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觀念裡,關於吃的觀點佔據半壁江山。其中,不要「飽食」的思想明朝時期就曾提出。
近期,多項研究證實上述觀點,並指出吃飯“八分飽”的好處:抑制慢性炎症。
吃“八分飽”,或能抑制慢性炎症
吃飯不要過飽,換句話來說,就是限制熱量。一項發表於《科學(Science)》的研究證實,每頓吃“八分飽”,可以改善新陳代謝和免疫反應。
該研究由美國耶魯大學完成,通過確定測試者的基線熱量攝入量,以減少熱量攝入(八分飽)組、照常飲食組為對比,分析參與者未來兩年限制卡路里攝入對健康的影響。
研究發現,“八分飽”會改變脂肪組織的基因表達,使體內炎症因子水平降低,進而幫助提高壽命。
無獨有偶,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教授團隊於202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同樣表明,少吃點能延緩細胞衰老,減輕身體炎症。
吃太飽,帶給身體4大負擔
偶爾大快朵頤,或許對身體影響不大。但如果長期吃太飽,容易對以下身體器官造成嚴重負擔:
消化系統
飲食過飽會令消化系統負荷過重,導致胃痛胃脹,長此以往更易誘發或加重胃炎、胰腺炎、結腸炎等消化道疾病。
老年人由於胃腸系統退化,更應該注意。
大腦
胃裡充滿食物時,為了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大量血液會優先供應胃腸道,大腦血液供應相對減少。
這不僅會讓人頻繁產生困倦感、反應遲鈍,嚴重時還可能增加腦中風風險。
心血管系統
吃得過飽,一方面會導致胃承載過重,胃部體積擴張,導致胸腔壓力升高;另一方面,會使得心臟供血相對減少,心肌缺血,加重心臟負擔。
代謝能力
隨著年齡增長,人的代謝能力普遍較年輕時有所下降。加上活動量低,多餘能量不易消耗,會轉化成脂肪在體內沉積,久而久之造成肥胖。
肥胖還會使患“三高”、骨質疏鬆及癌症的風險大大增加。
除此之外,過飽飲食還會影響一些慢病的康復,比如:
- 有冠心病史的人,吃太飽易誘發心絞痛;
- 有高血壓的人過飽,會導致血壓短時間升高;
- 有糖尿病的人,飽食還會出現血糖過高。
吃到什麼程度就該放下碗筷?
關於“飽”的程度,對於不同的人,衡量標準要靠自我感知。人們常說的“七分飽”“八分飽”主要是形容一種似飽非飽的感覺,換句話說,就是飯量不要太滿。
七分飽
七分飽就是胃裡還沒覺得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有所下降,主動進食的速度也明顯變慢,但習慣性地還想多吃。
如果把食物撤走,換個話題,很快就會忘記吃東西。
八分飽
胃裡感覺滿了,但再吃幾口也不痛苦。
九分飽
還能勉強吃幾口,但每一口都是負擔,覺得胃裡已經脹滿。
十分飽
一口都吃不下了,多吃一口都痛苦。
摸索自己七、八分飽的飯量,需要不斷感受和調整。
給大家提供一個參考標準:如果吃飯時間相對規律、固定,這頓吃了七、八分飽,第二餐之前是不會提前餓的。
換句話說,如果提前餓了,就意味著沒吃到位,可以適當再增加一點飯量。
除此之外,提醒幾個健康吃飯的細節:
- 專心進食:對不同級別飽的感受,一定要在專心致志進食的情況下才能感知。如果邊吃邊聊,或邊吃邊看電視,很難感受到飽感變化,不知不覺就吃多了。
- 細嚼慢嚥:只有細嚼慢嚥,才會感受到飢餓感的消退,胃裡逐漸充實的感覺。通過找到七、八分飽的臨界點,把它作為日常食量。
- 少精多粗:吃水分大的食物可以讓胃提前感受到飽,有利於控制食量,比如喝八寶粥,吃湯麵,都容易讓七、八分飽的感覺提前到來。
- 吃需要多嚼幾下才能嚥下去的食物,比如粗糧,能讓人放慢進食速度,有利於感受飽感,從而幫助人們控制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