼痛部位與鞋底的接觸,避免反复刺激。在急性疼痛期時要減少站立和走路的時間,在足跟部增加有彈性的柔軟鞋墊來緩衝足跟的過度受力。
2、常用溫水泡腳
溫水泡腳可以改善足部的血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足跟疼痛。應保證每次泡腳時間超過15分鐘。
3、適當運動
經常做足弓拉伸、腳底蹬踏運動等有效拉伸足跟筋膜,增強蹠腱膜的張力,加強其抗勞損的能力,減輕局部炎症。
足弓拉伸:平躺在床上,抬起並伸直腿,用一條毛巾把足前部裹起來,然後雙手拉動毛巾,使足前部慢慢指向鼻子。
腳底蹬踏動作:平躺在床上,雙腳伸直,模擬登自行車的動作。
腳趾夾物法:將腳趾彎曲,作出類似於要夾住一支鉛筆的姿勢,用於拉伸足底筋膜下的肌肉群。
4、藥物治療
當疼痛持續且不可忍受時,可以口服一些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痛藥物治療,也可以局部使用一些膏藥進行治療。
5、適當減輕體重
體重增加會使足底受力增加,導致跟骨發生病變,產生疼痛。足跟痛的患者應首先減輕體重,減少足底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