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鼻」一個對付「鼻炎」的實用方法,多個治療指南都推薦了

鼻塞的痛,幾乎人人都懂:鼻子堵得沒法呼吸,只能靠嘴;不停擤鼻涕,一天到晚離不開紙巾……

對付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感冒時的鼻塞,有一個便宜、好用,甚至連多個新版權威治療指南都推薦的方法,那就是「洗鼻」。

對付鼻炎,多個指南推薦“洗鼻”

洗鼻,即鼻腔沖洗,是藉助某種裝置(如洗鼻器),將沖洗液送入鼻腔,通過藥液與鼻腔靶組織接觸,清潔鼻腔及進行治療。

洗鼻順利時,沖洗液會流經鼻前庭、鼻竇、鼻道、鼻咽部,從一側鼻孔排出,或從口部排出。其中,最常見、最基礎的是「鹽水沖洗」。

鼻沖洗廣泛應用於鼻腔、鼻竇的各種疾病治療中,包括急慢性鼻炎、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等,還可用於普通感冒。

洗鼻,如何還你一個清爽的鼻子?

鼻炎不能根治,容易反復發作,除了藥物、手術等治療方法,鹽水洗鼻是很好的日常護理方法。

洗鼻子這件小事之所以能夠緩解鼻炎,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物理清潔

鼻子是人體與外界空氣接觸的第一道關口,是防止灰塵、病毒侵入呼吸道的重要防線。

鼻沖洗能夠借助水流的衝擊力,深度清洗鼻腔、鼻竇,將鼻腔分泌物和過敏原從鼻腔清出去。

恢復鼻子的自淨能力

鼻腔表面有難以計數的纖毛,它們不斷擺動,每分鐘可達250次。

當灰塵、細菌、病毒等進入鼻腔,會被纖毛阻擋、被黏膜粘住吸收。若鼻腔受到污染或過於乾燥,鼻纖毛的運動就會受阻。

鼻沖洗能夠改善鼻黏膜細胞功能,促進鼻纖毛恢復自然擺動功能,有效抵抗空氣中的污染。

有一定消炎作用

鼻炎發作時導致的鼻塞,往往是鼻黏膜炎症水腫所致。洗鼻可以緩解鼻黏膜炎症,減輕水腫,進而緩解鼻塞感。

自己清洗鼻腔的方法和頻率

鼻沖洗為無創操作,除鼻出血及鼻腔大面積損傷外,無其他禁忌。洗鼻可以藉助一定的工具,也可以自行配置生理鹽水進行清洗。

選擇洗鼻器

專門的鼻腔清洗器是藉助一定壓力,將沖洗液送入鼻孔。洗鼻器有手動、可調式、氣動式3種類型:

  • 手動鼻沖洗器因水流較大,需要患者配合,不適用嬰幼兒;
  •  
  • 氣動式鼻沖洗器沖洗效果較好,無需技術配合,但需購買儀器,沖洗時間稍長;
  •  
  • 可調式鼻腔沖洗器攜帶方便,使用簡單,但不可更改沖洗液成分。

洗鼻器需專人專用,使用前後清潔噴頭,並定期更換,避免滋生細菌,帶來二次污染。

選擇沖洗液

目前常用的沖洗液,有等滲型和高滲型兩種:高滲型為治療型,一般在鼻黏膜腫脹嚴重時使用;等滲型多用於日常護理,如生理鹽水和海鹽水。

  • 從成分上看,生理鹽水只有0.9%~1%的氯化鈉,不容易過敏;
  •  
  • 海鹽水是處理後的海水調配而成,除氯化鈉外,還包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一般添加有pH緩沖劑,能減少對鼻腔黏膜的刺激。

一般的過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竇炎,均採用海鹽水和生理鹽水沖洗;鼻腔手術後需清理鼻腔和消除水腫,可採用高滲鹽水沖洗,但不宜長期使用,具體情況需遵醫囑。

自行配置生理鹽水

若沒有專業器具,也可以自己配置生理鹽水,具體方法:

  • 清洗雙手,將適量煮沸過的自來水、蒸餾水或無菌水冷卻至37攝氏度後,加入洗鼻器;
  • 按照比例加入鹽(約300毫升水,加2~4克鹽)。

如果沒有洗鼻器,可用手將沖洗液捧到鼻前,輕輕用鼻子把水吸進鼻腔再擤出來,反複數次。

不要直接用自來水,自來水沒有經過充分過濾和處理,可能導致鼻腔感染,加重症狀。

另外,水溫要與體溫相當或稍高。溫度過高可使鼻黏膜血管擴張,引起鼻塞;過低會使血管收縮,洗完後又反應性擴張,也會引起鼻塞。

推薦每天1~2次

正常情況下,每天早晚各清洗一次即可。遇到沙塵天氣或接觸過污染環境,可在脫離該環境後立即清洗鼻腔或增加清潔次數。

採用正確的姿勢

1、清洗前先輕輕擤鼻涕,防止鼻涕阻塞水流;

2、洗乾淨雙手,身體略向前傾,採用頭低位姿勢,彎腰低頭;

3、將洗鼻器一端輕輕塞入鼻孔;

4、用嘴呼吸,擠壓洗瓶即可;

5、沖洗結束後,清洗設備,讓它自然風乾。

洗鼻順利的話,鹽水會從另一側鼻孔流出,可能有少量鹽水進入口腔,無需擔心。

需要提醒的是,鼻腔沖洗是一種輔助治療或保健方法,不能過於依賴洗鼻來達到治療目的。

洗鼻前最好先諮詢耳鼻喉科醫生,以確定這些方法是否對自己有效。若洗鼻後症狀沒有改善甚至惡化,要及時去看醫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