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見一隻可愛的小貓咪時,你會選擇如何與牠互動呢?
A.遠遠地觀察,等貓咪主動出擊!
B.強行上手,直接開擼!
C.貓咪這麼可愛,當然是一口吃掉!
咦?等等,為什麼會有C這麼變態的選項?
為啥好端端的,咱們會產生“貓咪太可愛,想吃掉牠”的衝動呢?
內容目錄
真的會有人這樣想嗎?
真的有,還不少…
根據大家的描述,這種衝動往往發生在面對可愛的事物上,比如小嬰兒、小狗狗、小貓咪等…
所以到底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想法和衝動呢?
從何而來?
其實,這不是因為你真的想傷害牠們,而是“可愛侵略”的表現…
可愛侵略
“可愛侵略”(Cute aggression),又名“萌系侵略性”。
是指在面對可愛的事物(比如小貓咪)時,人類的大腦被“可愛”刺激,從而出現咬牙、握拳或產生想要咬、捏、擠可愛事物的衝動,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想去傷害牠們的想法。
這是由耶魯大學的Oriana Aragon和Rebecca Dyer在2013年提出的概念,並做了相關的實驗來進行驗證。
實驗來了
研究人員首先驗證了這個現像是否普遍存在,她們從網上召集了109名志願者,並發放了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中給志願者們提供了三組照片,並要求他們對圖片的可愛程度進行評分,以及評估自己是否在看圖期間有失控傾向(比如是否有想捏圖片中動物的衝動)。
第一組是搞笑動物圖片,比如戴眼鏡的猴子;
第二組是中性動物圖片,比如成年的牛;
第三組是可愛動物圖片,比如貓咪幼崽照片。
從問卷結果中分析發現,當圖片越可愛時,志願者的控制力就越弱,越容易有失控傾向。
後來研究人員又將實驗改進,招募了90名志願者進行現場測試,並提供泡泡膜供他們“蹂躪”。
根據結果顯示,觀看可愛動物的人平均捏破120個泡泡,看中性動物的人平均捏破100個泡泡,看搞笑動物的人平均捏破80個泡泡。
所以“可愛侵略”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那為什麼會有“可愛侵略”的存在呢?
也有專家對此進行了研究…
繼續實驗…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臨床心理學家Katherine S牠vropoulos組織了54名實驗者,給他們播放可愛的嬰兒和小動物圖片,並對他們的腦電波進行了分析。
結果發現,“可愛侵略”與大腦的獎勵系統和情緒系統有關,是一種有助於調和劇烈情緒的機制。
S牠vropoulos認為,如果你發現自己認為一個生物的可愛程度爆表——以至於你根本無法照顧好牠——那麼牠就會餓死。
這時“可愛侵略”作為一種調和機制,讓你能夠發揮作用並真正照顧你認為非常可愛的東西。
※說人話就是,當你看見一隻超超超超級可愛的小貓咪時,你的內心一下被擊中,但由於貓咪“萌值”過高,你的大腦一下子承受不住,已經遊走在“失控”的邊緣以至於無法照顧好貓咪…
於是調節機制及時出手,給你大腦一個“想吃掉貓咪”的消極信號(這種想法通常都是轉瞬即逝的),使得你能保持正常的情緒水平,來更好的照顧貓咪。
這種調節機制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積極情緒的二態表達”,就像人在最開心的時候可能會哭泣一樣…
所以這樣看來,“可愛侵略”是一種人類保護自身情緒穩定的存在,小一覺得這同時也不失為是一種對貓咪的保護【doge】。
其實,可愛除了會“刺激我們食慾”,還有其他作用…
可愛貓咪對人類的影響
這種影響被霓虹人稱為“卡哇伊の力量”,還發表了一篇論文:
研究人員發現,當人們觀看了可愛的貓咪、狗狗圖片後,能夠更好地集中自身注意力,能更仔細地執行需要完成的任務。
他們推測這是“卡哇伊”引發的積極情緒引起的注意力焦點縮小的結果。
所以在學習、工作之餘,可以多看看卡哇伊的貓咪,說不定能提高工作效率…這並不是摸魚,而是一種科學的選擇!(ps:也可以看看貓研所的稿子,含貓量很高~)
不過貓咪雖好,可不要沉迷喲,小心被老闆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