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早對輕健身——也即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進行科學研究的人是20世紀早期的一位德國健身教練,名叫Woldemar Gerschler。
無論從哪方面看,他都是一個非常苛刻的人,但他對運動科學充滿了興趣。
Gerschler通常要求與他一起訓練的運動員跑100米和200米,有時跑400米,且速度要能夠使心率達到每分鐘180次。
跑完之後,他讓運動員們等待心率降到每分鐘120次,然後再跑。Gerschler那時已經意識到,運動強度和一定的恢覆時間相結合對健身是至關重要的。
在不到20天的訓練時間裏,Gerschler就發現,這套運動方案會讓一個運動員的心臟容積增加20%,並且顯著提高運動員的跑步速度。
從那以後,Gerschler訓練的運動員們創造了很多非常了不起的成績。
1939年,Gerschler執教的賽跑運動員Rudolf Harbig以1.6秒的大差距打破了800米世界紀錄。
過了不到一個月,他又打破了400米世界紀錄。
直到1955年,同樣師從於Gerschler的Roger Moens才刷新了Harbig的800米記錄,跑出1分鐘45秒7的驚人成績。
了解更多:3大有效的核心肌群鍛鍊要素
同時,在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年輕的醫學院學生Roger Bannister同樣決心打破短跑世界紀錄。
難點在於,Bannister是個忙碌的學生,沒有太多空餘時間訓練。
於是,他就在跑道上做間歇性沖刺練習:先是全速快跑約1分鐘,大約能跑400米;然後慢跑2~3分鐘,再進行1分鐘全速快跑。他會重覆10次這個循環,之後返回教室學習。他的整個鍛煉時間一般不會超過35分鐘。
1954年5月,Roger Bannister在牛津的伊夫利路運動場參加了賽跑,結果大獲全勝。
播音員Norris McWhirter認為這是體育界的一個偉大時刻,後來,他還參與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的編輯。
Norris緩慢而莊重地宣告了比賽成績:“女士們,先生們,9號賽事,賽程1英里,結果是:第1名,41號選手,R·G·Bannister,業余運動員協會成員,曾就讀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和莫頓學院。他的成績打破了紀錄,而且經過了正式認可。這將是英國本土、英聯邦國家、所有參賽者、全歐洲、大不列顛帝國和全世界的新紀錄。時間是3…”
這時,歡呼聲淹沒了後面的句子,因為人們意識到,”3…”意味著他們首次目睹了一個人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里跑完了1英里。
這個故事特別有意思的地方是Roger Bannister的訓練方法——10次”1分鐘全速快跑”,間隔以幾分鐘的休息時間。這一套高強度訓練和休息交替進行的訓練原則現在正被HIIT愛好者廣為應用。
而且,我們將要看到,使用這種方法的不僅有專業運動員,更重要的是還有減肥人群、希望塑身的人,以及有心臟病史的人,它也是佩塔最喜歡的運動方式。
還有一位極為成功的中長跑運動員也使用他獨特的HIIT輕健身方法,他就是塞巴斯蒂安·高爾 (Sebastian Newbold Coe),曾經的800米、1500米和1600米賽跑三項世界紀錄同時保持者。
他也使用全速沖刺和短時間休息的方法訓練,但他的沖刺時間是20秒,休息時間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