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電影熒幕中,“貓捉老鼠”這件事,已經如常識一樣深入人心。
有的餐館、商店裡養貓,就是為了捉老鼠。
然而,下面這種“和諧共處”的畫面卻又真實存在…
仔細想想,這不就和小時候看的動畫片一毛一樣嗎?
更過分的還有這樣:
難道“貓捉老鼠”不是天經地義的事?
這主要有3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貓咪對老鼠品種比較挑剔
我們通常說的“老鼠”其實是一個廣泛的名詞,而大鼠“Rat”和小鼠“Mouse”有著本質的區別:
貓鼠關係
2018年,福特漢姆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在布魯克林的一家回收廠研究老鼠群落時,闖入了幾隻野貓。
因此,他們決定改變研究重點,在工廠內設置了一些紅外線攝像機,來觀察貓科動物和噬齒類動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了解貓如何影響老鼠的行為和動作。
此次研究中,觀察的對像是在城市生活的大鼠(褐鼠)。
研究人員發現:
× 貓咪對於體型較大,傷害更高的大鼠沒有什麼興趣。
特別是在大鼠數量較多的地方,貓咪一般會直接忽視。
其次,貓咪的食譜並非只有老鼠
貓的獵物
在2003年,曾有研究人員在mammal review中發表過對於貓咪獵物的研究。
研究人員為了弄清楚家貓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採用問卷的方式調查了貓咪捕食後帶回家中的動物。結果顯示,這些獵物中:
· 哺乳類占了69%,鳥類24%,兩棲類4%,爬行類1%,還有魚類和無脊椎動物。
· 其中哺乳類裡,囓齒動物佔了大概2/3,是所有動物的44.3%。
所以,雖然貓咪捉老鼠吃,符合自身的捕食行為和營養需求;
但野外生存的貓咪很多也會選擇體型較小的生物:如小鳥,一些昆蟲等。
因此,當一些家養貓或者半放養貓,在有穩定的食物供給時…
牠們捕獵可能只是為了練習和享受狩獵的樂趣,把老鼠作為“挑逗的道具”,而並非食物。
有的貓咪抓了老鼠,並不殺死,而是捉了放、放了捉;有的甚至直接減少捕獵行為。
捉不捉,主要看喵媽教沒教
雖然貓天生具有狩獵和追逐的本能,但獵殺和吃掉獵物通常是學習行為。
哪種貓捉老鼠
實驗心理學家Kuo Zing Yang教授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實驗發現:
· 由貓媽媽撫養大的小貓,會跟隨媽媽學習狩獵,長大後可能會捕捉老鼠、鳥類等等。
· 從小直接由人類撫養大的小貓,沒有習得狩獵本領,長大後不會把老鼠當做獵物。
另外,一些行為學家發現:
如果貓咪在2-7週齡和老鼠一起長大,成年後不會捕殺同種類的老鼠。
這是因為幼貓將自己和老鼠歸為同一類動物而產生的行為。
現在大部分的寵物貓咪,牠們的貓媽媽可能就沒怎麼捕過獵,還有的很早就離開了貓媽媽,因此就更不會把老鼠當做獵物或食物了。
可有時候,也沒看到自家貓吃老鼠,卻覺得老鼠真的變少了/消失了…
為什麼養貓後感覺老鼠明顯變少了
小鼠:被有的貓默默消滅了
有捕獵習慣的貓咪通常會選擇較小的動物,比如小鼠。
小鼠成員中在人類居所中最常見的小家鼠(House mouse),正好是貓咪菜單上的常客。
大鼠: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躲起來了
研究人員發現,當環境中有貓出現時,大鼠會改變自己的行為。
它們會花更多的時間躲藏,或者小心翼翼地躲在陰影中走動,盡量避免與貓相遇。
帕森斯說,“大鼠高估了貓所帶來的風險。”
因此,對於大鼠來說,可能並不是被貓咪徹底消滅,而是變得更難被發現。
所以,如果你家主子麵對老鼠時並沒有表現出逆天的捕獵技能,可不要責怪牠們“消極怠工”喔~
要么可能是老鼠太大,戰鬥力太強;
要么可能牠從小就離開麻麻,並沒有習得這項技能!
而且,就算沒實際捉住老鼠,“功臣”小貓咪很可能已經嚇唬走一批老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