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典型的呼吸科常見症狀。但是有一種咳嗽,卻是因為消化系統疾病引起的,比如,有些人患了胃酸倒流,就會有咳嗽的症狀。
👉什麼是胃酸倒流👈
胃酸倒流病(GERD)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屬於消化道良性疾病。它是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到食道引起的不適症狀和(或)並發症,典型和常見的症狀是燒心(胸口後方、常自下而上延伸的燒灼感)和反流(胃內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動),可伴有咽喉、氣道等食道外表現。該病男女比例無明顯差異,高發年齡為40~60歲,近年來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胃酸倒流的發病機制👈
正常情況下,食物經口腔咀嚼,吞嚥後進入食道,食道蠕動推動食團進入胃內,食物在胃內初步消化後進入十二指腸,繼續逐步向遠端腸管推進,進一步消化食物。
正常生理狀態下,在食道下段和胃連接處有重要的抗反流屏障結構,其中包括食道下括約肌(LES),它是食道末端環形肌束,其收縮產生食道胃連接處的高壓帶,可防止進入胃內的食物反流入食道。
當LES結構受損,如賁門失遲緩症術後、食道裂孔疝、腹壓升高(妊娠、肥胖、腹水、嘔吐、負重勞動等)及胃內壓增高(胃擴張、胃排空延遲等)時,可引發此病。此外,某些人體激素、食物、藥物等也可引起LES功能障礙。當食道的清除能力和粘膜屏障不足以抵抗反流物損傷時,則可發病。
👉常見臨床症狀👈
胃酸倒流病的臨床表現多樣,輕重不一。燒心和反流為本病典型症狀,且多於餐後特別是飽餐後1小時出現,部分人可在夜間入睡時發生。有的患者會有胸口痛,易誤以為心絞痛而看心內科。亦有部分患者有吞嚥困難和胸骨後異物感。
由於反流物刺激或損傷食道外組織或器官,患者可能因出現咽喉炎、慢性咳嗽或哮喘而選擇掛呼吸科;因口腔潰瘍、牙病而看口腔科。可見,本是消化道疾病,卻累及身體其他器官而引起相應症狀,於是醫患“誤會重重”啊。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該病患者通過胃鏡檢查還可發現“Barrett食道”病變,其癌變風險正常人高10~20倍。
👉如何治療👈
胃酸倒流病有慢性複發傾向,治療上以控制症狀、治愈食道炎、減少復發和防止並發症為目的。
1、調整生活方式
戒菸、限酒、少喝濃茶,餐後勿立即平臥等。
2、藥物治療
臨床上主要以抑酸藥、促胃腸動力藥、胃粘膜保護劑等為主。具體用藥方案請聽醫師指導。
3、手術治療
部分病情頑固、嚴重患者可考慮手術治療,如胃底折疊術。
再次強調,經胃腸鏡檢查發現“Barrett食道”的患者還需定期到醫院就診,以便及時對食道癌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如何預防👈
1、飲食方面
應盡量選擇清淡、柔軟、易消化食物,如饅頭、麵條等麵食。而純肉餡包子、水餃等則要少吃點;高脂肪食物如肥肉、肉皮以及葷湯等要少吃;可適當吃些“瘦”的豬肉、雞肉、魚肉等;少吃質地黏膩的食物,如粽子、年糕等,因為它們會延遲胃排空;少吃過冷、過熱、過酸、過甜及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酒精、濃茶、咖啡;少吃粗糧、堅果、巧克力;常吃蔬菜、水果;進食規律,少食多餐,避免過飽或飢飽無常。
2、生活方面
睡前兩小時內不宜進食,白天進餐後不宜立即臥床,餐後可適量活動,幫助胃消化排空;改變睡姿,採取左側臥位,可抬高床頭15~20厘米;減少增高腹壓的因素,如彎腰、下蹲、收腹、束緊腰帶等;控制體重,避免肥胖;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戒菸、戒酒;精神緊張、焦慮也是增加胃酸倒流病發生的因素,學會舒緩壓力,保持良好心境。
總之,胃酸倒流病可防可控可治,重在預防,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飲食,保持良好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