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巴黎|羅浮宮「必看」最經典的15幅畫

羅浮宮,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博物館,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始建於1204年,1793年正式對外開放。繪畫館共有35個展廳,2200多件展品,收藏了從意大利十三世紀初的繪畫到十九世紀德拉克洛瓦等畫家七個世紀的各國繪畫,規模和質量都堪稱世界第一。

1、蒙娜麗莎 達文西意大利1503-1506年

木板油畫77x53cm 巴黎羅浮宮藏

這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

它代表達文西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無界漸變著色法”般的筆法。

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係,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那微笑有時讓你覺得溫文爾雅,令人陶醉;

有時彷彿內含哀愁,似顯淒楚;有時又略呈揶揄之狀,雖則美麗動人卻又有點不可接近,更妙的在於,在這幅名畫之前,不論你從哪個角度看,她那溫和的目光總是微笑地註視著你,生動異常,彷彿她就在你身邊。

2、自由引導人民 德拉克洛瓦法國1830年

布面油畫260x325cm 巴黎羅浮宮藏

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引導人民》是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最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之一。

畫家以奔放的熱情歌頌了這次工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參加的革命運動。高舉三色旗的象徵自由神的婦女形像在這裡突出地體現了浪漫主義特徵。

她健康、有力、堅決、美麗而樸素,正領導著工人、知識分子的革命隊伍奮勇前進。

強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戲劇性效果,與豐富而熾烈的色彩和充滿著動力的構圖形成了一種強烈、緊張、激昂的氣氛,使得這幅畫具有生動活躍的激動人心的力量。這幅作品至今仍被很多人視為自由的象徵以及法蘭西共和國的象徵。

3、拾穗 米勒法國1857年

布面油畫83.5x111cm 巴黎羅浮宮藏

法國畫家米勒創造了一種無與倫比的農民典型,他筆下的農民具有一種樸實、善良、憨厚和稚拙的美,永遠散發著泥土的氣息。

1857年畫家43歲時,完成了《拾穗者》。

在已經收割後的田野裡,三個貧苦的農婦正在撿拾麥田裡散落的麥穗。畫中沒有龐雜的場面,也沒有過多細節,十分單純,令人一目了然。

三個農婦神態疲憊,頭頂著盛夏的烈日,在似火的驕陽燒烤著的大地上尋找失落的麥穗,辛勞的汗水已浸透了粗布衣衫。

畫面的背景是堆成小山似的麥垛,主人騎在馬上監督農民們幹活,豐收遠景和前景三個農婦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就暗示在豐收的年景,農民們仍然不得溫飽。

重大的社會問題,嚴酷的階級對立,在這幅畫中被畫家用具體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出來。

資產階級評論家憑著他們的敏感,從政治上作出論斷:“畫裡有農民的抗議聲。”

4、加納的婚禮 委羅內塞意大利1562-1563年

聖喬治修道院飯堂畫1000x666cm 巴黎羅浮宮

這幅畫是委羅內塞的代表作,表現的是基督在加納城參加一次婚禮宴會的情景。

畫面非常大,大約有70平方米,在羅浮宮佔據了整整一面牆,畫中的人物有132個,歷時一年零三個月才畫完。

故事講的是耶穌和聖馬利亞以及使徒們在約旦河畔的加納這個地方遇到一商人正在舉辦婚宴,應主人邀請他們一起參加婚禮。

畫正中是耶穌和聖母瑪利亞,新婚夫婦在畫面左下角桌子的盡頭,大家正喝得高興,僕人報告酒沒了,於是耶穌吩咐把商人家的缸裡註滿水,然後叫大家品嚐,竟成了香噴噴的美酒,原來是耶穌顯了靈。

畫家將英國女王、提香、丁托列托和自己都畫進畫中。

據說,委羅內塞到了威尼斯以後,他發現這裡的人們追求的並不是對宗教的虔誠,而是對生活的享樂,於是他饒有興趣地把這些世俗生活搬上了畫面。

5、梅杜薩之筏 席里柯法國1818-1819年

布面油畫491x716cm 巴黎羅浮宮

這是一幅“紀實性”巨畫。

19世紀初,法國海軍部任用了一位根本不懂得航海的人肖馬雷任遠洋船“梅杜莎號”的船長,這艘巨型船在駛往非洲途經布朗海峽時觸礁沉沒,船上有權勢的人都乘小船逃命,遺下150多名乘客和船員,生還者只有15人,上岸後又死去2人。

這宗海難事件激起法國人的強烈不滿,富有正義感的畫家席里柯從這一真實事件出發,創作了這幅世界名作《梅杜莎之筏》。這幅畫描繪了遇難者呼救的緊張瞬間,他們居高呼喊遠方的救生船。

畫家有意在背景上畫一風帆,逆風將木筏往後吹行,這就造成了遇難者嚮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風逐漸將木筏往後吹的現實造成對立的緊張氣氛。

這幅畫巨大的畫面,結構宏偉、氣勢磅礴。

情節激動人心,構思大膽富有戲劇性,構圖嚴謹充滿律動,畫中人情感激越。人體塑造堅實有力度,光影對比強烈,整個色調陰森沉鬱,顯示出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

這幅傑作的問世,開闢了浪漫主義的藝術道路。

1842年11月,也就是在畫家去世後的幾個月,羅浮宮博物館收藏了這幅畫。席里柯英年早逝,33歲時便死於疾病,他永遠也無法知道他的畫會成為羅浮宮最著名的傑作之一。

6、花園中的聖母 拉斐爾意大利1507年

布面油畫122x80cm 巴黎羅浮宮藏

拉斐爾的藝術作品典雅和諧、秀美誘人,創作這幅畫還有一段趣聞。

一天,拉斐爾在花園中散步,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正在花叢中剪枝,藝術家被她那富於魅力的形象所吸引,立即敏捷地將這位姑娘的形象速寫下來。

不久,他用這位少女做模特兒,創作了這幅名畫。

因這姑娘是園丁的女兒,故這幅畫又稱《美麗的園丁之女》。

這這幅《花園中的聖母》表情最有特色,算得上是拉斐爾最優秀的聖母像。

7、蓬巴杜夫人全身像 德·拉圖爾法國1775年

水粉彩畫175x128cm 巴黎羅浮宮收藏

這是羅浮宮裡罕有的粉彩畫永久展品,看一眼就知道是幅不可多得的名畫。

這幅畫描繪了這樣一位夫人:她坐在桌子前,手上拿著一本樂譜,腳邊放著的銅版畫和版畫夾表明她在美術方面的才能。

最重要的是那些擺在書架上的書。

從書脊上就可看出其中的內容:左邊一排為《忠實的牧羊人》,意大利詩人瓜里尼(Guarini)1590 年出版的田園詩作,並在18 世紀掀起了嚮往農村田園之樂的風潮,而它作為劇本深受蓬巴杜夫人的特別關注。

接下來是《趙氏孤兒》,伏爾泰1723年創作的一部史詩,影響了整個法國。

頌揚了現代法國的創立者亨利四世,以及他受啟蒙思想洗禮後所具有的哲學和國家政策理念。再接下來是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對共和政體進行了頌揚,談及法律精神、憲法的必要性、以及以個人自由發展為基礎的個人權利。

這本書出現在國王情婦蓬巴杜夫人手中,尤為引人注目,因為它在當時同樣遭到巴黎索邦大學的嚴厲譴責,而且被教會列入禁書。

架子上最後一本是1754年第四版的《百科全書》,在1752 年書首次出版時就陷入危機難以再版,由於蓬巴杜夫人的協助才得以倖存。

一切都表明,蓬巴杜夫人擁有並閱讀這些書,它支持並擁護啟蒙者奉行的自由思想。1764 年,當獲悉蓬巴杜侯爵夫人去世時,伏爾泰給狄德羅的信上這麼寫道:“她也是我們中的一員”。

8、田園合奏 喬爾喬內和提香意大利1510-1511年

110x138cm 布面油畫巴黎羅浮宮藏

這是喬爾喬內的最後一幅作品,先是由喬爾喬內繪製,後由提香繼續完成的。

《田園合奏》又稱《鄉村音樂會》,是鄉土自然美和女性裸體美的繪畫結合,不僅表現了畫家對時代精神的探索,還反映了16世紀以來威尼斯繪畫風格的審美理想。

充滿陽光的鄉村風景中,兩位衣著華麗的年輕音樂家和兩位體態豐豔的女神在樂器伴奏中歡樂,將人們引入恬靜的詩意境界。

畫面將富有生機的自然風光與充滿生命和諧的人體結合起來,展示了一幕耽於幻想的神人心靈交流的幻境,充滿神秘的詩意,體現了當時人們對美的夢幻般嚮往。

9、方塊A作弊者 拉圖爾法國1625年

布面油畫106x146cm 巴黎羅浮宮藏

畫中的四個人圍坐在桌旁玩紙牌。時間彷彿凝固。

右邊的盛裝男青年正在查看自己手中的牌。他獨立於另外三個人物之外,從眼神可以看出其他三人正合謀施計,而他還蒙在鼓裡。

稍稍偏離畫面中心的位置,是一位佩戴精緻髮飾、胸肩袒露的風塵女子,她的眼神和手勢指向畫面的左側。

那裡是另外一個玩家,這個在陰影中的男子不動聲色地摸出一張藏在腰間的方片A。這就是畫名所指之人——作弊者。

在作弊者和風塵女子的中間,站著一個手持酒杯的侍女。畫中情形一目了然:身處牌局的年輕男子被穩操勝局的風塵女子所吸引,處於陶醉中的他馬上就會被左邊的男子騙光錢財。

這幅作品的主題借鑒了十六世紀末期的意大利名畫家卡拉瓦喬的《打牌作弊者》。拉圖爾還創作了同樣題材的另一個更早的版本,畫中細節略有不同,名為《草花A的作弊者》,藏於美國沃斯堡金伯莉藝術博物館。

10、畫家與女兒像 維瑞·勒布倫法國1789年

布上油畫130x94CM 巴黎羅浮宮藏

《畫家和她的女兒》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也是她的自我寫照。

女畫家裝束樸素典雅,端莊秀麗,目光溫柔而深情。

她俯身坐著, 十分瀟灑優雅,雙臂圍抱著女兒的臉。女兒天真可愛,把臉緊貼母親,摟著媽媽的脖子,顯得無限嫵媚。

作品將母女之愛、親子之情畫得十分動人,也表現了畫家自己的溫婉多情。構圖採用了穩定勻稱的三角形,色彩雅緻和諧,線條優美洗練,背景不加任何陪襯,更突出了主題。此畫作於1789年,這一年畫家34歲,她的女兒9歲。

11、路易十四肖像 里戈法國1701年

布面油畫277x194cm 巴黎羅浮宮藏

這幅畫是在路易十四63歲生日那一年訂製此畫的,他原想送給他的孫子——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五世,但由於自己太喜歡,故而將原作留在凡爾賽宮的阿波羅廳內,看來羅浮宮的這幅也只能是複製品了。

畫面上,放在墊子上的王冠和“正義之手”、帶有白鼬皮里子的雙飾帶花的禮服大衣、查里曼之劍和亨利四世的權杖,所有皇室權的象徵物齊聚於此標準的官方肖像畫中。有人說里戈是畫者之王,也是王之畫者。

12、聖母報喜 巴托尼意大利1741年

布面油畫100x60cm 巴黎盧浮官藏

這是一幅傳統的聖母懷孕的題材,不同之處在於這幅畫除了聖母含羞的表情和雙手合於胸的手勢暗示有孕外,沒有天使來報的畫面。

巴托尼的畫,在古典的風格中,透露著現實的美。他的作品充滿“個人的文化”,極富個性,深得上流人士的青睞。18世紀,許多富有的有識之士迷戀於歐洲大旅行,旅行中的一項內容就是請當時首屈一指的肖像大師巴托尼為他們作畫。

13、錢商和他的妻子 馬西斯比利時

布面油畫1514年150x140cm 巴黎羅浮宮藏

這幅畫是作者的代表作,畫中的錢商是個錢鋪掌櫃,他正在用戥子稱金銀,神情非常專注。

他的妻子則在翻閱祈禱書,那書上正畫著聖母子圖像(在這裡反映出世俗的經商正與宗教信仰並存)。但是宗教的虔誠敵不過世俗的誘惑,他的妻子的眼神並不注視在祈禱書上而是斜視著丈夫的活動,這正是微妙地展現了當時資產者內心生活的一個側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畫的前景上,有一面置於桌上的凸鏡。鏡子裡照出長方形的窗子、街、房子和樹木,同時又畫進了馬西斯自己的形象。

以凸鏡來擴展畫外的景象,這種手法在凡·艾克的畫中也有過,這大概是當時人們對這光學技術的新成就極有興趣,所以畫家為投人們之所好而特意如此畫入的吧!

這是一幅典型的風俗畫,被史家稱之為開近代美術描繪日常生活先河的傑作。儘管在馬西斯之前,凡·艾克就畫過《阿爾諾芬尼夫婦》,也是風俗畫,但其風俗性不夠強烈,因此馬西斯此畫才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14、洛林大臣的聖母像 艾克尼德蘭1435年

畫板油畫66x62cm 巴黎羅浮宮藏

這幅畫的特點是所有細節非常的細緻入微,遠處風景中的城市、河流和塔橋(可能暗喻洛林的家鄉歐坦),教堂內部的柱子、雕刻、地面,人物的面部特徵和表情、服裝上的裝飾等等全部都處理的細膩逼真。

教堂外的花甚至能分辨出有百合花、鳶尾花、牡丹和玫瑰(意寓聖母的美德)。畫的左邊是大臣洛林,他虔誠地祈禱著,而他對面懷抱聖子的聖母,以及為聖母加冕的天使並不是現實的人物,而是大臣洛林幻想中的,所以洛林與聖母的眼神沒有直視和交流。

聖母身著的紅色長袍也一反傳統哥特式繪畫中聖母的裝束。這幅畫是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的大臣尼古拉·洛林(Nicolas Rolin,1376–1462)在1435年委託作者為其所繪的祈禱畫像。

羅浮宮中僅有這一幅凡艾克的作品,所以顯得非常的珍貴。

這幅畫一直掛在洛林的出生地歐坦(Autun)的聖母院教堂,大革命後的1800年進入到了羅浮宮。

15、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 大衛法國1815年

布面油畫610x931cm 巴黎羅浮宮藏

該幅鉅作是大衛受拿破崙委託於1805年12月21日開始創作,歷時近兩年於1807年11月完成。這是畫家忠實記錄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舉行的國王加冕儀式的一幅油畫傑作。

為了鞏固帝位,這位皇帝極其傲慢地讓羅馬教皇庇護七世親自來巴黎為他加冕,目的是藉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號召力,讓法國人民以至歐洲人民承認他的“合法地位”。

在加冕時,拿破崙拒絕跪在教皇前讓庇護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奪過來自己戴上。大衛為避免這一事實,煞費苦心地選用皇帝給皇后加冕的後半截場面。

這樣,既在畫面上突出了拿破崙的中心位置(拿破崙站起來給皇后加冕),又沒有使教皇難堪。身穿紫紅絲絨與華麗錦繡披風的拿破崙,已經戴上了皇冠,他的雙手正捧著小皇冠,準備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約瑟芬的頭上戴去。

約瑟芬身後的紫紅絲絨大披風由兩個貴族婦女提著。

在拿破崙的背後坐著那位教皇庇護七世,他無力地坐著,默認這一情景,伸著手指為他們祝福。

整個氣勢十分莊嚴,人物多達百人,每個人物形像以精確的肖像來描繪,這裡有宮廷權貴、大臣、將軍、官員、貴婦、紅衣主教與各國使節。

構圖之宏大,場面之壯觀,為畫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沒有的。

後面中間坐著的女人是拿破崙的母親,因不喜歡約瑟芬而拒絕到場,但也被路易大衛畫在了裡面。

前排右邊穿紅色袍子的是瘸子外交部長塔列朗。

左一是拿破崙的哥哥,約瑟夫.波拿巴,也是沒有到場後補上去的。左二是拿破崙的弟弟,路易.波拿巴,後來拿破崙三世的爸爸。

左邊穿紅衣拉著媽媽手的男孩,是約瑟芬的外孫查爾斯·波拿巴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