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藥、抗生素等藥物為什麼不能自行服用?

止痛藥、抗生素等藥物,對於很多人並不陌生。牙疼了、胃痛了,可能很多人都會自行服用,緩解疼痛和症狀。但是,是藥三分毒,很多人對藥物自行服用,不僅傷肝、傷胃,還會傷腎,特別是止痛藥、抗生素等藥物。

👉藥物為何傷腎👈

在一般人中,解小便常被冠名為“排毒”,從醫學角度看,這也不無道理,許多藥物經過代謝分解後,便從腎臟過濾,再經尿液排出。腎臟每天都要過濾大量血液,藥物成分可隨血液循環流經腎臟,並積聚於此,久而久之便對其造成損傷。

👉老年人、兒童、腎功能不全者更需注意👈

老年人的腎臟逐漸萎縮,“排毒”功能逐漸減退,藥物毒性成分容易積聚在腎臟而難以排除乾淨;兒童的腎臟還未發育完全,腎功能未完善,防禦能力較差,容易受到傷害。

因此,藥源性腎損害特別容易發生在老年人和兒童。

此外,原本已有腎功能障礙、有過敏體質或處於脫水狀態的病人,也容易發生藥物性腎損傷,尤其是同時應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有“腎毒性”的藥物者,發生腎損傷的概率則更高。            

一旦發生藥源性腎損傷,將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輕則損害腎功能,誘發腎炎;重則可造成腎壞死、急性或慢性腎功能衰竭,甚至可致死亡。

👉常見可損傷腎臟的藥物👈

1、止痛藥

許多人為了緩解牙痛、創傷疼痛等,常服用鎮痛藥。其中,非那西丁、撲熱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舒林酸等解熱鎮痛藥和止痛消炎藥的使用非常廣泛。由於用藥不當, 常常出現消化性潰瘍、 胃出血、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支氣管哮喘等並發症。近年來研究結果表明, 長期濫用鎮痛藥還可引起急性腎炎或腎小球壞死等腎臟疾病,嚴重者還可能導致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止痛藥損傷腎臟後可出現以下表現:腰部酸痛、渾身乏力、口乾舌燥、食慾不振、眼瞼及雙下肢水腫、尿痛、尿頻、尿急、無菌性膿尿、蛋白尿或血尿等。

2、抗生素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慶大霉素、卡那黴素等。這類藥物使用時間超過10 天后,腎損害的發生率會明顯上升。

喹諾酮類抗生素:如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等。一旦這類藥物劑量過大,便會引起血尿、間質性腎炎,嚴重者會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目前這類藥在未成年人禁止服用。

磺胺類抗生素:如復方新諾明等。服藥後易產生結晶而引起梗阻性腎病,出現血尿、腎絞痛、甚至急性腎衰,特別是脫水及老年患者更易發生。因此,在服用這類藥物時應多飲水,並服用碳酸氫鈉(小蘇打)片鹼化尿液,以減少對腎臟的損害。

👉如何預防👈

1、合理用藥

預防藥源性腎損傷的關鍵是合理應用藥物。

一般地,用藥劑量過大、療程過長是出現腎臟損害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在服用以上藥物時,首要原則就是堅持合理用藥,切忌濫用。

同時,盡量避免兩種或兩種以上腎毒性藥物的聯用,對高危人群(如老人、孕婦、兒童、腎功能不全者)要根據腎功能狀態調整用藥劑量和用藥療程。當然,這還得有醫生把把關,切勿擅自減藥、停藥。

有的藥物會在外包裝上明確註明“肝腎功能不良者慎用”,則有慢性腎病的患者最好不要服用或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2、定期檢查

患者長時間服藥或短時間大量服藥時必須定期做與腎臟相關的檢查,以便及時早期發現藥源性腎損傷。如果發現有腰酸無力、小便異常、四肢浮腫、容易疲乏、血壓增高等腎病表現,須在醫生指導下停藥或及時調整用藥劑量,情況嚴重者應立即停止藥物使用,去看醫生,以盡可能減緩藥源性腎損傷的發展。

高血壓、糖尿病等一些慢性病患者因長期用藥,已成為藥物性腎損傷的主要人群。因此,這類患者最好定期到醫院體檢,如每年至少查1 次尿常規,檢查尿蛋白等指標是否異常,密切監測腎臟功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