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遊戲類電影始祖之作《大逃殺》

《今際之國的闖關者2》有不少小伙伴覺得失望,今天小編再推薦一次堪稱生存遊戲類電影始祖級別的《大逃殺》

《大逃殺》

主演:藤原龍也

共演:前田亞季/ 山本太郎/ 北野武/ 栗山千明/ 高岡奏輔/ 塚本高史/ 小谷幸弘/ 片岡禮子/ 谷口節/ 中井出健/ 深浦加奈子/ 宮村優子/ 柴崎幸/ 安藤政信

《大逃殺》講述42名初中生荒島互相殘殺!因為過於血腥被日本列為是15禁的電影,所以還未滿15的小朋友不要看哦!

本片在日本殿堂級大導深作欣二的導演下,不光使其成為了一部經典電影,更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直接影響了後來影視、遊戲、小說等眾多文化產品的創作。

《大逃殺》改編自高見廣春的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新世紀初,一個國家的經濟崩潰了,失業率超過15%,80萬青少年杯葛學校制度,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

在此背景之下,國家製定了BR法案(《新世紀教育改革法》)每年從即將完成義務教育的初三學生中選出一個班級,將其流放到荒島,進行互相殘殺,直到剩下最後一人為止。

通過強制性的大逃殺遊戲,強迫學生樹立“適者生存”的社會價值觀,以此向社會輸出“有用”的大人。同時也起到殺雞儆猴,降低青少年犯罪率,樹立成年人的權威的作用。

這樣的故事設定,相信不少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變態!的確,影片拍得是很變態,不光是動作場面血肉橫飛,在這個瘋狂的故事背景下,所有人的行為都顯得極其變態。

首先,光BR法案能夠被通過就令人匪夷所思。老師也沒有師德,能輕易殺死自己的學生而不用負責。

媒體瘋狂採訪大逃殺倖存者,幾十條性命於他們就是場遊戲,娛樂至死。

但是,變態與暴力並不是這部電影的全部,導演實則是藉由這個荒誕的故事,暗諷現實社會,討論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在大逃殺遊戲中,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生存壓力,有的人選擇逃避,跳海、上吊,過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有的人選擇坐以待斃,幾個姐妹坐守燈塔最後還是因互相猜忌而同歸於盡。有的人天真的呼喚和平,被別人背後暗槍掃射致死。

有的人選擇保持自己的節奏,不問世事,但最終難敵他人的威脅,被迫加入戰鬥而死。有的人選擇反抗規則,正準備黑進大逃殺系統時,卻被遊戲的狂熱執行者殺害。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不光是大逃殺的法則,也是現實社會的法則,大家都是靠殘酷無情的競爭才走到今天的,其中不乏無法適應社會而被拋棄的人,也有善用社會法則“狼性生存”的人。

影片中,成人社會以青少年高犯罪率為藉口,將社會崩壞的黑鍋都丟給年輕人,用極端的方式繼續維持自己的威嚴,殊不知成人社會的那套規則早已崩壞腐爛。

片中為數不多的幾處對成人社會的描述,也側面映襯著這一點。尤其是片中幾位家長的形象:主角秋也的父親,北野老師,還有相馬光子的母親。

在經濟崩潰的社會背景下,秋也父親失業找不到工作,面對未來束手無策,每日只能在焦慮中度過,最終崩潰上吊自殺,死前還在衛生紙上寫滿了“秋也加油!”的不負責任的文字,留下年幼的秋也獨自面對一切,一個典型的社會失敗者的形象

北野老師同樣也是個失敗者,雖然他在荒島上作為大逃殺裁判可以為所欲為,但在家庭中,因為被學校辭退,他得不到女兒的一點尊重,只好通過大逃殺屠殺學生來宣洩心中的憤懣

而相馬光子的母親更是讓人厭惡,為了幾張鈔票竟然把年幼的光子交給猥瑣怪叔叔任其擺佈——

相馬光子也就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成了荒島上的殺人惡魔。

教育孩子本該是家長與老師的義務,但這幾位家長的行為,顯得比孩童還要任性,絲毫沒有擔負起大人應盡的責任,還將成人社會的醜惡灌輸到孩子身上,最終導致在荒島上,這些潛移默化的惡被集中爆發。

原來崩壞的不是大逃殺中的學生,正是這些身處社會的大人。

所以,有人說本片展現的是人性的醜惡,但是什麼造成了人性醜惡面的爆發呢?這才是影片想要表現的主題。《大逃殺》,不光是一則警世寓言,也是對大人們的告誡,更是寫給即將步入社會的少年們的一封成人禮寄語:

人生的路上,或許會迷失方向,但現在一定要向前走下去,到哪裡都好,只要全力以赴!

暴力片宗師深作欣二以一場同窗間的殺戮求生為引,展現了一場異常慘烈的殺人遊戲,使本自美好的青春年華間暴力美學於得以了極致的發揮。

除了血腥與暴力,電影也影射現實世界,所著墨的是對日本所存的種種社會問題以耐人尋味的諷刺,而面對人性,電影則是用最為血腥的殘酷反襯這人性最為溫情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