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子宮肌瘤|6大常見症狀|7大成因|有非手術和手術治療

隨著人們對疾病認識水平的提高,健康體檢逐漸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子宮肌瘤在體檢中被發現。

然而,子宮肌瘤到底需不需要治療呢?這個問題困惑著很多女性同胞。

子宮肌瘤症狀

子宮瘤又稱子宮肌瘤,俗稱「纖維」(英文:Uterine fibroids或是Uterine Fibroma或是leiomyomata),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好發於育齡期女性,其在女性人群中發病率可達21%-32%。

子宮肌瘤生長緩慢,臨床常表現為無症狀或症狀輕,故患病早期易被忽略。

最常見的臨床症狀

  • 月經改變表現為月經週期縮短、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不規則陰道流血等。
  • 下腹墜脹、
  • 腰背酸痛、
  • 白帶增多、
  • 不孕、
  • 繼發性貧血等
  • 腫瘤還可壓迫膀胱、尿道或直腸等部位,出現尿頻、排尿困難、便秘等。

如果懷疑有子宮肌瘤,超聲波檢查即可確診,準確率可達93%左右。

為甚麼會長子宮肌瘤

  • 子宮肌瘤是雌激素依賴性良性腫瘤,雌孕激素會加速肌瘤生長,因此肌瘤常出現在生育期間;
  • 基因因素也有較大影響,一級親屬患有子宮肌瘤的其子宮肌瘤發病率是普通女性的2.315倍;
  • 既往盆腔炎、陰道炎、附件炎等婦科炎症可能是子宮肌瘤的危險因素;
  • 人工流產或使用避孕藥會增加子宮肌瘤的患病機率;
  • 飲食因素引起的肥胖、大量飲酒及咖啡等不良生活習慣易誘發子宮肌瘤;
  • 環境中外源性硫化氫及內分泌干擾物可能與子宮肌瘤患病人群逐年遞增有關;
  • 精神壓力也與子宮肌瘤發病密切相關。

有哪些治療方法

子宮肌瘤的治療辦法有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兩個方面。

非手術治療包括:

一、期待治療:

患者定期隨診觀察病情,不做治療處理,主要適用於子宮肌瘤小於5cm、無臨床症狀或症狀不明顯的患者。觀察隨訪主要從臨床症狀和影像學方面進行,一般3-6個月隨訪一次,若患者接近絕經期,絕經後子宮肌瘤可自然發生萎縮。

二、藥物治療:

子宮肌瘤是一種性激素依賴性的良性腫瘤,因此通過使用一些雌激素、孕激素受體拮抗藥物可以抑制肌瘤生長,減輕臨床症狀。

三、高強度聚焦超聲

是一種治療腫瘤的新方法,具有不開刀、不出血、無瘢痕、無創傷、無輻射及無不良反應等特點,有著“21世紀無創治療新技術”之稱。此外,還有超引導射頻消融術和子宮栓塞法。

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方法有:

一、子宮切除術:

主要適合有手術指徵,且患者無生育要求,願意接受手術治療,臨床上主要有子宮全切術、子宮部分切除術及筋膜內子宮切除術。

二、子宮肌瘤剔除術:

主要應用於育齡期、有生育要求的子宮肌瘤患者。主要有經腹、陰道和腹腔鏡等途徑。

三、宮腔鏡輔助子宮肌瘤剔除術:

主要指徵為:子宮肌瘤直徑<3cm,且突出宮腔內。是治療黏膜下肌瘤的最理想的手術方式。

四、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術

是近年來治療子宮肌瘤的新技術。

預防子宮肌瘤

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

 女性日常生活中,應該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由於抽煙、酗酒和熬夜,而導致子宮肌瘤的發病概率是比較高。所以,養成規律的生活方式,在預防子宮肌瘤方面效果顯著。

均衡飲食,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對於脂肪類攝入量過多的女性,會導致女性雌激素分泌量增加,進而容易誘發子宮肌瘤。

對於一些肥胖患者,尤其是合併高血糖、高血脂與高血壓疾病,患上子宮肌瘤的概率要遠遠高於正常女性。減少刺激性和高脂肪食物攝入,均衡飲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盡可能降低子宮肌瘤的發病概率;

懂得調節自身情緒

  縱觀患上子宮肌瘤的女性群體,其情緒調節能力較差,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負面情緒,尤其是經常出現焦慮、抑鬱和恐慌情緒,故而患上子宮肌瘤概率較高。所以,應該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樹立積極樂觀的態度,懂得調節自身情緒,規避不良情緒影響到身體健康。

定期檢查身體

  子宮肌瘤患者需要定期前往醫院檢查身體,了解病情恢復情況和身體機能。患者在確診為子宮肌瘤後,結合病情變化選擇針對性治療措施。如果發現患者的子宮肌瘤明顯變大,應及時選擇手術治療,最大限度地規避出血症狀,保護患者生命安全。

保持月經期衛生,避免細菌滋生,損害黏膜,或由於人工流產刺激子宮黏膜,增加子宮肌瘤患病概率。日常生活中,女性患者需做好避孕,規避人工流產,頻繁懷孕和流產,對機體損傷大,出血量增加,患上子宮肌瘤概率升高。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預防,盡可能降低子宮肌瘤患病概率。

  總而言之,子宮肌瘤對於女性的危害是比較大的,如果未能及時有效的治療,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所以,提升女性對子宮肌瘤的認知,平衡飲食的結構,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升身體素質。一旦患上子宮肌瘤,需要樹立積極樂觀心態,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促進身體盡快康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