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量到底多少算正常?

說真的,你擔心過自己的月經量是否正常嗎?

兩三天就結束的時候,你有沒有擔心過自己月經過少?

一下午衛生巾就濕透的時候,你有沒有擔心過自己月經過多?

那麼話又說回來,什麼樣的出血量才是正常月經量呢?

很簡單:整個經期共出血5~80ml 就是正常[1]。全文完……

開玩笑的,當然不能就這麼完結。實際生活中,沒有人會拿量筒收集整個經期的月經統計出血量。而且,「月經」和“出血量”也並不是相同的概念。除了血液以外,月經中往往還混有一半以上的組織液和子宮內膜碎片[2],這使得“月經”的量往往大於實際出血量。

那麼如何估算月經量呢?如何判斷自己的月經是否過多或者過少呢?看完本文,或許你就知道了。

月經是如何產生的?  

介紹月經量之前,我們先說一下月經產生的機制。我們都知道子宮是一個倒置梨形的空腔器官,空腔的內壁上就長著子宮內膜。

就像人的皮膚分為真皮和表皮一樣,子宮內膜也分兩層,內層叫做“基底層”,外層叫做“功能層”。

動脈血管穿過縱橫交錯的子宮肌肉纖維後進入子宮內膜功能層,如果有胚胎來著床,胚胎就會形成血管和功能層裡的血管進行物質交換;如果沒有胚胎來著床,功能層就會連帶著裡面的血管萎縮、剝脫、排出,形成的混合物就是月經。

等舊的功能層排出後,也就是每次月經結束後,基底層就又會長一茬新的功能層出來,等著胚胎著床或者下一次月經剝脫。

月經過多是什麼情況?  

如果月經週期正常(28±7 天),但出血量過多(>80ml),稱為嚴重月經失血,也就是過去俗稱的“月經過多”。此處的80ml 僅指血液量,算上組織液和子宮內膜碎片之後,當然還會更多。

如何判斷出血量呢?最準確的方法叫鹼性血紅素法,原理是收集所有衛生巾或者棉條,用鹼劑洗出裡面所有的血液,然後計算其中的血紅蛋白含量,以此估計出血量[3]。這種方法需要收集整個月經期間所有的衛生巾或者棉條,過程繁瑣,用來判斷即時的出血量是否過多也不現實,所以多用於科學研究。

另一種方法是月經失血圖(Pictorial Blood Loss Assessment Chart, PBAC),原理是根據衛生巾或棉條上血跡浸染的範圍進行評分,然後依據得分情況判斷出血量是否超過80ml [4]

不過,月經失血圖的可重複性似乎受到了挑戰[5],且期待每個女性都會使用這種並不簡便的計量方法也不現實。所以臨床上常常採用更簡單粗暴的評估方法:比如1~2 小時就能浸透一個容量較大的衛生巾或者棉條,且這樣的出血情況持續2 小時以上[6]

識別出血過多有很重要的意義。偶爾一次月經較多一般能自己恢復正常,不用擔心有什麼後果,但如果失血量非常大,也有可能影響血流動力學穩定,甚至危及生命。長期失血過多很容易造成缺鐵性貧血,也意味著可能存在其它潛在的疾病。

我們治療月經過多時,如果有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危急情況,當然是救命第一,再談其它。如果情況穩定,就需要完成三個任務:止血、糾正貧血、找到並消除病因。

止血的方法主要有清宮(也就是刮除正在出血的子宮內膜功能層)、宮腔填塞(壓迫止血)、使用止血藥物或含激素的避孕藥具等,一些特殊情況還可以選擇子宮動脈栓塞、子宮內膜去除術甚至子宮切除術。糾正貧血一般選擇口服鐵劑,但要想效果好,還需要從源頭減少血液的流失,所以找到病因很重要。

導致月經過多的可能原因很多,一類是血液系統的問題,各種導致凝血功能下降的血液病都可能導致月經過多;一類是子宮結構的問題,如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先天結構異常、剖宮產瘢痕缺損等導致子宮腔變形的情況也可導致月經過多;一類是內膜的問題,如子宮內膜增生、內膜炎、內膜癌、使用含銅節育環等情況。確定病因後,治療月經過多就可以更加有的放矢。

根據衛生巾或者棉條的情況估計出血量的方法畢竟比較粗略。月經前三天的量較多,長時間不動後突然改變體位,陰道內蓄積的血液突然湧出,也會讓人產生出血很多、很快的錯覺。很多自我認知為“月經過多”的女性,實際評估出血量其實在正常範圍內[6]。所以,如果平時沒有身體不適,沒有發生貧血,體檢也沒有明顯異常,就不用太擔心自己月經過多。

月經過少是什麼情況?  

出血量少於5ml 的月經不難分辨,難的是很多人心裡過不去的坎。

月經過少容易發生在凝血功能亢進、子宮內膜變薄(如使用含激素的避孕藥具時)、子宮內膜瘢痕(如子宮內膜切除術後、少數刮宮術後)等情況時。但根據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的意見,多數“月經過少”並不存在病理性改變[1],也就是說多數月經減少的情況其實並不需要進行治療。

當月經量少時,經血流出往往較慢,在陰道裡進行了更充分的氧化,到達衛生巾時顏色自然更深。很多人看到經血發黑,擔心是不是不健康,其實血還是那個血,只是更“成熟”了而已。

月經量少,也讓很多相信經血能排毒的朋友擔心影響健康。我們看前面月經形成的原理就知道,月經幾乎等於是子宮內部一次“蛻皮”。血液一分鐘就能流遍全身,流經子宮的血液和流經其它地方的血液並沒有不同,怎麼會帶毒呢?又怎麼會因為流血少了點就影響健康呢?

再展開想想,如果月經前有受精卵到來,這茬子宮內膜是要直接給寶寶拎包入住的,以後所有的血液交換都要在這層內膜裡完成。那麼,“內膜脫落前是個營養豐富血流充足的好內膜”和“內膜匯聚了全身的毒素或代謝廢物,就等著被排出去”哪個看起來更合理?(得看是養娃還是養蠱了)(狗頭.jpg)

當然,如果存在原發病(如凝血功能亢進),或者有需要干預的情況(如需要備孕但內膜過薄),也還是需要治療,但治療的目的不是讓出血變多,而是解決源頭問題。如果只是月經量少,沒有其它不適,就不用太擔心。

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