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被貓咪絆過腳…
或者強行被貓咪的PP懟臉…
又或者被突然衝過來的貓咪,莫名其妙咬一口…
我們總調侃貓咪“喜怒無常”,甚至戲稱牠們是“貓主子”。但有可能…這不是戲稱哦!沒准你家貓咪這些行為,是真把自己當主人了!你知道貓咪是如何展示自己的統治地位的嗎?牠們的哪些行為是在說“我是老大”?
內容目錄
一,貓咪是如何理解“老大”一詞的?
因為存在溝通障礙,沒辦法有效採訪貓咪本咪。行為學家們從對貓群不同維度的觀察,推測出幾種可能性:
模式1:獨居,所以沒有老大
在大自然中,會群居的野生貓科動物只有獅子。貓咪通常是獨居的:
·到四個月左右時,貓媽便不再回應小貓咪的呼叫,甚至會將小貓趕出自己的領地;
·即便成年後,有條件繁衍下一代的貓咪,也只會在嘿咻期間碰面(僅幾分鐘~幾十分鐘)。
▌在這種模式裡,獨居的貓咪是壓根沒有“老大”這個概念的。
模式2:群居,貓媽媽們都是老大
而在城市及周邊環境下,只要有足夠的食物資源,貓咪們也會形成小群體。且這種群體的核心,都是互幫互助的小母貓:
· 牠們會幫助群體裡的其他母貓接生;
·也會主動帶回食物,分給其他在哺乳期的貓咪;
·一些貓媽媽還會共同撫育年齡相仿的幼貓。
▌在這種模式的群體中,“老大”不是具體的
某隻貓咪,而是一群有能力外出捕獵,採集並分享食物的母貓。
模式3:鬆散環境下,老大是輪值的
室內家養環境中的貓咪,互相接受(忍耐)的能力,遠比其他貓科動物要強。
06年,Penny L. Bernstein等人對各類貓群的研究發現,牠們並沒有嚴格的線性等級制度。
例如:
·一個7隻貓的家庭,能有4個“幫派”,其中2派都是“孤狼”;
· 牠們對領地的劃分會有個鬆散的協議;·但是搶手的沙發、貓爬架,可以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分給不同的貓咪。
劃分了鬆散的領地範圍,盡可能互不打攪
▌在這種模式中,“老大”可能是由幾隻貓輪著當的。
在不同區域,不同時間裡,老大可能都不一樣。
模式4:正常情況下,不應當有老大
不過同樣是對室內貓的研究,獸醫Adrienne Kruzer等人卻認為,正常情況的貓群,本身是貓貓平等,完全沒有等級劃分的。
因為他們實驗發現:
·當給要排隊吃飯的貓咪家庭(已經存在進食壓力),在不同房間多放置幾個貓碗後,進食壓力就消失了;
·在引入多只新貓後,之前友好的原住民,也出現打架爭奪領地的行為(出現等級制度)。
▌在這種模式中,“老大”是種群病態的象徵。
一旦出現“老大”,就說明貓群存在環境壓力了。
總的來說,幾種推測的大方向比較一致,綜合來說就是:家養環境中,可能存在弱弱的等級制度。
優勢貓咪並不會明著show,但有可能會暗戳戳地展示下自己“老大”的風姿或資源…那既然是暗戳戳來展示,都有哪些蛛絲馬跡呢?
二,貓咪如何展示自己的統治地位?
如果家中的等級制度已經建立好了,作為老大的貓咪,也可能偶爾表現一些小動作,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例如(人貓通用):
·更長時間地佔領沙發、床、貓爬架高處等搶手的公共區域;
·躺/睡在路中間,有時會阻撓路過貓咪;
·偶爾無預兆無緣由地,忽然拍打別的貓一下,或輕咬一下;·爬跨其他貓咪(不分性別);
看圖解析:奶牛在貓爬架的高處,說明地位高;
橘貓後來居上企圖爬跨,是想爭個高下(但失敗了)
·在路過其他貓咪時,嗅聞牠們的PP,進行視察;
·和其他貓咪碰面時,耳朵朝向前邊或兩側,尾巴下垂(地位低的會抬起尾巴);
·囤積或埋藏食物和玩具,並放在固定位置;
·不埋屎,自信地把自己的氣味留在貓砂盆裡;
·把其他在睡覺的貓咪擠開,甚至擠出“床”外;
霸占床舖的對象包括不限於:貓,狗,人…
·常接受其他貓咪的蹭蹭(對人,則是會誘導人撫摸牠);
·在不耐煩時,不是默默離開,而是優先上嘴(比如被你摸煩了,不是走開而是扭頭咬你)。
在人貓之間,一般家庭“弟”位一開始就鎖死了。我們來做個簡單的測試:
三,測測你的家庭“弟”位
【4~9分】恭喜你,喜提“食物鏈最底端”榮耀稱號。
【10~18分】想要一展雄風,同志仍需努力!
【19分及以上】喵群扛把子說的就是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