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大多數人“壓力山大”、飲食不規律……或多或少都有著便秘的困擾。據多個調查提示,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為4%~10%。也就是說,最多每10個人就有1人患有便秘……而且,便秘的患病率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女性較高於男性。正是因為太過於常見,許多人甚至忽略了便秘所帶來的隱患。在某些情況下,便秘還會致命!
內容目錄
警惕!便秘不是小事這類人最危險!
很多便秘的患者,會不自覺地通過加大力量來幫助排便,但這可能會增加心血管負擔。尤其是對於本身就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無論是短期便秘,或是長期便秘,都是一個致命的危險因素。
患者在大便時使腹壓持續長時間增高,減少了回心血量,同時使顱內壓持續增高,極易導致惡性心律失常、腦血管意外的發生,從而危及患者生命,大家要高度警惕。
除此之外,便秘本身也會帶來許多危害,主要表現為以下5類:
失眠、抑鬱
長期便秘,部分病人易出現失眠、煩躁、抑鬱、焦慮等精神心理障礙,影響工作、學習及日常生活。
噁心、厭食
便秘可使腹部脹滿,產生噁心、厭食。
誘發痔瘡、痛經
便秘可誘發肛裂、痔瘡等疾病,女性便秘患者還容易發生痛經。
口臭、長斑
便秘可引起口乾、口臭、口舌生瘡,也可促進黃褐斑的生成。
易患癌症、老年癡呆
長期便秘,存在誘發結腸癌、肝病、乳腺疾病的可能。還有研究報導表示,對早老性癡呆的發生,有促進作用。
人到底為什麼會便秘呢?
大便在形成、傳輸、排出的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便秘的發生。
形成:
一般來說,大便要達到一定的量,我們才會有排便的感覺,也就是說我們如果不能提供足夠的原材料,那大概率就不能正常排便了。
傳輸:
正常的結腸上,分佈著很多被稱為平滑肌的肌肉組織,和分泌潤滑液的細胞。在腸道神經及多種因素支配下,通過規律蠕動、收縮,產生動力,在潤滑液的幫助下,推動大便到達肛門附近。在上面任何一個環節中出現問題,我們的便便就不能順利到達目的地。同樣的,如果在運輸過程中,遇到道路阻塞(比如結直腸腫瘤),便便同樣不能到達目的地。
排出:
如果大便乾結、肛門部位感受大便多少的“感受器”、或者負責排出大便的肌肉出現了問題,那排出大便的過程,多半也會出現問題。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便秘?
便秘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排便困難和(或)排便次數減少、大便乾結。有國外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便秘的症狀譜以排便費力最為常見,其他症狀依次為大便乾硬、排便不盡、直腸堵塞感、腹脹、排便次數減少(每周少於3次)和需通過輔助手段幫助排便。
調查發現,便秘的症狀以排便費力最為常見,其他症狀依次為排便次數減少、排便不盡感、大便乾結、肛門直腸堵塞感和需輔助排便。一般出現上述症狀中的一種或多種超過6個月,就要考慮慢性便秘了。另外,大家還可以通過“拉完便便回頭看看”的方式,來輔助判斷↓
便秘了,該怎麼辦?醫生來支招!
一般來說,如果一過性或者是短期的便秘,通過生活習慣的調整就可以治療。
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飲水量
膳食纖維對小腸中某些酶具有抗水解作用,且不會被結腸吸收,因此可留住腸腔水分並增加糞便體積。膳食纖維的每日攝入推薦量為20~35g。
“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對高膳食纖維食物進行了一個大盤點↓
● 常見的高膳食纖維水果:酸棗、梨、石榴、無花果、獼猴桃等;
● 常見的高膳食纖維蔬菜:春筍、芹菜、蓮藕、花椰菜、扁豆等;
● 常見的高膳食纖維穀物:小麥、大麥、蕎麥、燕麥等;
● 其它類高膳食纖食物:香菇、木耳、腰果、松子仁、黃豆、蠶豆等。同時,大家記得保證每天1.5~2L的飲水量。
規律運動
通過規律的體育運動,可以縮短腸道傳輸時間、利於通便。
有氧運動如步行、騎車等對改善便秘有效果。一般推薦運動量為30~60分鐘/天,每周至少2次。
對於日常運動較少或老年便秘患者來說,此方法效果可能更好。
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晨起和餐後2小時內排便,通暢性更好。
另外,蹲便比使用馬桶,更有利於大便排出。
如果通過以上3點,便秘的狀況仍然不能得到改善,那就最好到正規醫院的肛腸科或者消化科醫生處就診,詳細分析病情后再確定進一步的診療方案。
另外,當出現了腹痛、大便性狀改變、腹部摸到有包塊、黑便、甚至消瘦等症狀時,要高度警惕結直腸癌可能,及時前往正規醫院就診檢查,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