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冬季節,欣欣然與人握手時、觸碰門鎖時突然感覺被“電”了一下,並伴隨著一陣刺痛;夜晚換衣服洗澡或上床睡覺時發現幾道火光在眼前閃現,並伴隨著幾聲“啪、啪”聲;梳頭髮時感覺原來的秀發不那麼柔順了。其實,這都是靜電的“功勞”。
“寒冷+乾燥”的天氣比較容易產生靜電,這個冬天,該怎麼解決靜電問題呢?靜電對人體有害嗎?該如何預防呢?
👉靜電是怎樣產生的👈
常見產生靜電的方式通常有3種,即接觸起電、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
1、接觸起電
不帶電的物體接觸帶有靜電的物體時,由於電勢高低的作用,電荷立即從高電勢處移動到低電勢處,正像水往低處流一樣,於是不帶電的物體就帶了電。
比如說,用手觸摸帶電的水管、電器、金屬門把、電視熒屏甚至開關等,會感覺被“電”一樣,有種麻麻痛痛的感覺。
2、摩擦起電
相互接觸的2個不同物體發生摩擦,分離後使接觸表面帶電,就形成摩擦起電。如用橡膠棒或塑膠製作的鋼筆筒摩擦毛皮(或頭皮),玻璃棒摩擦絲綢,就會產生靜電;再用橡膠棒靠近,便能吸引紙屑、絨毛等。
3、感應起電
將不帶電的物體如金屬靠近(但不接觸)帶電體,則使不帶電體帶電,這個過程叫做感應起電。比如說雷電的發生過程中,各自帶有大量正、負電荷的兩個雲團,與大地之間會產生強大的電場並擊穿大氣分子,引起瞬間巨大而壯觀的放電現象,即閃電,同時伴隨雷聲。
👉靜電對人體有害嗎👈
1、電壓大,能量小,一般不危及生命
靜電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衣物之間、人手與物體、鞋與地面等接觸、摩擦、分離後均會帶電,頭髮、皮膚、衣服等絕緣材料會儲存大量靜電荷。
比如說,穿鞋行走並摩擦地毯,可產生高達1 萬伏以上的電壓,人坐在木凳上起立,身體可產生2 萬伏以上電壓。靜電雖然電壓非常大,但人體的電阻也非常大,其電流很小, 所具有的能量較小,所以不會危及到人的生命。
2、可影響各臟器功能
雖然靜電一般不會危及到人的生命,但是, 電壓大於7000伏特的靜電, 便可改變人體內固有的電位差, 可影響各臟器功能。
3、感覺不好受
一般來說,被“電”到的那種“麻麻痛痛”的感覺不好受,特別是對疼痛較敏感的人。此外,一些化纖內衣內褲產生的靜電電擊或火花,有時會導致人體瘙癢難耐。
4、不僅“吃土”,還可致皮膚病
常見的電視機便是產生靜電的電器之一,電視機打開後,熒光屏上便積累了大量的靜電荷,對灰塵有很大的吸附力。據測定,距離熒光屏2米以內的灰塵濃度是2米以外範圍的2-3倍。所以,如果您看電視時靠得太近,一方面,真的是要吃“土”了;另一方面,這些灰塵會附著在臉上,影響面部衛生,部分朋友可能會發生斑疹、痤瘡等皮膚病。
5、造成一些生活上的不便
帶靜電的物體極易吸附灰塵,穿化纖衣服走在大街上,衣服容易粘灰變髒(尤其是領口)就是這個原因。
如此可見,靜電對人體的傷害似乎並無大礙,但多加留意些總沒有壞處,而且還會提升生活質量。
👉治療靜電該如何預防👈
1、減少靜電產生
人體日常活動(行走、起坐、穿脫衣服鞋襪等)可產生靜電,相當於一種“能量源”,其能量有時足以引燃石油類蒸氣,所以在易燃易爆環境中不要穿化纖類衣服,應穿純棉製品內衣以及用導體纖維製成的工作服和用導電橡膠做成的防靜電鞋。
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選擇由棉、麻、絲等天然紡織物做成的內衣、床單、被罩等,少使用或穿著化纖質地的家紡用品或服裝,可減少靜電的產生。
臥室內盡量不放或少放家用電器,避免人體與電器在近距離產生電場而碰觸起電。如此一來,電視機、電腦等最好不要放在臥室, 而且看電視最好距離電視機2米以上,使用電腦、手機等時也盡量離遠一些,過後應及時洗手、洗臉。
在生產生活中盡量避免衣物不必要的擠壓、碰撞、切割等動作行為,避免因摩擦、接觸而產生靜電。
2、減少靜電積聚
要消除靜電的危害,可採用“增濕消靜電”的辦法,即適當增加室內濕度, 天氣乾燥時可在室內灑點水或放一盆冷水。在使用電氣設備前,簡單地用清水洗手、擦乾,也可以防止靜電吸附在人體上。
如果只是表淺的干裂伴有輕微的痛感或瘙癢,一般與生活習慣有關。除了日常使用凡士林、甘油等保濕霜外,也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注意足部保暖,穿透氣襪子和鞋,勤洗襪子和勤洗腳。平時走路選擇合適舒適的鞋子,減少足跟部的摩擦。
3、釋放靜電
最簡單、最常用的方法是“接地”:將電氣設備(如電視、空調、電腦)用導線連接到能接受大量電荷的物體上,例如,用小金屬器件(如鑰匙)、棉抹布等先碰觸一下可能會引起靜電的物品,例如大門、門把手、水龍頭、椅背、床欄等,這樣再用手觸碰一般也不會產生靜電。
4、其他
勤清潔:如勤洗手、洗臉,勤換衣服,勤洗擦地等,一來增加環境濕度,二來減少灰塵;同時,使用保濕性能好的護膚品,也能有效清除人體表面的靜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