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輻鰭魚綱Actinopteri
目:蝴蝶魚目Chaetodontiformes
科:蝴蝶魚科Chaetodontidae
屬:蝴蝶魚屬Chaetodon
種:本氏蝴蝶魚C. bennetti
物種概述Summary
中文名:本氏蝴蝶魚
英文名:Bluelashed butterflyfish
學名:Chaetodon bennetti (Cuvier, 1831)
本氏蝴蝶魚,又稱雙絲蝴蝶魚,俗名本氏蝶,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發現於印度-太平洋。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2010)列為:數據缺乏(DD)
命名者:Cuvier, 1831
棲息深度:1 – 30公尺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蝴蝶魚科
經濟性:否
科號科名:F393 Chaetodontidae
食用魚類:否
最大體長:20 cm
觀賞魚類:是
其他中文名:本氏蝶、蝶仔(台東)、紅司公(澎湖)
世界分佈: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佈:東部、南部、澎湖、蘭嶼、綠島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蘇門達臘
同種異名:Chaetodon benetti, Chaetodon binetti, Chaetodon vinctus。
外形特徵Description
本氏蝴蝶魚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略平直。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前鼻孔具鼻瓣。前鰓蓋緣具細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兩頜齒細尖密列,體被大型鱗片;背鰭單一。體金黃色,體側上方具有一鑲銀藍色緣的大黑斑;頭部黑色眼帶窄於眼徑,但在眼下方較寬,不向後延伸達腹鰭前緣,黑色帶前後鑲銀藍色緣;由鰓蓋上角向後下方傾斜至臀鰭有2條銀藍色狹帶。奇鰭後緣及尾鰭後部灰黑色,其餘各鰭黃色。最大總長度為20厘米。
亞種與分類Subspecies and Taxonomy
本氏蝴蝶魚於1831年由法國解剖學家Georges Cuvier(1769-1832)首次正式描述。具體名稱是為了紀念英國博物學家Edward Turner Bennett(1797-1836),他曾向展示了本氏蝴蝶魚的模式標本。
棲所生態 Ecology
被發現在有豐富的珊瑚生長的向海和潟湖珊瑚礁中。水深1至30米。
生態習性Ecological Habit
幼魚常在較淺處的軸孔珊瑚叢中出現。成魚常成對出現,多以珊瑚蟲為食。
地理分佈Distribution
本氏蝴蝶魚在印度-太平洋地區有廣泛的分佈。在東印度洋,它們沿非洲東海岸從索馬里到南非,穿過印度洋,最北到印度和斯里蘭卡,進入太平洋,最北到日本南部的柏島,南到豪勳爵島,東到法屬波利尼西亞的曼加拉瓦。在西澳大利亞,它被發現在羅利淺灘和斯科特礁。它們也出現在帝汶海的阿什莫爾礁,昆士蘭的大堡礁北部到莫頓灣以南。
保護狀況Conservation status
本氏蝴蝶魚只以活珊瑚為食,因此它很容易受到大量珊瑚流失的影響。這個物種的自然豐度很低,因此不能用正常的取樣方案進行可靠的調查,所以在有廣泛的珊瑚枯竭的地方,豐度是否有顯著的下降是未知的。有可能豐度的輕微下降會使當地的種群不再有活力。它被列為數據缺失。建議對該物種的生態學和自然歷史進行研究。還需要對種群進行監測。
知識Knowledge
本氏蝴蝶魚是一種很罕見的蝴蝶魚,也很少出現在水族貿易中,由於其食性單一難以轉換,很難在水族箱中維護,在人工飼養時,通常會餓死,故不建議購買飼養。
漁業利用Fishing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不容易存活於水族箱內。雖有觀賞價值,但其屬於珊瑚礁魚類,故應留在海中供潛水旅遊觀賞,不宜捕撈或食用。
本氏蝴蝶魚的英文介紹Introduction
The bluelashed butterflyfish ( Chaetodon bennetti ), also known as the eclipse butterflyfish, archer butterflyfish or Bennett’s butterflyfish, is a species of marine ray-finned fish, a butterflyfish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Chaetodontidae, It is found in the Indo-Pacif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