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在圖書館好好學習,結果一坐下卻忍不住打開手機,一玩就是半天……”
“工作ddl 馬上就要到了,但還是先拿出手機刷刷今天都有哪些瓜可以吃……”
以上的情況,想必很多人都感同身受。
拖延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心理現象,一項調查發現,有86 %的員工承認存在拖延症的情況,70 %的員工覺得自己經常拖延,另一項研究也發現,75 %的大學生都存在學業拖延的情況。
拖延行為不僅會影響自己的學業成就或工作效率,而且還會進一步導致自我懷疑、抑鬱、焦慮等負面情緒,長期下來可能還會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障礙。
其實我們都或多或少知道拖延行為的壞處,可是為什麼我們還是在拖延路上一錯再錯呢?
01
拖延,內心博弈的結果
為了解釋人們的拖延行為,心理學家提出了拖延決策模型,認為拖延行為的核心是關於現在和未來之間不對稱的決策。當我們開始某項任務時,我們會評估著手處理該項任務給我們帶來的厭惡程度,這是固定不變的。同時也會去預期完成該項任務會產生的激勵結果,以及不完成該項任務會帶來的懲罰,兩者加在一起統稱為實時結果效用,它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上升。
下圖展示了當我們拖延時,我們內心對任務厭惡程度和實時結果效用的博弈結果:
圖片來源:Zhang & Feng, 2020
可能是由於任務難度過高,或者我們內心處於某種原因,非常抗拒這項任務,因此感受到的任務厭惡程度遠高於實時結果效用,即使後者隨著時間越來越緊迫而逐漸上升,但始終沒辦法在任務截止時間之前超越任務厭惡程度,因此我們最終拖延了一段時間才完成任務。
可想而知,如果任務厭惡程度一般,而且任務獎勵非常豐厚,我們甚至可能會提前完成任務,或者任務未完成會帶來很嚴重的懲罰後果,那麼我們至少也會趕在截止時間完成任務。
這個內心博弈過程也得到了腦成像研究的驗證,研究發現海馬體與殼核之間的連接強度代表著預期的任務結果價值,腦島和杏仁核之間的連接強度代表著任務厭惡程度,如果後者的連接強度高於前者,就會產生拖延行為。
02
拖延行為的大腦機制
近年來,研究者認為拖延行為與大腦神經網絡的紊亂和失調有很大的關聯,其中包括以下三個神經網絡系統:
自我控制系統:個體對自身行為的控製網絡,主要包括背外側前額葉(dlPFC);
情緒調節系統:個體用於調節情緒的網絡,主要包括眶額皮層(OFC)和前扣帶回(ACC);
預期想像網絡:個體對任務的未來預期價值的想像能力,主要包括海馬體(hippocampus)、腹內側前額葉(vmPFC)和腦島(insula)。
結構態的腦成像研究發現,當一個人具備拖延特質時,TA 的海馬體、眶額皮層和背外側前額葉的灰質體積更小,因此自我控制和情緒調節能力較差,當任務引發了消極情緒時,TA 往往很難控制自己去注意完成任務所能得到的獎勵,而更多地註意當下自己的消極情緒,因而產生拖延行為。
任務態的腦成像研究也發現,當一個人產生了拖延行為時,大腦中負責想像的海馬體和負責獎賞的紋狀體之間的連接會變弱,說明此時個體很難通過想像去獲取心理上預期的獎勵。
總的來說,當我們要完成一項任務時,這三個神經網絡系統的正常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既需要我們調動預期想像系統,去正確預估任務帶來的價值;而當任務引發厭惡和消極情緒時,也需要我們調動情緒調節系統,去處理負面的情緒;同時還需要我們調動自我控制系統,抵擋玩手機的誘惑,將注意力放在完成當前的任務上。
03
拖延不一定都是你的錯
除了以上所說的內部原因以外,其實拖延也存在著一些外部原因,組織支持感就是其中之一。組織支持感指的是員工對組織是否重視其貢獻和關心其利益的全面看法,例如組織對員工的態度好壞,是否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是否重視其工作價值,是否關心其實際利益。
研究者採用組織支持感量表和工作拖延量表對多個企業的共386 名員工進行了調查,數據分析發現組織支持感和工作拖延具有顯著的關聯,組織支持感越高,工作拖延行為就越少。研究者用資源保存理論解釋了其中的原因,認為當個體擁有足夠的心理資源時,可以緩解其感知到的壓力,並註入“積極工作”的動力,提升員工的工作態度和行為表現,從而減少拖延行為,而組織支持感就是補充個體心理資源的源泉之一。
所以,當你出現拖延行為時,不一定都是你的錯,也可能是公司平常對你不夠好,不足以讓你克服焦慮、排除萬難來按時完成任務。
04
如何改變拖延行為?
其實拖延也不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心理學家Sirois 等人提出了關於拖延的短期情緒調節理論,認為拖延行為是厭惡任務所產生的自我調節失敗,導致個體將用於自我控制的資源都放在負面情緒的調節上,對預期任務價值的調動不足,從而引發拖延行為。
這告訴我們,當你出現拖延行為時,實際上是因為這項任務給你帶來的消極情緒已經超出了你的調節能力,這也是情緒調節系統向你發出的信號,告訴你:現在你的消極情緒已經難以處理了,你必須暫時放棄該任務,並處理負面情緒,否則將難以保證心理健康。
所以,當我們出現拖延行為時,最好的辦法並不是強迫自己必須立刻去完成任務,而是去內省自己當前的情緒狀態,當發現自己存在較多負面情緒時,可以採用向親友傾訴、正念冥想或有氧運動等方式,有效地去處理負面情緒。如果感覺自己要被負面情緒淹沒,感到很無力,也可以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
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就像是心理狀態的一面鏡子,能夠反映出當前心理狀態的好壞,去認識到這一點,並積極尋求改變,才能穩定保持心理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