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逐漸升溫,美味的荔枝也開始上市了。可是,這個時節卻是不少孩子父母的噩夢。對於他們來說,會有一個不速之客伴隨荔枝的上市,來到他們的身邊。那就是兒童腦炎!
這並非是個例情況,而是爆發在多個地區的普遍情況。白天,自家孩子能跑能跳,活力滿滿,毫無生病跡象。夜一深沉,孩子卻開始渾身抽搐,地上一大灘嘔吐物。
家長趕緊摟著孩子,可是有些孩子在趕往醫院的路上就已經昏迷。即使趕到了醫院,情況也不容樂觀。
更可怕的是,除了那些正值成長發育期、4-8歲的小朋友容易發病之外,那些已經有一定身體抵抗力的十幾歲青少年也難逃一劫!印度還做過統計,當地曾在短短16天內,超過103名兒童因吃了一種夏季水果而殞命。
吃什麼水果,能得這麼嚴重的水果病?
內容目錄
空腹吃荔枝+高溫=腦炎?
這種病,跟我們沒有關係嗎?畢竟,不少人搜索“荔枝病”,發現只有孟加拉國、越南等南亞、東南亞的相關研究比較多。答案可能會讓你失望了!
早在1955年,在海南島的孩子們當中,流行過一陣急性病,具體發病表現和前文說的一模一樣:患兒突發昏迷、抽搐,幾個小時內就可致死。
至此之後,廣東中山、遂溪、高州等地也開始有了類似報導。10年後,也就是1965年,廣東省的幾家醫療機構開始對這種撲朔迷離的病進行實驗,希望能梳理、分析出發病機制。
之後,《中華醫學雜誌》上出現了一篇文章《荔枝病》。也就是說,這是由我國首先發現、開始研究且命名的疾病。怎麼可能只是南亞、東南亞地區的專屬疾病,跟我們毫無關係呢?
而且鑑於當時的實驗條件限制,研究人員並沒有從荔枝中檢測到造成低血糖的毒素,從而與最關鍵的證據“擦肩而過”了。直到很久之後,這個讓無數孩子們喪生的罪魁禍首,才浮現真身。
2017年,權威醫學期刊雜誌《柳葉刀》上發表過一篇研究,揭開了次甘氨酸A和α-亞甲基環丙基甘氨酸的真面目。它們存在於荔枝中,具有抑制葡萄糖合成的作用。
人體在攝入這兩種物質之後,一部分果糖開始轉化為葡萄糖。供應其他器官的代謝需要。但由於果糖的升糖指數比較低,肝臟的加工、轉化速度趕不上消耗葡萄糖的速度。所以我們的血糖指標便會迅速下降,極易誘發急性低血糖症。
而這一點,就是患上荔枝病的關鍵!
這些孩子們,便是患上此病的高危人群。因為身處於荔枝產區,正值荔枝的豐收時節,不少孩子們不吃晚飯,空腹、連續進食了兩三斤的荔枝。有時候,孩子們在吃荔枝後數天才會發病。這就更讓人防不勝防!
高溫天氣下,孩子們的食慾更不佳,再加上吃了不少的荔枝,導致正常飲食被干擾。此時,肝醣原儲備不足,很容易出現急性低血糖症!
很多人還以為只是因為像孟加拉國、印度等南亞、東南亞部分荔枝產區的孩子們,家庭經濟水平不高,自身營養跟不上,這才容易得上荔枝病。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生活條件更好一些的我國孩子就不得荔枝病了嗎?當然不是!只要正常飲食被干擾,又連續大量吃了荔枝,造成肝醣原儲備降低,就大大提高了患病的風險!
怎麼吃荔枝,才不會得“荔枝病”?
01 勿食用過量,是關鍵
一般來說,成人每天應該控制食用量在300克以內。這裡有個計算方法:個頭偏大的荔枝,最好不超過十幾顆。若是個頭偏小的荔枝,可適量多吃幾顆。
02 空腹狀態,最危險
空腹狀態下吃荔枝吃得停不下來,就會在短時間內攝入大量果糖,比較危險。為了預防,最好在飯後半小時,慢慢享用荔枝。
03 不要買未成熟的荔枝
沒有熟透的荔枝中毒素含量較高,購買的時候要多加註意。
04 高危人群不宜多吃
兒童、老人、低血糖患者和糖尿病人,這種代謝能力差的人群都屬於高危人群。
兒童,屬於此病的主力軍。他們不僅代謝能力差,而且也控制不住嘴巴,一不小心就容易攝入量超標。另外,還有很多孩子容易被荔枝核等卡住喉嚨。這也需要家長們多多注意
老人、低血糖患者等人群則是因為胰島功能退化,沒有辦法快速分解攝入的大量果糖,而容易患上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