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病例:
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經濟學博士,曾蜷縮在家裡的木櫃中長達三年。
不脫衣服也不洗澡,整日待在櫃子中,不與人交流,只靠著家人放置的一些飲食過活。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位博士是一位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他所表現出的這種“與世隔絕”,其實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狀之一——情感淡漠。
當然這只是一個極端的嚴重情況,並不意味著所有病人都會這樣,走到了最終與社會隔絕的一步。
尤其是在疾病較輕時,很多人可能只是表現出一些不容易被發現的症狀,
醫學上把這種較為隱匿的意識和行為的低下,稱為
精神分裂症的陰性症狀,共有三種表現:
思維貧乏
就是思維內容比較少,在對話問答時,問他十句可能只回答一句,用詞還特別簡單空洞。
比如問他吃飯了沒?吃的什麼?對方可能只回答一個“吃”字,不會用豐富的話語去描述。
嚴重情況下,可能一句不說,逐漸變得沉默寡言,讓人覺得很孤僻。
情感淡漠
就如文章開頭的病例一樣,情感平淡,與身邊的人沒有情感的交流。
比如不與同學、同事、朋友交流,不懂得關心別人,或是對父母生病也漠不關心等。
意志缺乏
人類的意識行為活動,從低到高,包括食、色、性等生物學本能,工作、學習、娛樂、交友等需要,自我實現、奉獻社會等更高層次的活動。
意志缺乏主要表現為意識行為活動由高到低逐步喪失,比如可能先是喪失學習動力,而後飯也不想吃,澡也不想洗,整個人都很懶散、沒有動力。
精神分裂症是由一組症狀構成的綜合徵,除了較為隱匿的陰性症狀以外,還有一些
比較活躍的,人們比較容易察覺的
陽性症狀,也分為三種表現:
幻聽
常表現為自己待在一個空屋子裡,周圍沒有人時,能聽到有人跟你說話,可能是一些評論,說別人或者自己的壞話,也可能是一些命令,讓你去攻擊人,甚至跳樓等。
妄想
主要是指憑空想像出來一些本不存在的事情,或者把與自己無關的事硬扯上關係,並且堅信不疑。
別人的一些言行舉止都可能被過分解讀,可能咳嗽一下,一個眼神,就認為是在諷刺自己,在背後說話就是在議論自己。
或者覺得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覺得自己被他人暗戀,覺得配偶不忠等。
思維、行為紊亂
常表現為所答非所問、不切題,思維邏輯怪異,比如覺得人是植物生的。
也可以出現一些不分場合,不分對象的肆意打鬧等怪異行為。
精神分裂症前存在“預兆”
雖然精神分裂症的病因還不清楚,但是目前很多研究都表明,精神分裂症的根本原因,來自於神經網絡發育過程中的內在異常,可能是遺傳基因發生變異,也可能是母嬰期受病毒感染等原因,出現神經細胞的異常遷移而導致。
因此,精神分裂症往往不是一下子就突然患病了,可能從出生後就有所表現,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顯露。
起初在嬰幼兒、學生時期可能表現為一些基礎症狀,多多少少會與其他孩子有所不同,比如注意力下降、執行能力下降、性格稍微有些怪異不合群等,這個時期稱為精神分裂症前驅期前期。
再長大些,受到學業、工作等壓力刺激後,就可能出現一些能自我察覺的,較為輕微、發病頻率較低的症狀,比如幻聽、幻視、疑心、思維紊亂、生活懶散等,但還能勉強維持學習和工作,這個時期稱為精神分裂症前驅期。
▎精神分裂症前驅期與可以確診的精神分裂症的具體區別如下表:
一般精神分裂症前驅期的症狀,多在16-18歲之間出現。
因為此時大腦快速發育,大腦的神經細胞也會出現自我“修剪”的現象。此時也多面臨升學、從軍、戀愛等壓力,所處環境也常發生較大變化,這就使本就“搖搖欲墜”的神經網絡更容易崩潰。
但是大家也不必過於緊張,即使確診了精神分裂症前驅期,不加干預的情況下,還需要1-5年(平均3年)的時間才會轉化為真正的精神分裂症。
而且,最後轉為真正的精神分裂症的比率也並不高,約只佔15%-35%,還有相當一部分患者不會出現轉化。
如果出現上文提到的這些異常症狀,建議及時就醫,採取適當的方法早發現、早干預。