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糠疹|在皮膚上“綻放的玫瑰”,你知道怎麼辨認嗎?

顧名思義,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是一種覆有糠狀鱗屑的玫瑰色斑疹或斑丘疹,其形態猶如體表「綻放的玫瑰」。

玫瑰糠疹的患病率約為1.3%。

每100名就診於皮膚科專科門診的患者中,就有0.68人患有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主要發生於10-35歲之間的青少年或青中年,但亦可見於年齡更小的兒童[1-2]

以下我們先通過一則案例,了解如何通過尋找典型的母斑和聖誕樹外觀,來識別這種體表“綻放的玫瑰”。

母斑的存在為診斷指明了方向

這是Mayfield J等在Cureus雜誌中報導的一例既往有支氣管哮喘病史的學齡期男孩[3]。除了治療哮喘的藥物,男孩未服用其他藥物。

3 天前男孩的背部開始出現多發1-3 cm 的斑疹(母斑),隨後胸部、腹部、手臂、腿部和臀部出現瀰漫性小丘疹。男孩無瘙癢或疼痛症狀。

正當對診斷一籌莫展時,醫生經檢查發現男孩的左側肩胛骨正下方有數個灰色的橢圓形斑塊,伴有鱗屑,壓之可褪色

背部多發小丘疹,左肩胛骨下方數個母斑(藍色箭頭)[3]

經進一步詢問病史,醫生得知,4 天前男孩的哥哥曾患有甲型流感。但男孩無發熱、咽痛、咳嗽、氣短,無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此外,近期男孩未外出旅行,無蜱蟲叮咬史。

鑑於皮疹的典型部位和母斑的存在,男孩最終被診斷患有玫瑰糠疹,醫生建議採取支持性治療,必要時服用抗組織胺藥治療瘙癢

玫瑰糠疹具有特徵性的典型皮損

兒童人群中,玫瑰糠疹多見於青少年,10歲以下案例約佔6%-10.5% [1]

玫瑰糠疹的患者中,40%-76%是以單一(2%可多發)橢圓形或環狀的前驅斑(母斑)為首發表現[1,3]。這種特徵性的母斑為玫瑰色或三文魚色,膚色較深者可呈紫色或棕色,邊界清晰,大小約2-4 cm。

母斑的邊緣覆有一圈游離緣向內的細薄鱗屑,中心區略顯凹陷

母斑多見於軀乾或四肢近端。此時母斑易被誤診為體癬或盤狀濕疹。

大腿後側、側頸部邊界清晰的玫瑰色母斑,外周覆有一圈細薄鱗屑[1]

數天到3週內,兒童將開始出現第2階段的泛發性皮損。

泛發性皮損可以在數週內沿著從內向外或從上到下的方向蔓延全身[4]

這些泛發的斑丘疹或斑塊形態與母斑相似,但大小明顯減小(<1 cm),數量明顯增多,主要見於背部、腹部、胸部、上臂和大腿,部分皮損如同孩子般簇擁在母斑的周圍。

第2階段的泛發性斑丘疹或斑塊形態[1]

疾病演變過程中,泛發性皮損的直徑有時可以超過母斑。

皮損長軸通常與皮紋平行,如同樹枝般成排分佈,兩側對稱,呈聖誕樹樣或冷杉樹樣外觀,尤其是背部玫瑰糠疹的聖誕樹樣分佈特徵更為顯著。

這種典型的皮疹分佈方式也是識別玫瑰糠疹重要特徵。

前胸部母斑、背部聖誕樹樣外觀的泛發性皮損示意圖[4]

玫瑰糠疹多不引起症狀或有不同程度的瘙癢,少數兒童可出現煩躁、頭痛、疲勞、易哭鬧、失眠、咽痛、結膜炎、發熱、關節痛、噁心、嘔吐等前驅表現。

玫瑰糠疹具有自限性,皮損通常持續5週,80%在8週內皮損消退,但少數亦可遷延不愈,持續長達5個月甚至數年,恢復後受累皮膚可能出現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但不會遺留瘢痕[1-2]

玫瑰糠疹的不典型皮損

玫瑰糠疹通常是根據上述典型外觀進行臨床診斷的,但並非所有的玫瑰糠疹患者都會出現典型皮損形態和特徵,20%的皮損並不典型[1],尤其是兒童更易出現不典型的皮損形態、大小、分佈、數量、部位、嚴重程度和病程。

此時可能需要通過皮膚活檢來輔助診斷

兒童玫瑰糠疹還可能主要分佈於四肢屈側(肘窩、膕窩)、腹股溝、腋下、頭皮和麵部,而不以軀幹部為主,稱為反向玫瑰糠疹(inverse pityriasis rosea)。

玫瑰糠疹也可以僅局限於肩關節或髖關節區域,或出現口腔黏膜病變(紅斑、丘疹、水泡和紫癜樣病變和地圖舌)。

兒童玫瑰糠疹的皮損形態可能表現為丘疹、水泡、紫癜、多形性紅斑、蕁麻疹樣、苔蘚樣變。丘疹性病變(33%)和殘留色素沉著(48%)並不少見。

蕁麻疹樣玫瑰糠疹,但仍可見聖誕樹外觀[1]

對於發生玫瑰糠疹的10歲以下兒童,母斑與泛發性皮損的發疹時間間隔可能縮短至4天,玫瑰糠疹的病程也可能縮短至12-21天[2]

母斑直徑或可超過10 cm,大約50%的兒童玫瑰糠疹可能在未先發生母斑的情況下直接出現泛發性皮損[5-6]

例如以下6歲女孩的頸部、軀乾和膕窩區出現泛發性紅棕色斑丘疹,直徑0.5-1 cm,全身未見母斑。

最終經皮膚活檢才證實為玫瑰糠疹[5]

反向玫瑰糠疹的6歲女孩:頸部、軀乾和膕窩區泛發性斑丘疹,全身未見母斑[5]

玫瑰糠疹可能僅見於身體一側發疹。

Zawar V曾報導一例出現玫瑰糠疹的3歲女孩,其皮疹僅見於右側腰臀部、前臂和右側腿部[7]

3歲女孩的玫瑰糠疹:僅累及右側腰臀部、右側腿部,箭頭指向直徑超過10 cm的臀部母斑[7]

玫瑰糠疹的病因

玫瑰糠疹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鑑於發病的季節性(春秋季多見)和家庭/社區聚集性的流行病學特徵以及患者可能出現前驅症狀,多數學者認為玫瑰糠疹與病毒感染有關,後者主要包括人類皰疹病毒6型和7型(HHV-6/7)[1]

儘管玫瑰糠疹可能是一種病毒感染性疾病,但疾病本身並無傳染性。

有學者曾報導一例出現皮疹10天的30歲女性,因皮疹具有典型聖誕樹外觀,被診斷為玫瑰糠疹。

3週後患者攜帶出現類似皮疹的7歲女兒就診,醫生在女孩的後背發現典型母斑,因此這是玫瑰糠疹出現家庭聚集發病的典型案例[8]

30歲母親具有典型聖誕樹外觀的玫瑰糠疹(左),7歲女兒的後背母斑(右)[8]

此外,鏈球菌、螺旋體等病原體感染也可能與玫瑰糠疹的發病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抗抑鬱藥/抗焦慮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抗癲癇藥、疫苗(卡介苗、流感、甲流、白喉、乙型肝炎和肺炎球菌疫苗)等藥物可能引起與玫瑰糠疹相似的皮疹。

藥物誘導型玫瑰糠疹通常無母斑、多呈紫紅色,瘙癢較嚴重,血常規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皮疹持續時間可能較長[1,9]

此時,玫瑰糠疹也可能是藥物與病毒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結果。

玫瑰糠疹的治療

由於玫瑰糠疹通常無症狀或症狀輕微,且在1-3月內自行消失,大多數患者無需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玫瑰糠疹可能復發,且可以出現多次復發。

對於瘙癢性皮疹,可局部外用爐甘石洗劑或糖皮質激素、口服抗組胺藥物止癢,但這些藥物未被證實可以縮短玫瑰糠疹的病程。

對於臨床上常經驗性用於成人的紅黴素、全身使用的糖皮質激素,對兒童的有效性尚缺乏充足的證據。

對於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成人玫瑰糠疹,口服阿昔洛韋(一種抗病毒藥物)有利於皮疹消退和減輕瘙癢。

然而,目前阿昔洛韋治療兒童和哺乳期女性玫瑰糠疹的研究證據同樣不足,歐洲皮膚性病學會發布的立場聲明中並不建議用藥[10]

medcomic:https://www.medcomic.com/medcomic/pityriasis-rosea

總結

綜上所述,玫瑰糠疹是一種與病毒感染有關的自限性皮膚病,多見於青少年。

臨床醫生和家長常可通過識別母斑、典型皮損形態和聖誕樹樣分佈等特徵,來識別這種綻放於體表的“玫瑰”。

然而,玫瑰糠疹還可能變化出不典型的皮損形態(大小不一、丘疹、水泡、紫癜、蕁麻疹樣)、分佈(反向分佈、單側發疹、口腔黏膜受累)等“花樣” ,提示我們需要對玫瑰糠疹給予更多的關注與重視,這將有利於兒童玫瑰糠疹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 參考文獻 –

[1] Eisman S, Sinclair R. Pityriasisrosea. BMJ . 2015;351:h5233. Published 2015 Oct 29. doi:10.1136/bmj.h5233[2] Drago F, Ciccarese G,Broccolo F, Cozzani E, Parodi A. Pityriasis Rosea in Children: ClinicalFeatures 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Dermatology . 2015;231(1):9-14.doi:10.1159/00038128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