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報團取暖,夏天各自納涼,日常相愛相殺…
一起生活的小貓咪們,不知不覺間似乎已經成為了彼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們也許會擔心,如果有一隻小貓咪先離開了,留下的貓咪會傷心嗎?
出人意料的調查結果
在Vicky Halls的《Cat Confidential》一書中,作者進行了一項關於貓咪變老後行為變化的調查,其中涉及了貓咪在小伙伴去世後的反應。這項調查共有1134隻貓咪參與,其中271隻貓咪有失去小伙伴的經歷。
根據貓咪家長的主觀評價,大部分貓咪(60%)在失去小伙伴後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有55隻貓咪出現積極的情緒表現,另有50隻貓咪出現負面的情緒表現。
有趣的是,參與調查的貓咪家長使用了相當“擬人化”的描述方式:
貓咪的積極表現
➤ 高興(pleased)
➤ 愉快(delighted)
➤ 終於成了老大(became top cat)
➤ 很開心只有我一隻小貓咪了(happy to be the only cat)
貓咪的負面表現
➤ 沮喪(depressed)
➤ 悲痛不安(devastated)
➤ 煩惱(distressed)
➤ 困惑(confused)
➤ 不知所措(bewildered)
➤ 孤獨(lonely)
根據家長的觀察,貓咪的負面表現會持續數日至數月的時間。
在出現負面表現的貓咪中,暹羅貓以及其他東方品種的貓咪數量居多。這也許說明,容易形成過度依附關係傾向的貓咪,更容易出現負面表現。
幫助貓咪適應生活的巨變
基於文化、性格、信仰、生活環境等因素不同,對於“離別”,每個人的反應都會不同,且有的差異很大。
因此可以推斷,貓咪的反應可能也具有個體特異性,即使這項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貓咪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在失去小伙伴後,雖然貓咪可能不會有和人一樣的情緒變化過程,但它的確也在經歷著自己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例如,鏟屎官的行為改變、日常活動安排的變化、熟悉的社交互動對象消失…
那麼,怎樣幫助貓咪適應生活的巨變呢?
No.1 維持不變的日常
“可預測”對於貓咪而言十分重要,尤其在這種情況下,應該盡量維持過去的生活日常安排。
No.2 保留去世貓咪的用品
不要著急去清理去世貓咪的生活用品,讓這隻貓咪留下的味道慢慢消散,這樣留下的貓咪就能慢慢明白,小伙伴已經不在了。
No.3 關注留下的貓咪
如果貓咪出現精神沉鬱以及厭食等情況,不要認為這只是“情緒不好,過段時間就能緩解”。
無論留下的貓咪和去世貓咪的關係好壞,失去小伙伴這一應激因素會讓貓咪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尤其是老年貓)。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了好幾天,請帶貓咪去醫院檢查。
No.4 切勿過度關注留下的貓咪
請注意自己對留下貓咪的關心是否恰當。
如果因為自己認為貓咪非常需要安慰而過度關注的話,反而會給貓咪造成壓力。
最好是伺機而動,在貓咪主動要求互動時再行動。
No.5 不過度干擾貓群的內部變動
如果是有兩隻以上貓咪的多貓家庭,在一隻貓咪去世後,貓群的內部關係會發生巨大變化。
鏟屎官應該盡量作為旁觀者,不做過多干預,等待貓群內部達到新的秩序和平衡。
(條件允許的半放養家庭)為外出的貓咪準備退路
如果家中貓咪一直有外出的習慣,並且恰好去世的貓咪是負責標記和捍衛領地的角色,那麼在它去世後,附近就可能出現很多新貓。
這種情況下,應該在室內為貓咪提供一切所需(比如貓砂盆等必備品),這樣就能為現有的貓咪提供選擇:是出門承擔捍衛領地的職責,還是一心一意宅家。
不過,要讓留下的貓咪穩穩地度過“家庭巨變”,鏟屎官自己首先得穩住,畢竟人類的情緒會明顯影響到貓咪。
而對於失去了唯一的貓咪,沒有毛球陪伴的鏟屎官,就更要注意情緒的調整了。
關愛貓咪,也要關心自己
首先,悲傷是一種健康、自然的情緒反應。
寵物去世後,人類經歷的悲傷程度可能與重要的人去世相當,但目前此類情況的重要性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和重視,這也是讓失去寵物的家長雪上加霜的原因之一。
社會支持是幫助人們走出悲傷的關鍵因素。但也有家長在貓咪去世後,因害怕他人的不認同,而不敢顯露自己的悲傷情緒(甚至為自己“擁有如此嚴重的悲痛情緒”感到尷尬和羞愧),最終導致這種負面情緒更加嚴重和復雜的情況。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曾報導,一名女性在狗狗死後發生了心碎綜合徵(Broken Heart Syndrome),這是極度悲痛導致的類似心髒病發作的症狀。
“悲傷”會對情緒和身體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希望無法理解的人給予“尊重”;能夠理解的人提供“支持”;必要的情況下,還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畢竟,關愛貓咪,也要關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