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每個人手上都長過倒刺,一碰就痛,還讓人忍不住想把它撕下來,結果可能會出血、腫脹、痛得更厲害。大部分人痛幾天就沒事了,但也有人撕掉倒刺以後不注意手指衛生,結果手指腫脹化膿,得了指頭炎,甚至可能面臨截肢的風險。
小小倒刺,可不容輕視呀!
內容目錄
👉 ”倒刺“是什麼👈
“倒刺”,醫學上叫做“逆剝”,指的是指甲周圍表皮逆向剝脫。指甲周圍的皮膚與手部其他部位的皮膚略有不同,覆蓋指甲近端1/4的皮膚沒有毛囊和皮脂腺,比較薄,是引起炎症、化學刺激、過敏反應的常見部位。倒刺就是一種常見的甲週皮膚問題,指甲周圍的表皮因為各種因素開裂後,呈三角形的形狀脫開,不僅影響美觀,也會引起疼痛。
👉為什麼會長倒刺👈
手上的倒刺總是在不經意間就冒出來,很多人認為長倒刺是因為缺少維生素,但是如果真是缺乏維生素,不僅會出現皮膚問題,多會伴有身體上的其他症狀。單純的甲週倒刺大部分只是局部的皮膚異常,與缺少維生素沒有關係。
由於甲週皮膚缺乏汗腺和皮脂腺,與其他部位皮膚相比更乾燥,更容易出現缺水,皮膚最外層的角質層發生乾裂,就會出現倒刺;同時手也是和外界接觸最多的部位,經常摩擦、啃手指、接觸有刺激性的洗滌物品如洗潔精、洗滌劑,也容易損傷角質層,引起倒刺。
👉出現倒刺該怎麼處理👈
我們處理倒刺最常見的方法就是用手撕下來或用嘴咬下來,但這樣做是錯誤的。倒刺都是向下、向後連接周圍皮膚的,強行撕扯下來只會進一步損傷周圍的皮膚,再加上不注重手衛生,就會引起傷口發炎、感染,甚至出現甲溝炎、甲下膿腫等。
如果還沒有撕掉倒刺,可以用鋒利且乾淨的指甲刀將倒刺剪掉,也不需要剪得過於“乾淨”,畢竟,多剪掉一部分皮膚,皮膚破損面積越大,受到感染的機率也更大。
如果已經撕掉倒刺,則要注重傷口的衛生,保持傷口乾燥;已經出現紅腫、感染等情況,可以用碘伏進行局部消毒,每天2-3次,保持手部的干潔,如果已經出現膿包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膿腫的切開引流,聽從醫囑正確使用抗生素。
👉如何預防倒刺👈
防止倒刺出現的最好方法就是保護好皮膚的皮脂,充盈的皮脂才能預防皮膚因為乾燥發生開裂,出現倒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這麼做:
1. 在秋冬比較乾燥的季節,可以在家中放加濕器,增加空氣的濕度。
2. 減少與洗滌劑等刺激性洗滌用品的接觸;平時做家務時盡可能戴橡膠手套,既可以減少直接接觸洗滌劑,又可以減少洗手次數,減少皮脂的丟失。
3. 不要經常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非必要時只需要用自來水充分清潔雙手即可;洗手後應即刻塗抹護手霜,保護濕潤的角質層。
4. 對於經常出現倒刺又不容易癒合的人,則要注意營養的均衡,提高自身免疫力。
下次手指長倒刺的時候,可不要再隨便硬撕下來,畢竟除了增加感染的風險,還很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