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電腦的歷史,就是一部大塊頭機箱消亡史

最近的一款塔式機箱是Mac Pro 2019丨Unsplash

在凌晨剛剛結束的春季發布會上,蘋果推出了最新的Mac Studio 和Studio Display。

Mac Studio 採用了最新的M1 Ultra 處理器,把兩個M1 Max 連在一起,突破了之前新的性能天花板,大大超越了當年疫情前那款笨重又密恐的Mac Pro。新電腦的外形是一個小巧立方體,比Mac Mini 厚了幾厘米,喚起了一些資深果粉對於當年G4 Cube 的回憶。

最新發布的Mac Studio 和Studio Display丨蘋果官網

這不是蘋果第一次嘗試“埋葬”塔式機箱,卻是蘋果電腦的歷史中最有希望的一次。

痛苦的代價

要講清楚蘋果和“塔式機箱”的愛恨情仇,我們必須先回到那個個人電腦開天闢地的時代。

1984 年,喬布斯向世界介紹了Macintosh,蘋果第一台採用圖形界面的個人電腦。

喬布斯和Macintosh丨wikipedia

喬布斯的想法非常簡單:過去的電腦都太“複雜”了,用戶需要輸入命令行,手動編程,才能使用它。Macintosh 則不一樣,一切功能都以圖形化的圖標、菜單、按鈕出現,大大降低了學習門檻。

既然Macintosh 是一台主打“簡潔”的電腦,那它在外形上也應當盡可能簡潔,最好就像當年在美國早已普及的電器——電視一樣。

所以,第一代Macintosh,用今天的話來說,是一台“一體機”。

當然,在當時,並沒有“一體機”、“分體機”的概念,更沒有標準化尺寸的主板、芯片等零部件,你想造電腦,就必須自己採購零件,然後自己把它們焊在一起。

但這背後一切的潛在問題,包括兼容性、功耗、散熱,也都需要你自己想辦法解決。早期的個人電腦,都是這麼造出來的。

電腦歷史博物館中的Macintosh原型機丨wikipedia

不出意外地,喬布斯帶領的Macintosh 團隊,大大低估了當年“一體機”方案的負面問題。Macintosh 因為沒有風扇,加上屏幕的顯像管,和主板,全部擠在這麼一個小盒子裡,出現了嚴重的散熱問題。

上市不久,Macintosh 便遭遇滑鐵盧,最終導致喬布斯被趕出了蘋果公司。儘管“散熱”只是Macintosh 諸多問題的其中一個,但後來的公司,包括蘋果自己,都從中吸取了教訓。

塔式機箱,應運而生。

在塔式機箱之前,個人電腦有兩種“形態”。一種是比較極端的,喬布斯想要的,“一體式”,整個矽谷也基本只有他在這麼幹。另一種,就是顯示器摞在機箱上的“桌面式”。

Power Macintosh 7100的桌面式(臥式)機箱丨wikipedia

塔式機箱之所以誕生,是為了應對電腦飛速增長的性能、功耗,以及越來越豐富的功能模塊,人們需要更大的主板,以及能夠容納它的大機箱。

把機箱立起來,立在顯示器旁邊,或直接放在桌子下面,確實是一個好想法。它讓電腦有了更大的空間,“能夠塞進”那些功耗堪比猛獸的芯片,保證它們能正常散熱。

但對蘋果和喬布斯來說,塔式機箱,終究是一種痛苦的代價,是不甘心的妥協。

改造塔式機箱

初代Macintosh 遭遇大失敗之後,蘋果和喬布斯都不得不“妥協”。

蘋果這邊,他們先是在2 代Macintosh 上,採用了顯示器墊在機箱上的“分體式桌面”設計。90 年代初,他們又和IBM、摩托羅拉合作,開發了Power Macintosh,並在最高端、性能最強的8100 機型上,採用了塔式機箱。

初代Power Macintosh丨wikipedia

喬布斯這邊,他在離開蘋果之後創立了NeXT 電腦公司。也是在90 年代初,喬布斯發布了採用“分體式”設計的NeXT 電腦。

NeXT 電腦的機箱,像塔式,但很難說是塔式,因為它不夠高,而更像是一種“方塊”。這種“方塊式”設計,在未來的歷史裡,還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NeXT的方塊機箱丨wikipedia

無論是Power Macintosh,還是NeXT,都沒能在市場上取得成功,背後的原因很複雜,但至少,採用塔式機箱的它們,不再有散熱的問題。

1997 年,喬布斯回到瀕臨破產的蘋果,敗者和敗者相遇,開始了一場救贖。

事實證明,喬布斯當年的“堅持”,其實是對的。

作為一個“產品設計師”,喬布斯一生都在追求讓產品更輕薄、更小巧、更一體化。正是這種堅持,讓蘋果從1998 年,開始觸底反彈。

喬布斯和他親手挖掘的設計師Jony Ive 一起,推出了一款又一款,好看又好用的產品:從精神上復刻初代Macintosh 的iMac G3,到一代比一代小巧迷你的iPod,可以裝進信封的MacBook Air,以及徹底改變世界的——iPhone。

曾驚艷一時的iMac G3丨wikipedia

過程中,喬布斯從未放棄過自己對“埋葬”塔式機箱的執念,一直在嘗試改良。

比如2000 年發布的,Power Mac G4 Cube,就是喬布斯將“方塊”的設計理念,第一次帶回蘋果。

當時Power Mac G4 Cube,相比塔式機箱的G4,要小巧得多,但在功能的可擴展性上,也要受到更多限制。最後,G4 Cube 因為儲存的可擴展性不強,加上縮小體積帶來的散熱問題,被用戶詬病為“配不上Power Mac 的名字”。

傳承自NeXT方塊機箱的G4 Cube丨wikipedia

再往後,無論是Mac mini,還是“垃圾桶” Mac Pro,喬布斯毫不避諱自己“擺脫塔式機箱”的理想,希望為台式電腦提供一種更優雅的封裝方案,但每一次,得到的答案都並不完美。

小巧優雅的Mac mini,並不能代表Mac 性能的巔峰;而2013 年發布的,外形酷似“垃圾桶”Mac Pro,為了縮小體積,採用了精妙的“雙主板設計”,最終卻仍然像過去每一次類似的嘗試一樣,在散熱、性能表現上,出了問題,再一次遭到用戶“差評”對待。

毀譽參半的“垃圾桶”丨wikipedia

喬布斯一次次嘗試將塔式機箱“小型化”,一次次短暫的嘗試之後,隨著芯片性能、功耗提升,最終無論如何都逃不出塔式機箱的“魔咒”。

從Power Mac G4 到G5,再到2019 年,最新的一代Mac Pro。蘋果不得不一次次在小型化失敗後,重新啟用“塔式機箱”,而Jony Ive 也儘自己所能,把“塔式機箱”的設計、工藝,打磨到了一種極致。

當然,價格也非常極致。

笨重又令人密恐的性能怪獸丨Unsplash

成功的曙光

喬布斯和Jony Ive,忙活了半輩子,試圖用“產品設計”的方式,解決塔式機箱不夠“優雅”的問題。

但真正讓蘋果看到“幹掉”塔式機箱希望的,卻是另一個並不懂工業設計的芯片專家,Johny Srouji。

自2008 年加入蘋果之後,Johny Srouji 一直主導著蘋果芯片的開發,親手把蘋果帶入了全面自研芯片的新時代。

蘋果的M1 Max芯片丨wikipedia

在Srouji 的領導下,蘋果自研芯片的最大特性之一就是“高集成度”。蘋果將CPU、GPU、內存這三大件,全部封裝在了芯片內部,大大增加了運行效率。M1 全系列芯片,相比傳統的X86 平台,同性能下的功耗極低。

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電腦主板的體積也可以大大縮減。還記得80 年代,塔式機箱誕生的最初原因嗎?是為了裝下更大的主板。

但蘋果不再需要大主板了。對比Mac Studio 和2019 年發布的Mac Pro,你不難發現,蘋果把Mac Pro 裡體積巨大的顯卡、內存,以及Afterburner 視頻加速卡,全部集成在了M1 Max/Ultra 裡。

即使對於那些專業的PC玩家,大機箱也被賦予了更多的裝飾意義丨Unsplash

這樣的改進下,Mac Studio 所需的電源,最大也只有370W,還不到Mac Pro 1400W 電源的零頭。

發布會最後,儘管蘋果宣布,Mac Pro 並沒有“被砍”。但無論如何,下一代採用自研芯片的Mac Pro,一定不再需要之前那麼大的機箱,來容納諸多零部件。

再兇猛的性能,都會被封裝一塊小小的芯片內。極致的技術與執著的設計,再一次走到了一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