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沖咖啡是一門入門容易精通難的課程!
在如今網上學習信息越來越多的時代,自學的門檻也越來越低,但是“免費”的知識常常缺乏系統性的梳理,也很難面面俱到。
也就導致了很多自學的朋友非常容易陷入誤區。因此你會經常聽到一些勸說聲音,“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最好有人領進門,不然很容易走歪路,到時候要撥亂反正就比白紙一張難得多了!”
這裡小編見說幾個自學手沖咖啡比較容易遇到的誤區。
誤區一:悶蒸注水後才計時
對於悶蒸需要30秒這句話大家沒有歧義,發生歧義是在於何時開始計時。有的朋友使用從注水那一刻開始計時,有的朋友使用注水完畢才開始計時。那麼這兩者的計時的時間就有8-9秒之差。
如果有了解悶蒸原理的朋友應該清楚,其實在水接觸到咖啡粉的那一刻開始就開始起到作用。如果使用注水完畢之後再計時30秒,那麼實際上悶蒸的時間應該是38-39秒左右。
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注水的那一刻就應該開始計時。
誤區二:甩水
有不少朋友在看到有些咖啡師注水時使用甩水的動作(甩水,一種利用手腕控制注水壺,繞圈注水時壺口形成高低差導致水柱產生的慣性運動),看起來很酷,於是紛紛效仿。
小編並不建議新手使用甩水般的動作注水,因為這需要一定的控水基本功夫。不過沒有掌握控水功夫,操作起來就導致更多的人為不穩定因素出現。事實上,很多新手反饋沖出來的咖啡味道很雜,一部分原因都源自於甩水問題上。
小編建議大家在沖咖啡的時候還是老老實實地水平繞圈,先從基本功練起。
誤區三:小水流才是最穩的
有些朋友追求極致的謹慎,在整個沖泡過程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因為自身的不確定因素而毀了一杯咖啡。小心地倒粉,小心地註水,水流用的都是細小細小的水量。
事實上,小水流沖咖啡的結果往往是風味集中,味道拉不開來。這是因為註水時間長、浸泡時間長導致的。
誤區四:最後用大水流把粉牆沖平
也有一些朋友非常喜歡在快要結束注水時用大水流沖一遍濾紙,把依附在上面的咖啡粉牆沖下去。按照他們的說法是充分萃取,不要浪費粘在濾紙邊上的咖啡粉。
而事實上這樣做導致的後果是,沖到濾杯上的水會沿著濾杯上的導流骨溜走,粉牆被沖下去後使粉層加厚,而且本來依附在濾杯邊的細粉被重新沖到底面,水就更難下去。真正做到了“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當然,並不是說這個方法百分百是錯的,的確也存在有使用這種方法的配套沖煮邏輯,前提是“配套”,如果是新手朋友集百家之所短糅合成的方式,那麼建議還是摒棄為妙。
誤區五:咖啡液沒濾乾就移開濾杯
有些朋友會莫名地迷信於“截流”,他們會認為咖啡最後的10-20ml尾液是苦澀味的來源,因此趁濾杯中還有20ml左右的咖啡液時就移開濾杯。
但是,這裡小編要說明一個問題,沖煮咖啡並不是玄學,而是有依據地科學沖泡,這一點體現在沖煮參數上,我們會講究咖啡的研磨度、水溫、粉水比例等等……
如果截流了,則就是意味著粉水比例不對了,實際上的咖啡液比設定上少了。也就是變得不確定了。如果你認為這杯咖啡最後10-20ml是苦味的來源,那麼在後續的沖煮中應該優化沖煮參數而不是依賴截流。
截流是一種應急手段,當你認為這杯咖啡出現了預計以外的狀況時,例如濾杯堵塞了,水下不去了,如果等水都流完必定過萃,因此才選擇截流的手段去挽救咖啡。若正確的參數情況下,沒有出現意外的情況下,就不存在最後10-20ml的尾液會造成苦澀的狀況。
小編認為,應該找到正確的參數,讓咖啡液正常過濾完畢才是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