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後耳朵發霉、長了毛!

掏耳朵後耳朵發霉、長了毛!

最近,在媒體看到這樣一則消息,一個中年男性最近耳朵總是發癢、脫皮,耳朵裡還經常流膿水。到醫院檢查,才發現他的耳朵裡面發霉、長滿了黴菌白毛!原來他喜歡到外面的養生場所采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掏耳朵”。

在一些養生場所,足療技師和采耳技師是同一人,剛做完足療的技師,可能又為下一位客人采耳,過程中很容易將上一個人的腳上真菌通過采耳傳染到下一位接受采耳的客人耳朵裡,讓耳朵染上“腳氣”!

采耳消毒措施不到位,很易導致交叉感染,引發疾病。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掏耳朵有什麼風險!

耳屎是什麼

耳屎,學名“耵聹”。

外耳道皮膚的耵聹腺分泌一種淡黃色黏稠的油脂,與汗液、外耳道脫落的死皮、碎屑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耵聹。

有些人的耵聹黏糊糊的,又濕又油,為“油耳”;耵聹產生時間久了,水分揮發後變成乾片狀,又叫“幹耳”,這兩種情況都是正常的。雖然說耵聹聽起來有點臟,但是它對人體還是有用的。

1、防止異物進入

耵聹中的油脂可以滋潤耳道皮膚中的細毛,吸附灰塵,同時也可以阻擋外界的異物、小昆蟲等,避免鼓膜受損、耳道感染。

2、抗菌

耵聹中豐富的脂肪酸可以在耳道皮膚表面形成一層酸性膜,使外耳道處於酸性環境,有輕微的抗菌作用。

3、保濕,保溫

耵聹有一定的油脂和水分,可以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避免耳道內過度乾燥,鼓膜才能處於最佳的運動狀態。

4、防噪

耵聹在一定程度上緩衝了傳入耳朵中的聲波,避免鼓膜被劇烈的聲音所震傷。

 掏耳朵的危險

正常情況下,耵聹可以緩慢地向外耳道口移動,在吃飯、打哈欠、說話等下頜運動時自行排出體外,因此大部分耵聹是不需要我們去“掏”出來的。

反而如果操作不當,容易將耵聹進一步往深處推,適得其反。而且掏耳朵還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1、越掏越多

在我們掏耳朵的時候,會刺激到外耳道皮膚,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從而增加耵聹腺分泌油脂,產生更多的耵聹。

2、感染

掏耳朵所用的工具本身就可能帶有各種細菌,在掏耳朵的過程中,棉籤可能劃傷皮膚,這時細菌就會趁機侵入、引起感染。由於耳朵與腦組織距離很近,嚴重的外耳道感染、中耳炎等有可能向腦組織蔓延,引起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等嚴重並發症,危及生命。

如果掏耳朵工具帶有真菌,還可能發生真菌感染。正如文中開頭的那個病人,因為足療技師和采耳技師是同一人,剛做完足療的技師,可能又為下一位客人采耳,掏耳朵工具僅僅靠簡單噴灑酒精,並不一定能徹底消毒。

3、短暫性耳鳴

在我們掏耳朵時,有可能將大塊的耵聹搗碎,這些細碎的耵聹就會落到外耳道深處,甚至黏附在鼓膜上,影響鼓膜的正常運動,耳邊就會出現“嗡嗡”的聲音。

耳朵該不該掏

由於大多數耵聹會自行排出,因此一般情況下沒必要掏耳朵。

然而,也有一些無法自行排出的耵聹,比如位置較深、比較堅硬,或較黏稠的油性耵聹等,可能會形成大團塊阻塞外耳道,引起耵聹栓塞。

輕度耵聹栓塞會讓人感覺聽力下降、耳朵發癢發悶,重度耵聹栓塞還有可能會壓迫鼓膜引起眩暈、耳鳴,此時應該到耳鼻喉科就診,讓醫生用專業的方法將耵聹去除。

掏耳朵雖然可以讓你享受短暫的快感,但也會給你帶來潛在的危險。但是我們就要放棄對耳朵的清潔了嗎?非也!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適當用尖頭軟質棉籤蘸醫用酒精輕輕擦拭外耳道皮膚,只需要在外耳道輕輕轉動幾圈即可,深度不可以超過2厘米,也不要用乾棉籤、挖耳勺等工具,避免損傷耳道皮膚。

當感覺耳朵有堵塞或發癢時,可以增加咬合動作,幫助耵聹排出。如果這些方法都沒辦法排出耵聹,或者耵聹堆積過多、耵聹栓塞等出現其他症狀,則要及時就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