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xels-photo-2068975.jpeg

政府央行聯手打房加息,2017年的一幕又要上演?

政府央行聯手打房加息,2017年的一幕又要上演?

今天的金融市場上發生一件大事,美國兩年期國債超過十年國債的收益率,分析師普遍認為這代表,市場猜測美聯儲的加息路徑將會更加激進,這類政策可能導致經濟出現衰退的風險。

加拿大亦是如此,上週加拿大央行高官表示,央行在下一次議息會議上可能會採取50點的加息措施。在如此激進的央行利息政策下,高槓桿資產本身就有按照市場規律進行修正的需要。

目前的通脹水平維持在40年高峰,央行未來加息預期進一步強化。股市在第一季度出現了大幅度的波動,但是,債券市場的跌幅要超過股市,利息再加下去,債券的熊市將會更加慘烈!

看看,加拿大十年國債收益率從年初1.5%拉升到了當前的2.5%,作為按揭市場定價的基準,固定按揭利率的飆升本身就足以抑制房地產市場的瘋狂派對。

但是,似乎還嫌不夠,今天安省福特政府突然宣布:在全省範圍內開徵非居民投機稅20%,3月30日立即生效,以打擊外國房地產投機買家。

安省政府表示將通過優先考慮安省家庭和購房者來解決住房危機,福特將非居民投機稅的稅率提高到20%, 努力阻止非居民投資者對安省房地產市場進行投機,從而幫助安省居民更容易獲得房屋所有權。

對於非居民購房者的稅收,安省地產市場非常熟悉,這個被稱為420新政的稅收措施,首次是由前省長韋恩在2017年4月20日祭出的,此後安省房市急劇冷卻,令許多人措手不及。

那麼,為何政府早不打晚不打,偏偏在利息政策如此嚴厲的前景下,突然重拳出擊房市呢?這不得不讓人感到非常遺憾,政客們完全是在玩選舉的遊戲,根本不關心市場規律以及對普通人的影響。

試想,房價脫韁野馬般飆升的時候,為什麼沒有一個政客出來發言呢?那時候怎麼不說,從而幫助安省居民更容易獲得房屋所有權呢?土地財政,利益所在,因此政客選擇三緘其口。

現在美聯儲和加拿大央行緊鑼密鼓的加息之際,正是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扶植的時候,安省政府不但不幫忙穩定市場恐慌情緒,反而落井下石?無非是省選在即,為了拉選票而為之。

不過祭出這類政策要非常小心,因為加拿大房地產已經成為老百姓最核心的資產,維恩省長當年的420政策給許多人造成巨財務上的困境,因此維恩政府在大選時一敗塗地,創下161年來安省執政黨在大選中敗選的最慘記錄,前車之鑑歷歷在目。

除了對地產市場和高槓桿資產的衝擊,目前的形勢對於傳統的平衡配置投資組合面也非常不利,債券不僅不能夠提供足夠的收益率,而且債券與股市的相關性也從負相關變成了正相關,因此,債券在這段期間內並沒有起到有效降低組合波動性的作用。

那麼現在擺在投資者面前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如果通脹水平依然維持在高位。假設真的出現類似70年代的滯漲該怎麼辦?

針對這個問題,基金公司提供了一個替代方案 – 抗通脹全天候60-40策略。具體來說,首先在股票這一部分,還是維持60%的持倉。但是組合需要變動一下,不能夠採取標準普爾500指數。需要有成長型保持長期的增長潛力,也需要有一些價值型的板塊應對通脹水平的上升。

另一部分是針對40%的債券持倉,我們知道,債券對於加息或是通脹的影響取決於兩個變量,一個是票面的利息,另一個則是期限的長短。票面利息越低對於加息的影響會越大,期限越長對於通脹的敏感度也就越高。如果40%的持倉都在高信用評級的債券裡,例如成熟市場的國債和大型公司的企業債會面臨期限太長而票面利息太低,在當下的環境裡受到加息預期的影響也就越大。

因此類似國債和投資級別企業債的比率需要下降到10%(長短債各半來降低通脹引發的加息對於債券價格的衝擊)10%的配置需要換成抗通脹債券,抗通脹的債券的票面利息會隨著通脹預期而提升,再有5%的配置在高收益企業債(債務期限短,二期票面利息更高。)從而進一步降低了通脹對於組合的敏感性。

剩下的15%則需要配置成商品,包括黃金。一般在經濟周期的晚期,通脹的壓力相對是最大,資金往往會湧入商品等實物資產,包括原油。今年由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原油價格從70美元上漲到了100美元,顯示出商品實物資產的作用。

這樣的全天候策略經歷過二戰,經歷過70年代的滯漲,也經歷過2008年的金融海嘯。它的表現並不比純美股標準普爾500指數差,但是波動性明顯要小很多。關鍵是相比傳統的平衡配置:60%股票,40%債券的組合,全天候抗通脹的配置表現更好,特別是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滯漲週期裡效果非常明顯。

總之,如果央行堅持走加息的道路,特別是縮減購債的規模,為過去十年築起來的大量沒有市場需求的國債堰塞湖洩洪,這些國債存量洪水般衝入市場,而機構也在同時削減債券持倉,那麼債券收益率必將像過去一年的房價一般狂飆,可惜收益率的飆升對房市的作用卻是相反的。現在的形勢,央行的加息,政府的行政干預,都讓人想起2017年的一幕,唯一不同的是當前債券的大熊市,是否會動搖央行加息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