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龜鱉目動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2.28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龜經歷滄海桑田的巨大變遷,是頑強爬行至今的“活化石”,還親眼見證了恐龍的起源、發展、繁榮、稱霸、衰落與滅絕。
時至今日由於認知不足、過度利用、環境污染、棲息地喪失、外來物種入侵和全球氣候變暖等原因,使野生龜鱉種群遭受重創,部分種類已成為“殭屍物種”。
龜對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一點毋庸置疑,甲骨文、工藝品、傳統補品和藥材……無不用到龜。
現在很多人喜愛飼養寵物。
爬寵開始被更多的青少年所接受和喜愛,龜便是其中最常見的爬寵。
可問題也隨之而來,很多龜在馴養過程中出現腐皮、爛甲、爪外翻、龜甲畸形、喙出現地包天等情況,嚴重影響到龜的健康。筆者養了二十多年龜,也被類似問題困擾過,在網上和龜友、專家的交流中得知泥水養龜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法寶”。
現在談到泥水養龜時也存在很大分歧:一部分龜狀態可與野生龜媲美。另一部分龜則恰恰相反,腐皮、爛甲更加嚴重,直至死亡。
弄得很多初次養龜的龜友不知如何選擇。
筆者嘗試了泥水的方法,腐皮、爛甲的龜體表病灶稍作消毒處理,進入泥水中迅速恢復,用泥水馴養號稱“爛甲王”的中華花龜和眼斑龜也從沒鬧過類似疾病。
下面將從土壤選擇、消毒處理、環境佈置和過濾4個的步驟談論泥水養龜。
🐢01 土壤選擇
選擇沒被農藥、化肥污染過的土。可以去野外挖或購買天然園土。對於城市公園、小區花園的泥土不在考慮範圍之內,這些土壤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筆者選擇的是池塘和河流淺灘處的淤泥。
🐢02 消毒處理
土取回要加1/3經過多次清洗後的細沙,攪拌均勻後,再暴晒三天,目的是殺死大部分病毒、細菌、寄生蟲及蟲卵等病原體,用篩子篩去樹枝及棱角分明的石頭後,才可以安全使用。
🐢03 環境佈置
首先在水族箱或整理箱中放石頭和沈木(石頭下不能有泥,否則龜在鑽泥時容易被石頭壓住溺斃)。
之後再鋪5~10cm厚的泥沙於箱底,一定要拍實,然後加水,用水杯從石頭頂部慢慢倒入水,水深以沉木或石頭頂部露出水面為準。
水面上會漂浮一些白色泡沫,可以不用管它,泡沫會慢慢消失,待2個小時后土會慢慢下沉至箱底,水變的清澈見底;
🐢04 生物過濾
水中按比例倒入em菌和光合硝化細菌,目的是穩定缸中有益菌和有害菌的數量平衡,並可以分解水中的有機物。
選擇體形較大的異形魚和螺做為“清道夫”,魚和螺可吃掉殘餌和代謝物,水面上種植浮萍、水浮蓮或水葫蘆等浮水植物,植物的根部可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質。不要種挺水植物,扎入泥裡的根會被龜鑽泥時刨出來,功虧一簣。
把泥水缸放在有陽光的地方,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才能生長,發揮淨化水質的作用,水中的藻類也會大量繁殖,水可能剛剛開始會有點異味,通常3天后在多種生物的協同作用下異味會消失,轉變成泥土的清香味,類似夏季剛剛下完一場傾盆大雨後的味。
有的龜友想加裝過濾器,要注意不能放在泥上,在過濾器的下面墊一塊石頭,過濾的進水口與泥沙保持5cm的距離就可以了。
此時,用ph試紙測一下水的硬度(6.5~7.0),可先放養一些小型魚和小青蝦,如果魚蝦大量死亡,撈出屍體,水需要繼續養,直至魚蝦不再死亡為準,這些“闖缸”的魚蝦還可以做為龜的食物(水不一定清澈見底就好,水呈茶色、淺綠色,且無異味是養龜的好水)。
此時,可以讓龜正式入住了,龜通常會把自己埋起來,你平日里很少看到它的“尊榮”,給它一個適應新環境的過程,待一周後可投餵浮水性人工配合餌料,龜飢餓時會自己捕食。
不建議投餵沉底的食物,因為沈底的食物會陷入泥沙裡,如果不能被龜馬上發現吃掉,靠螺和異性魚根本就無法清理大量的殘餌,水質會很快惡化,對剛剛建立起來的生態系統造成破壞。
泥水養的龜比較膽小、警惕性非常之高,通常飼養一個月後,龜在天氣晴朗時會小心翼翼爬到石塊或沉木上曬太陽,一旦遇到響動會立刻滾落水中,鑽入泥里或迅速躲藏在遮蔽物下。
很多龜友說中華鱉對水質要求高不好養,《家養水龜》也這樣介紹,筆者原來用沙子做底嘗試飼養,起初一周無異常,之後2只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腐皮,其中一隻直至穿孔,另一隻全身感染後,均以死亡告終。
後來向龜友和專家請教後得知,鱉不僅僅需要陽光,保持鱉甲和皮膚健康的辦法就是在箱底鋪淤泥,泥中的礦物質和腐殖質對鱉甲和皮膚可以起到保護作用。
環境佈置按上文的步驟操作即可。
同樣要先把水養好,鱉通常需要一周的時間來適應新環境,鱉更喜歡把自己“活埋”,經常一天都見不到,鱉的活動規律是天氣清朗時趴在岸邊日光浴,其它時間躲藏在水底淤泥中或石塊下休息,喜傍晚和夜間外出活動覓食,鱉的食物最好選擇活食,例如:泥鰍或昆蟲,飢餓時也會啃食水生植物。(見圖-3)
如果選擇人工合成餌料,要傍晚投餵。同樣選擇漂浮在水面的餌料,鱉適應新環境後會主動捕食漂浮於水面的食物。
無論養龜還是養鱉都要定期更換泥土,通常半年更換一次。
冬季一個月換水一次,待生態系統完全建立後,2~3個月換一次水就可以了,注意水位變化,不定期加水,但夏季要注意水質變化,一旦惡化必須換水,否則龜容易患病。如果飼養稚龜更要注意。
每次更換泥土或換水要添加適當的em菌和硝化細菌,以保持環境中菌群平衡,還可按比例添加水質安定劑,如果生態系統完全建立且循環穩定,便可以省去換水的麻煩,我的三個泥水箱已經一年沒換水了。
雖然使用泥水是一種節能、環保、安全的養龜方法,但此法只適合養,不適合賞,用泥水養是輕易看不到龜的,但可以做為調理和治療龜鱉疾病使用。
筆者曾經用泥水救護患肺炎兩週的東部錦龜、患厭食症半年多的納氏偽龜和患嚴重腐皮病的四眼斑龜。
分別放到不同的泥水箱中,至於陽光下:東部錦龜約7天后恢復健康,開始追逐吞噬魚蝦;
納氏偽龜開始漂浮於水面,約120分鐘後沉入水底,14天后開始啃食浮水植物,之後逐漸開始接受油菜、油麥菜、小白菜、萵筍葉等綠葉蔬菜,最終也接受了龜糧,體色也由最開始的灰白色變成翠綠色和淡黃色相間的鮮豔條紋;
四眼斑龜半個月後腐皮脫落,傷口癒合,當時在傷口癒合處還長出纖維瘤,5天后瘤體便自行脫落,躲藏在遮蔽物下伺機捕食泥鰍。
總之,泥水養龜能讓龜短時間內適應新環境,有效防治因水質不良引發的疾病,特別是皮膚和龜甲方面的疾病,泥水飼養稚龜(當年出生的龜)和幼龜(出生1年的龜)無風險,而且會避免龜畸形。
如果長期泥水飼養,有的龜背甲會出現水銹,寄生部分藻類,具備野性之魅力。如果想兼顧觀賞,也可以選擇在泥沙上鋪1~2cm厚的麥飯石。
本文開頭提到龜在地球上曾與恐龍共同生活過,恐龍滅絕了,龜卻挺過了6500萬年前那場翻天覆地的災難,承受住了新生代哺乳動物繁盛的帶來的巨大衝擊,一直“走到今天”。
我們應該敬畏這種史前時期倖存下來的生靈,加強力度保護它們,而不是可以“揮霍的資源”,更不能把它視為“補品和藥材”。
泥水養龜能提高龜的成活率,尤其是稚龜和幼龜,對於醫療救護龜鱉和家庭馴養龜鱉也是非常值得推廣的一項技術,龜鱉保護刻不容緩(請您選擇人工繁育的龜鱉飼養)
最後,還是那句話老生常談的話:“養龜就是養環境!”
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難免有疏漏之處,請龜友和專家們多多批評、指正,不吝賜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