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中的胃酸會不會把自己消化了?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胃液中的胃酸(pH介於1.8-3.5之間)和胃蛋白酶,具有強大的消化功能,能夠分解蛋白質。

胃本身也是蛋白質,為什麼胃能把食物消化了卻不會把自己消化了?

正常情況下,胃酸和胃蛋白酶不會把胃自己消化了,但在疾病情況下,也會出現消化自身的情況,如胃潰瘍,就是胃的粘膜層、肌層被胃液消化了,這也稱為消化性潰瘍,潰瘍嚴重時甚至能穿透胃壁。

👉特殊屏障,能防腐蝕👈

正常情況下,胃粘膜分泌一層粘液保護胃本身。這層粘液保護層將胃粘膜與胃酸隔離開來,保證胃液不直接接觸同樣是由蛋白質組成的胃粘膜上皮細胞。這叫“粘液-碳酸氫鹽”屏障,是胃抵禦各種有害刺激的天然屏障,通過隔離鹽酸和胃蛋白酶起到保護胃粘膜作用,粘液層屏障就像套上了一層保護層。

因此,胃粘膜上的細胞不接觸胃液,也就不會受到胃液的消化,但胃粘膜上的這個保護層受胃粘膜血流量的影響大,當局部血液供應不足時“保護層”會變得薄弱,容易受到胃液侵蝕,而且細胞修復起來也更難。

👉保護層變弱,胃容易受傷👈

當致胃粘膜損傷的因素超過其抵抗因素時,也會導致胃粘膜損傷。臨床上不少胃病患者並不是因為胃酸分泌過多導致的,而是因為這層保護層變弱導致胃粘膜受到了胃酸侵蝕造成的。雙方的力量消長影響著生理的變化。

諸多因素會導致胃的這層保護層變得薄弱:飲食、幽門螺桿菌、藥物、以及精神因素都會導致胃粘膜血液減少、保護性粘液分泌減少,“保護層”變得薄弱,導致胃粘膜對致病因素的抵抗力下降而發生消化性潰瘍。

1、飲食因素

比如喝酒對胃的損害就很大,酒精會破壞胃的這層粘膜層屏障,尤其是高度白酒。吸煙對人體的影響不僅在呼吸系統,同樣也會使得胃粘膜血液供應減少,讓胃變得更“脆弱”。

2、藥物副作用

服用某些藥物(阿司匹林、止痛藥、激素等)會引起胃潰瘍、胃出血等並發症,原因就是由於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導致胃的粘膜層血液供應減少,引起“保護層”薄弱。

3 、精神因素

飲食因素很好理解,但精神因素是如何導致胃粘膜屏障受損的?從胃病發作的特點來看,很多人工作壓力一大就胃痛。再舉一個情緒影響胃腸功能的例子:有時候即使飢腸轆轆,一和別人吵架就突然什麼胃口也沒有了。

消化系統雖然不受我們意志控制,但很受我們情緒的影響,人在工作壓力大、精神狀態緊張時胃腸血液供應會減少,胃的粘膜層血液供應也減少,“保護層”變得薄弱。人在情緒不好時沒有胃口,工作壓力一大就胃痛;這些現像是精神壓力、情緒狀態影響胃腸的印證。

4、幽門螺桿菌

另外大名鼎鼎的幽門螺桿菌,天生對胃酸有抵抗性,能“紮根”在胃粘膜,進行一些非法活動(破壞胃粘膜),雖然胃潰瘍常常是多因素共同導致的,但治療幽門螺桿菌往往是根治消化性潰瘍的前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