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症(IBS)|原因、症狀、治療預防|為什麼一緊張就想上廁所?

絕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進考場前、面試前、比賽前、演講比賽前… …很多情況下,我們一緊張就想上廁所!有的人甚至還會伴有明顯的肚子疼。急忙衝進廁所,好像又拉不出來。

為什麼我們一緊張就想上廁所?都是因為腸易激綜合症(IBS)

腸易激綜合症

現代人的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患有腸易激綜合症(IBS)的人不在少數,這種疾病也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

IBS已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一個世界性疾病,其全球患病率為11.2%左右。而女性IBS患病率顯著高於男性,且多見於年齡小於50歲的人群。

作為消化系統最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之一,IBS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適並伴有排便異常為特徵的腸功能紊亂性疾病,無明顯器質性病變或生化指標的異常。所以,你去做腸鏡、胃鏡,都看不出哪裡有異常。

目前,IBS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經研究發現,它的發病主要與胃腸動力學異常、腸道高敏感性、腸道菌群失調及精神心理障礙等有關。

其中,精神心理因素跟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據研究發現,許多IBS患者俱有明顯的焦慮或抑鬱情緒,所以有的時候醫生會開一些抗抑鬱、抗焦慮藥,並取得較好的效果。

常見症狀及診斷

一般情況下,IBS的常見症狀就是各種“鬧肚子”。有的是肚子疼、肚子脹、拉肚子(腹瀉);有的是便秘;還有的一會兒拉肚子、一會兒便秘等。

除此之外,有些人還會有一些跟“鬧肚子”無關的症狀,常見為焦慮、抑鬱、失眠、頭痛、容易疲勞、腰背痛、肌肉疼等。

怎麼診斷為I BS呢?

目前常採用羅馬Ⅲ的IBS診斷標準,即在最近的3個月內,每月至少3天有反復發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適,並有下列症狀中的至少2條:

(1) 排便後症狀緩解; 

(2) 一天排便次數改變; 

(3)大便性狀改變,如大便從“條狀”變成“水樣”。

針對性的療法

既然是“功能性”疾病,所以一般來說,I BS對生命沒多大威脅。但是,整天鬧肚子、頭痛、疲乏等也不是件好事,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由於病因不明,現在還沒有根治的方法,主要是對症治療,即哪裡不舒服就解決哪裡的問題。西醫方面主要是藥物治療,如瀉藥(針對便秘)、止瀉藥(針對腹瀉)、抗焦慮或抗抑鬱藥等。

中醫方面主要有中藥、針灸推拿、艾灸、水療等。

1、調整心態、消除恐懼

IBS患者患者本人在生活中要積極應對,把預防作為重點。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對I BS的恐懼感,增強治癒的信心。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放鬆,如聽聽音樂、跳舞、下棋、看書、運動等。也可以找親朋好友傾訴自己的煩惱,還可以找心理諮詢師進行諮詢。

2、調整飲食,減輕腸胃負擔

國外研究發現,33%~66%IBS患者的發病與食物有關,進食某些食物後可誘發或加重IBS的症狀。一旦發現,需暫停食用該食物,記錄好這些食物名稱,諮詢醫生是否跟食物過敏或食物不耐受等有關。例如,有些人對乳糖不耐受,一喝牛奶就拉肚子。

不同症狀的患者有不同的飲食調整方法:

(1)便秘為主者:適當增加膳食纖維、高纖維食物,多吃水果(如香蕉)、蔬菜,多喝水,有助改善便秘。

(2)腹瀉為主者:減少咖啡因、酒精及軟飲料的攝入,避免生、冷、辛辣刺激食物,並避免暴飲暴食,尤其是高脂類食物。

(3) 腹脹患者:應避免產氣食物,如豆類、洋蔥、芹菜、花椰菜、香蕉等。

(4)乳糖不耐受的患者:少量多次進食含乳糖食品(如牛奶),保證每次乳糖攝入量在可耐受範圍內,避免空腹進食牛奶,可減輕乳糖不耐受症狀。

(5)果糖不耐受患者:不宜進食蜂蜜、甜點、果脯、濃縮果汁、罐頭和果糖含量高的水。

此外,發病後,請盡量不吃易致敏食物,如蝦、蟹、魚類、堅果等。

3、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物理治療

(1)保證充足睡眠,生活規律,勞逸結合。適當的體育運動可以增加胃腸道的抵抗力,促進胃腸動力。

(2)便秘患者應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可於每日晨起或午飯後入廁蹲坐10~20分鐘。而腹瀉患者可有意識地訓練提肛運動(即忍住大便的動作),以緩解腹瀉。

(3) 腹痛患者出現疼痛時,取疼痛感覺最輕的姿勢,平靜呼吸以不引起疼痛加重為宜,默數呼吸或心跳轉移注意力。

(4) 腹脹等不適患者可按摩肚子。先用手掌緩慢而均勻有力畫圈似的摩擦肚子5~10遍,再以均勻力度畫圈似的揉按肚子2~3分鐘,如此反复3至5次為一個療程。每天可視腹脹情況規定療程次數,一般為3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