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漸變冷,居住在南方的朋友們也是堅持每日“沖涼”,即使不是每天沖涼,也是間隔一天不洗就渾身難受。那麼,冬天洗澡的頻率究竟應該是多久一次呢?越洗越癢是怎麼回事?冬天洗澡又要注意哪些問題?
👉冬天洗澡“五不宜” 👈
1、不宜太頻繁
冬季相對其餘三季比較乾燥,人體出汗量少,皮膚表面分泌的油脂、沾染的污垢,及正常寄生在皮膚表面的保護性菌群也相對較少。倘若這時洗澡次數頻繁甚至同夏天一般多,則容易傷害到角質層,破壞其對皮膚的屏障作用,皮膚越洗越“薄”,皮膚內細胞水分更易蒸發丟失,出現皮膚乾燥。建議氣溫較低時,每週洗澡2-3次為宜。
2、不宜時間過長
天氣越冷,人們越喜歡長時間泡在暖乎乎的熱水中,真是不亦樂乎。
但是,此時要十分當心洗澡時間過長引發的缺氧。因為身體處在熱水噹中,全身毛細血管舒張,頭部血液供應相應減少,且長時間身體泡在水里,皮膚起皺、脫水,引起心腦部血量下降,因此容易腦部缺血、缺氧。老年人甚至還易引發心臟缺血、冠狀動脈痙攣、嚴重的心律失常而發生猝死。建議每次洗澡15-20分鐘為宜,最長不超過半小時。
3、水不宜太熱
洗澡水溫適當,可加速人體正常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但是水溫過高,卻會引起全身毛細血管受熱擴張,加劇皮膚失水、乾燥,同時皮膚表面分泌覆蓋的油脂更容易被過熱的水洗掉,皮膚便失去天然的保護屏障,容易引起皮膚瘙癢、感染等症狀。冬天,水溫建議以37-40℃左右為宜。
4、不宜空腹時或吃飽後立即洗澡
不建議空腹洗澡。空腹時候,人處於“餓肚子”狀態,血糖含量偏低,勉強滿足人體的生理需求。此時若洗熱水澡,全身血管受熱擴張,易出現血糖過低、消化不良、頭昏、心慌、脫水等現象。
所以吃飽或者空腹洗澡,不僅會影響人體正常消化功能,還會引發心腦血管事件,甚至威脅生命。
人體在吃飽後,身體的血液短時間內會匯集在消化系統,輔助消化與吸收。此時,其他器官相對缺血。如果吃飽飯後立刻就洗澡,全身血管受熱擴張,體內處於相對缺血狀態,容易引起疲勞、頭暈、心慌等心腦缺血症狀。
5、不宜先洗頭
建議大家洗澡順序應為先洗臉,再洗身體,最後洗頭。
先洗臉,這是因為我們冬天剛開始洗澡時,身體溫度上升,臉部毛孔擴張,此時如果先洗臉,可以清除面部積累了一天的塵埃,預防青春痘、暗瘡、感染等。
最後洗頭,這是因為低溫環境下,我們血管系統處於相對收縮狀態。而洗澡時,頭部及全身皮膚血管驟然擴張,此時倘若熱水溫度又較高,立刻澆在腦袋上,會引起人體腦血管調節不適,腦部局部血管突然擴張,易出現頭暈、胸悶、心慌等狀況。
因此,洗澡前先用熱水沖衝腳,待腳部溫暖後再慢慢往身體上淋水,讓身體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
👉冬天洗澡三注意👈
1、注意適當通風
洗澡時,衛生間大多空間狹小局促,冬天洗熱水澡會產生大量水蒸氣,此時,如果衛生間內緊閉門窗不通風,時間長了可能引發缺氧,使用燃氣熱水器洗澡時還可發生一氧化碳中毒,危及生命安全。
建議大家洗澡時不要緊閉門窗,最好安裝排氣扇等通風裝置。家裡有人洗澡超過半小時又緊閉門窗的,最好前去看看以防缺氧或者一氧化碳中毒而昏倒在衛生間裡。
2、不要洗後立即睡覺
冬天,許多朋友喜歡洗完澡立刻躲進暖和的被窩裡睡覺。這看似非常舒適,實則危害健康。洗完澡後,人體溫度相對上升,血液循環加快,身體仍處於“活躍、興奮”狀態,此時如果立馬睡覺,並不利於入眠,尤其是對於某些容易失眠的朋友,不建議洗完澡後立刻睡覺。
3、選擇中性沐浴用品
冬天不僅寒冷,氣候也相對乾燥。此時洗熱水澡後,往往不僅不感覺到滋潤皮膚,反而會越洗越乾,甚至出現皮膚發紅、發癢、脫皮和小裂紋。
因此,沐浴用品盡量不要選擇鹼性產品,避免去油脂過度而傷害天然的皮脂保護層,應選擇中性沐浴用品。沐浴後,皮膚不適的朋友可在皮膚表面塗上潤膚、保濕型護膚品,以人工保濕。
希望大家看完上述內容後,對冬天洗澡需要注意的細節能加以重視。一起健康洗澡,擁有健康好肌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